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陸續公布的房市調控目標,被輿論稱之為是房價上漲目標,進而樓市的調控目的到底是讓房價下降,還是慢點漲成為了普遍的追問。為什么會如此呢?恐怕還是“賣地財政”所導致。
如題為《江蘇無錫保障房50%被放棄 半數申購者無錢付款》報道所述的問題已經是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吧?在我們感嘆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的同時,可否想過保障房為什么不轉為廉租房呢?而廉租房為什么又要出售呢?如果不是“賣地財政”使然,會如此嗎?
題為《上海經適房門檻瑕疵和有限產權的漏洞》文章所述的瑕疵、漏洞,如果沒有“共有產權”、或“有限產權的制度”,還會有這類問題的產生嗎?
題為《調查稱97.5%的人確認身邊存形象工程 七成人反對》文章所述的“一個貧困縣斥資數百萬元建‘山寨世博中國館’、‘山寨悉尼歌劇院’;年財政收入不到2億元的國家級重點扶貧縣計劃一年內完成20多億元的市政工程建設……如今,一些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這類現實最終的目標其實就是為了實現在短期內將地價抬高,不少地方熱衷于搞各類什么“園區”、辦各類會展、或運動會,很多不也是與房地產開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嗎?某些項目不就是為了配合房地產商抬高房價嗎?
如題為《南京梧桐:一座城市的經濟迷失》報道所述的“2000年以后,南京又看中了江寧等南部地區。市政府決定在江寧發展工業,在這里布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配合,一系列高校再次搬遷至江寧,一同獲得規劃部署的還有地鐵等城市軌道網絡。”這個問題,不就是通過高校帶動人們留駐當地,進而為地價、房價做開路先鋒嗎?看看我們身邊的大學城,在看看我們身邊“被搬遷”了的大學、中專,甚至是中小學,還有眾多的政府機構、人文古跡\建筑等,又有幾個不是為了在短期內帶動地價、房價飆漲,進而將未來的收益悉數攬入囊中呢?日前題為《國土部稱今年用地或遠超計劃 土地違法風險增大》、《70房企存貨高達8479億元 年報曝光資金鏈“黑洞”》這兩篇土地“不夠用”與“囤地”并存的報道,或就是不錯的佐證。
又如,前段時間云南昆明動物園搬遷所引發的爭議,又何嘗不是“賣地財政”使然呢?一個盈利的動物園,搬遷到幾十公里外,其考慮的所謂“動物福利”恐怕也是為拉動一方土地價格所穿的“外衣”而已;比較典型的恐屬已搬遷的沈陽動物園,題為《沈陽動物園死虎被釀虎骨酒 國家林業局調查遇阻》的報道已很說明了“嫁衣”問題的實質了。
再拿近期所發生的如“投資10億元打造‘人工大瀑布群’”、“安徽淮南計劃投資3億元建造一座外形如乒乓球拍的體育賓館”這樣的什么“政府不出錢”來說,以此來抬高地價,并制造住房的“剛性需求”、或所謂的“商圈”需求、“商鋪經濟”,又是在花誰的錢呢?
而題為《調查稱近三年科級腐敗正在加劇 小官巨貪成隱患》報道所例舉的案例和“遼寧省撫順市國土資源局順城分局原局長羅亞平,敢于對包括自己上司在內的官員吼叫:‘是我弄來的錢給你們開支的,你們都是我養活的,沒有我來賺錢,你們只能去喝西北風。’”之現實,以及如題為《開發商曝地方政府壓制保障房 賣地財政是元兇》這類報道,是不是很好的佐證呢?沒有“賣地財政”,又哪里來的“撈錢有道”之《貧困縣書記“日進萬金”》呢?
或許正因為如此吧,也才有了《廣州開發商直言:不要單相思期待樓價大降》之底氣和限價目標大多淪為“漲價目標”了吧;進而也就有了中國的房價只會漲不會跌這樣的觀點、理論的比比皆是了。或也可以說,把房價增長幅度與GDP、人均收入綁在一起的雷同調控答卷,預示著新一輪“賣地財政”盛宴的開始吧;或也還再度佐證了一些地方政府與房地產商綁架了不少銀行,進而使得很多實業“被凋敝”了吧。看看我國證券市場“陰陽怪氣”的、就如同希臘、愛爾蘭這些發生債務危機國度一般的表現,是不是在提前預演、釋放著金融風險的來臨呢?
因此,與其《讓雙職工7年買房》,不如改變現行的人人買房的住房和房改政策,這恐怕才是“賣地財政”不止、房價瘋漲的根源所在。不是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