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是化解“仇官仇富”的唯一途徑
全國政協常委、原中央黨校副校長 李 君如在面對媒體記者采訪時堅稱:“仇官”倒霉的是老百姓。消息一出,引來一片熱議(據鳳凰網)。
引起民眾熱議的首先不是 李 君如旗幟鮮明的“百姓倒霉論”,而是“仇官仇富”現象正不正常?如何才能真正化解“官民”、“窮富”矛盾?從而達到人人和諧的目的?
“官民敵對”,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官”從群眾中來,辦的是群眾的事,并且是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去為人民服務的,只不過,先前的原始部落、奴隸封建資本社會,過高追求部落首領以及階級階層的絕對統治,歷史把歷史逼近了死胡同,人民群眾成了當時社會制度的犧牲品罷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一改“前非”,講求“官民和諧”,追奉“德”與“法”并舉的治國強民之道。
人民群眾似乎沒有理由去“仇官”。當我們扔掉舊中國又臭又硬的裹腳布的時候。
而恰恰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仇官”現象。道德品質滑坡和官員本性丟失,并列出擊的社會詬病,給這一現象找足了“面子”。官員的貪腐和社會機制的不平等性,給民眾心理留下了沉重的一筆。
幾乎同一時間,漸趨嚴重的“兩極分化”的社會財富格局,讓貧富之間的論戰甚囂塵上。
改革開放的驚人氣魄,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也讓一部分人率先跨進了“富豪俱樂部”,這是值得肯定的社會現象。
不幸的是,近年來涌現出來的部分富豪,是背著“黑、灰、惡、暴、假、劣、奸、詐、賴”等標簽完成自己的財富積累,雖然最終落個自掘墳墓的下場,但烙在民眾特別是弱勢民眾心里的不滿和仇視,卻在扎根發芽。正是“以一看百”的心態,致使社會民眾不得不面對所有的富豪投去質疑。
如同社會發展不是簡單的選擇題一樣,“仇官仇富”現象也無所謂“該”或者“不該”。極少數官員本性丟失和富豪道德滑坡,打碎了民眾對“公平正義”社會機制的憧憬,使得百姓在“強權”和“暴富”這一雙重擠壓下,變得異常脆弱,病態的脆弱。
誠然,將這一病態心理完全歸咎于人民群眾,肯定會是另一種悲哀。
要發展就會有矛盾,“仇官仇富”現象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民眾對這些矛盾所持的質疑和無力改變事實的無奈。另一方面,政府在回應民眾質疑時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耐心,甚而至于將矛盾錯誤地推到“公平正義”之外,給脆弱的社會心理,增加了病態的砝碼。
雖然任何一種理論都不能解決實踐中的難題,但毋容置疑的是,任何一次有效改善民生的實踐,都能撫慰民眾內心的不滿,從而提振民眾對政府的公信力,對未來發展的希望。
說到底,“仇官仇富”不能以理論化解理論,要看官員和富豪們到底有什么樣積極的社會實踐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