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改革這件事,誰遇到誰害怕。企業職工最先中招,引發了長達10多年的關于退休雙軌制的抱怨和抨擊。現在輪到機關和事業單位了。關于事業單位養老體制要進行改革“試點”的消息見報之后,引起事業單位人員普遍的恐慌。據《中國經濟時報》報道,近日,一條有關“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推行的5省市事業單位養老金試點改革已經無果而終”的消息在業界廣為傳播。其實,早在這個消息傳出之前,有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就已經引起各方爭議,尤其是相關單位涉及退休的職工,更是“人心惶惶”。消息說,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被指有失公平原則,有甩包袱的感覺,其中“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與企業基本一致”的內容,則讓一批事業單位爆發了提前退休潮。 http://zggr.net/?action-viewnews-itemid-108
接著,公務員社會保險改革的腳步聲也響起來。1月19日,在紀念《公務員法》實施五周年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表示要對公務員社會保險制度等問題,進行前瞻性制度設計和試點。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在未來五年“積極推進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公務員社保改革鮮明地進入人們的視野。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108325583
民政部慈善司原司長、北京師范大學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說:“公務員試點社保制度,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他認為,我國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企業職工在社保方面走向了市場,而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還停留在原來的制度中,這種情況造成了不同社會群體在社保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國家提出公務員社保制度試點改革,就是要逐步消除這個差距。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108307734&bid=2
從以上消息中人們不難看出這樣的信息:企業職工的養老金進行了改革,于是企業職工養老金少了;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沒有經過改革,因此他們的養老金保持著較高的水平。但是,事業單位和政府機關人員的好日子也不多了。他們的養老也馬上要進行改革。據說,為了減少阻力,公務員的社會保險改革必須“慎重、穩妥地”進行。
也就是說,養老這件事一涉及改革,就令人害怕。先是企業職工害怕,然后是事業單位的人員害怕,現在快要輪著公務員害怕了。
然后我們再來說價格改革。有消息說:“價格改革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承受能力”。這很令人不理解。改革,天大的好事,以造福人民為目標,不是減輕百姓負擔就是給貧窮百姓發錢,都是與百姓幸福密切相關的事。還沒聽說過面對幸福有承受不起的事。能帶來幸福的事還需要考慮百姓的承受力?
那只有一種解釋:所謂的“價格改革”對普通百姓來說不是什么好事,它不是增加百姓負擔就是意在榨取百姓錢財。既然是這樣,我相信那就不僅是低收入者害怕,普通收入者也會害怕的。
有網民寫道:“房改讓老百姓住不起房,醫改讓老百姓看不起病,教改讓孩子上不起學”。還有,“企業改革讓工人下了崗,工資改革讓老百姓喝了湯,物價改革讓老百姓癟了口袋。”http://www.wyzxsx.com/Article/view/201103/220129.html
改革,本是天大的好事,從開始改革起,人民群眾就是普遍擁護和贊成的。可是到了今天為什么弄得從公務員到事業單位人員到企業職工,到所有普通百姓,都感到害怕?是中國百姓覺悟不高,自私心強,還是別的什么原因?改革到底要達到什么目的,我們有權力也有理由知道答案。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最后我們來說說重合同守信用的問題。什么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有什么不同?據介紹,市場經濟最顯著的特征就是重合同守信用。在過去的年代,對于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職工實行免費醫療、免費住房、免費養老,這雖然沒有簽合同卻屬于事實合同,從官方到民間全都認可,實際上具有契約的性質。后來說要改革了,醫療不免費了,住房也不免費了,養老也不免費了,其實質是更改合同條款,按照重合同守信用的原則,需要甲方和乙方共同簽字認可才行。然而卻沒有乙方說話的份兒,甲方說改就改了,不但事先沒有征求乙方意見,甚至,當乙方提出異議的時候,甲方還要出動國家機器進行彈壓。這令人疑惑:這哪里是在改革?哪里有一點市場經濟的影子?不知道世界上曾經有哪些國家通過這種辦法實現了市場經濟?
比如銀行存款,不管是一年期還是兩年期、三年期,都有一張單子,上面注明利率是多少、到期后的本息是多少。即使中途調整利率也無改該存款單的效力,該是多少就是多少,絲毫不受升息或降息的影響。否則,就是不守信用,就是賴帳。調整利率是銀行的權力,但只能從調整之日起生效,在調整之前的事是不允許賴帳的。這是規矩。世界上的事如果沒有了規矩,豈不全亂套了?
據介紹,銀行是不能隨便開的,鈔票是不能隨便印的,都要有“準備金”做后盾。做為普通百姓我們搞不懂此中的規矩,但可以推想,銀行之所以能夠應付調整利率之后的局面以及其他臨時性事件,這個“準備金”應該是發揮了穩定器作用的。由此聯想開去,改革是否也應該預先準備一筆“改革準備金”才對?
都說改革成本,這個成本不應該是隨心所欲產生的,支付改革成本的主體也不應該是由權力任意決定的,更不應該轉嫁到普通百姓身上。政府主導改革,政府就應該承擔改革成本,也就是說,在打算改革之前就應該為改革預存下一筆“改革準備金”才對。如果我們預先留夠了充足的“改革準備金”,我們就不會“房改讓老百姓住不起房,醫改讓老百姓看不起病,教改讓孩子上不起學”。也不會因養老改革引起從公務員到事業單位人員到企業職工普遍的恐慌。改革是應該的,但過渡時期要有過渡時期的辦法。就像銀行調整利率一樣,只能從調整之日起實行,在沒有調整以前的事,該兌現的你得兌現。否則,還有什么公信力可言?
行文至此,對于“為什么有人害怕改革?”這個問題,我們也許已經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改革的規矩沒有立好,人們對未知事件的恐懼占了上風。計劃經濟的原則被“砸爛”了,卻并不認真實行市場經濟的原則,既不重合同也不守信用,今后怎么辦,下一步怎么辦,既無規矩也無主見,而是由某些人、某些機構隨心所欲地在那里亂指揮,而且從來不征求百姓意見。百姓安得不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