威廉“大婚”、“游龍戲鳳”與“孔子復出”
盛世多盛事,在辛亥百年和建黨90周年之前,媒體為我們奉上一個威廉“大婚”,價值秒以億萬計的中央電視臺不吝黃金為大不列顛王子“大婚”作專題節目,可以想見,其意義的不同凡響。
斯亦可謂不朽盛事矣。
一
思想僵化,對曠世之盛實在提不起分享興趣,進入眼球就止不住惡心,只好從“鳳凰”管中窺豹。
婚禮流程(北京時間)16:00 整程儀式開始
17:10 新郎及伴郎驅車前往教堂
17:20 外國王室成員到達教堂
17:25 英王室成員出發前往教堂
17:45 女王夫婦抵達教堂
17:51 新娘出發前往教堂
18:00 婚禮開始
19:15 新人離開教堂返回白金漢宮
20:25 新人陽臺合影
20:30 英國皇家空軍進行飛行表演
20:35 女王在白金漢宮舉行午餐會
【世紀之吻】王室成員再現身 威廉凱特陽臺兩吻惹歡呼
【馬車巡游】新人坐上敞篷馬車巡游 凱特王妃笑容滿面
【婚禮儀式】威廉王子與凱特婚禮誓詞 未提及“服從”
威廉為凱特戴上威爾士黃金鑄造婚戒
【賓客名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
賓客陸續抵達威廉大婚現場 小貝夫婦盛裝現身
卡梅倫曾為睹戴安娜王妃在林蔭大道露宿
【晚宴】食物相當炫目 菜單全法文標注
【蛋糕】婚禮蛋糕亮相 共8層高達7英尺
【思母】三首詩歌念戴妃 | 婚禮現場為戴安娜王妃留空位
【花費】總花費或達2000至4000萬英鎊 | 反王室者稱拒買單
真是,唯恐遺漏,不厭其詳,細大不捐。
調查與反應
1.你最關心威廉凱特婚禮的哪一點?
威廉與凱特這一對新人的風采
出席婚禮的王公貴胄和各界名流
王室禮儀和正宗基督教婚禮流程
新娘婚紗鉆戒等服裝器物
整個儀式所體現的貴族氣派
毫不關心
2.整個婚禮極盡奢華,所費不貲,你怎么看?
將重塑王室親民形象,走出戴妃陰影
可以拉動英國經濟,重振信心,增進國民凝聚力
3.你如何看待全球媒體大肆報道威廉凱特婚禮?
大國王室盛典,應大規模報道,滿足民眾知情權
對一個象征性人物的過分炒作
這不是婚禮,這是聚光燈下的表演,新人被圍觀
這是為了滿足每個人心中的那個童話
雖也有:“奢侈浪費,毫無意義”“ 說不清” “英語世界的關注可以理解,華文媒體沒必要過度關注 ”,但屈居末座,“弱勢群體”也,可有可無。
好一個央視。
英國王子娶媳婦,干爾屁事!
仰望,艷羨,十足奴性!
30年“思想解放”“撥亂反正”“觀念更新”所打造出的國民心態,盡在其中矣。
“先富”年代,需要這樣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轉型接軌”需要,“融入世界”需要。
時尚新聞,與中國富豪奢侈醉駕飆車碾人相表里。
二
“大婚”云云,“知識產權”并不屬于撒克遜人,它是中國精英“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創新”,這一從皇陵地宮出土的發著霉味帶著尸臭的古老詞語,與“戴妃”一樣,它重新獲得生命力并迅速躥紅,媒體霸權精英實在是功不可沒,它不愧是中國買辦文人不斷“解放思想”“深化奴性”的碩果。
它不禁使人想起我們古老的大清帝國“中西兩種方文化碰撞”盛世年代,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的“大婚”的風光。
同治皇帝“大婚”的排場,花費白銀1100萬兩,相當于當時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的20%。
同治大婚時,儀仗隊的花費是8萬兩白銀,宮內各殿和皇后府邸所鋪的踏墊花費白銀25.118萬兩,各宮門燈3.33萬兩,帝后轎輿3.814萬兩,皇后鑾駕4.85萬兩,龍鳳被褥襯衣馬褂10萬多兩。另外還花費赤金5000余兩,皇后金冊使用足金529兩,金寶用足金550兩。
光緒皇帝大婚時,業已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不得不節省近一半,花費550萬兩。白銀之外,還有6900兩黃金,黃金的三分之二是用于皇后的妝奩。(《中國后宮制度變遷》)
到“末代皇帝”大婚,北洋政府無力“依法”贊助,清宮就開始盜賣宮中珍貴文物來籌款,盜賣不足,又拿數千件宮中珍寶到英國匯豐銀行抵押貸款。這些國寶最后都流落到國外。
“體面”,“貴族意識”,“能掙會花”,“瀟灑走一回”,“過把癮就死”,“拉動消費”……這意識放到今天,也不算落后。
如果用“民粹主義”觀照一下,就大煞風景了。
光緒大婚排場,僅白銀一項,就可買400萬石糧食,供160萬人吃一年。
彼時風雨飄搖,內外交困,經常是赤地千里,餓殍載道啊。
同治和光緒大婚,即使是今天“鳳凰網”介紹,也不全是贊美。
怎么遇到英國王子,就只剩下艷羨和仰望了呢?
莫非,洋人的都是“先進文化”?
三
不由聯想起近年充斥銀屏的清宮辮子戲,聯想起京劇長盛不衰的《游龍戲鳳》。
記得,往昔某公愛看《四郎探母》和《游龍戲鳳》。
《四郎探母》故事未作探考,是不是不可以從“昭君出塞”角度索解且置勿論,但在 “楊家將”的話語體系中,楊門英烈早已成為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文化符號,正如岳飛文天祥一樣,并不是哪一個民族的問題。因此,置國恨家仇于不顧,改名換姓在番邦做了15年駙馬,念念不忘“多蒙太后恩如海,鐵鏡公文配和諧”,無論從哪個方面都說不過去。
《游龍戲鳳》歌詠的是正德皇帝冶游玩弄民間女子的故事,用今天流行話語,叫“正德爺泡妞”,若從李鳳姐的視角,則叫“傍大款”。
一個丑劇鬧劇題材,卻被演成喜劇,十足的糟粕。劇中,“正統爺”瀟灑,“酷”,充分表現了獵艷的得意與滿足;而李鳳姐呢,“傍”上“大款”攀龍附麟,也是得意與滿足。
賈元春省親流不盡的眼淚,尚且說“當日及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紅樓夢》那才是“啟蒙”。
在這里,是“泡”與“被泡”的高度和諧一致。
惡劣的奴性頌歌!
本來是女性被侮辱損害悲劇題材,卻炮制成為宣揚泡妞和傍大款同樣得意的喜劇。
《游龍戲鳳》熱演,正適應時下“泡妞”與“傍款”的時代需要。
成功人士和權貴階層的瀟灑與消費,特色中國突然產生出空前的“三陪二奶”“雞”市場需求,文藝也就“與時俱進”了。
中國的無產階級文藝革命,以京劇為切入點,曾經創造過可觀的輝煌。文革失敗后,革命現代京劇被打入另冊,幾乎被判處死刑,以致 “一聽到樣板戲就會頭皮發麻”,乃成精英們控訴“極左”宣泄情緒表明身份的習慣用語。于是,京劇的所謂“撥亂反正”,就以一成不變地照搬傳統的方式來表現時代的復舊偏執了。從劇目、表演程式到流派特色,乃至師徒關系,從“程長庚大老板”到四大名旦,兼收并蓄,墨守成規,亦步亦趨,絲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比如,“三更四點”“更”固然該讀“jing”,但《釣金龜》“大舜耕田”的“耕”,也一定要照讀“jing”;劉邦項羽和魯肅,一律稱“大(dai)王”、“大(dai)夫” ——唱詞中的這些明顯疏錯,也都原封不動奉為神明,表現出無限敬畏不敢有半點唐突。
京劇素稱“國劇”,誠不愧為中國古典戲劇的代表。但這國粹,并不是象牙塔里長出來的,它與詩騷一樣,也是從泥土里生長起來的。
京劇的唱詞系藝人口耳相傳,清季民初的加工者,也多類稗官成書式的“書會才人”, “他有個四弟子龍將”、“封你一字并肩王”、“將楊字拆木易匹配良緣”等等,與后來田漢的《白蛇傳》和《謝瑤環》是不能相提并論的,更不要說精雕細琢千錘百煉的樣板戲了。
如膾炙人口的《二進宮》中的三角對唱,唱詞平直粗俚談不上精彩,與《沙家浜·智斗》相比,那差距是不能以道里計的。
京劇,文不及“昆”,俗遜于“花”,介乎雅俗之間。說它是“大家閨秀”,也如評劇“張五可”式的“大家閨秀”。拒絕變革固步自封,早晚要毀了京劇。近年,一些新編劇目如《劉羅鍋》的創作,藝術上才敢突破,那不過是當年京劇改革的“老路”回頭重走,實際上等于為“樣板戲”作證。
《游龍戲鳳》式的糟粕不在少數,怎么就碰不得呢?
精英“一聽見樣板戲就頭皮發麻”,草民是一聽見“游龍戲鳳”就惡心。
四
放到這一視域下,天安門廣場的孔子“復出”就好理解了。
“大婚”、“游龍戲鳳”,也包括黃世仁劉文彩的翻案, 他們是共生的。過去是,現在依然是——不過多了個“普世”“接軌”罷了。
“克己復禮為仁”。“克己”者“打碎平均主義鐵飯碗”“減員增效下崗分流”是也,“復禮”者,“大婚”風光得見于今日也。
“大婚”熱,無論在本義還是象征意義上,都是“復禮”的最佳詮釋。
“郁郁乎文在”,同治爺大婚!——“吾從周”!。
“郁郁乎文在”,威廉王子大婚!——“吾從英吉利”。
英吉利,先進文化代表也。
“游龍戲鳳”與“四郎探母”,是同出一源的。
在中國,“愛資”必“崇洋”,必走向“尊孔”;而且,“反共”與“擁‘國’”、“仇毛”與“頌蔣”,也都形成一個共生的鏈條——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十年前說這話你會不信,但近年右翼情緒演變趨勢,就是如此。
孔子“復出”,身份不是“中國文化代表”,而是“封建文化代表”——他是帶著強烈的政治情緒“復出”的。
孔子復出,是毛澤東“批孔”徹底否定的產物,是對“過激主義”——近代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反動。
孔子復出,標示的是“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上智下愚不移”、“尊尊親親”,這些“天下通義”是永恒的,“天不變道亦不變”。
孔子作為“萬世師表”時代,也是“游龍戲鳳”時代,也是“大婚”無限風光時代。
這些寶貝,是同一種氣場的產物。
(2011.5.8)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