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上,當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到“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時,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近年來,收入分配不均成為人們不滿的焦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進而也成為諸多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持續關注、不停呼吁的熱點。好在政府已找到了一個發展與人民愿望同頻共振的關鍵詞:幸福,再次讓人們的心里感到些許溫暖。只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縮小差別最關鍵;美妙愿景要實現,最忌靠說靠文件。
眾所周知,幸福一詞內涵異常豐富,而幸福的感受卻既是一種客觀的,也與主觀心境有很大關系。俗話說,幸福重心境。在同樣的社會條件下,有人感到快樂,有人則感到不快樂,許多時候是由于不同心情所致。一個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對錢財沒有貪欲,“知足常樂”,可以過得很愜意;而一個腰纏萬貫的人,將幸福完全物質化,貪得無厭,在錢財上總覺得“比上不足”,內心就會常戚戚。
上了歲數的人或許還會記得,建國之初,翻身農民因為有了自己的土地感到幸福無比。而現在隨著社會發展,各方面條件比那個時候不知要強了多少倍,但卻有許多人說不幸福,在這許多人中,年輕人占了多數。“幸福”“幸福感”成為這個時代流行語的時候,也正在淪為當下最說不清楚、最難有共識的概念。
積極數據說,民眾幸福感當然是連年增加,日子越過越好,豈能不幸福?消極數據則說,民生壓力還很大,很多事情不公平,豈能樂滋滋“被幸福”?前者指責后者,“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是人心不足。后者指責前者,“阿Q精神”“小富即安”,是不思進取。
我雖然同意某些哲學家的說法,“幸福是一種感覺,上午和下午感受都不一樣。很多時候,也需要自我調試和社會調整。”但我更傾向于另一些心理學者的說法,很多幸福感就流失在“對比”之中,就如一些調查所驗證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成了影響幸福的重要因素——而不是收入是否“充足”。
君不見,改革開放來,一部分人之所以“吃著肉罵娘”,滿肚子怨氣,首因就是快速加大的兩極分化。最新的世界銀行報告顯示,美國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財富,而中國則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國41.4%的財富。中國的財富集中度已成為全球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綜觀中國的財富流向,有四大特點:一是向國家集中;二是向壟斷資本和權力資本集中;三是向壟斷行業集中;四是向城里人集中。特別是當壟斷資本與權力資本聯袂行動的時候,財富的“虹吸效應”就愈加明顯,暴利行業、富豪、明星等層出不窮。富的越富,窮的越窮,已成為新的中國特色,正在逼近社會容忍的“紅線”。貧富不均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公。百姓身處如此環境,怎不肝火上升,怒氣難平?
其次,是官員超常的腐敗。本是人民公仆,卻成為百姓的老爺。腐敗現象環生,貪官“邊貪邊升”,“潛伏期”越來越長,搞得人們眼花繚亂,讓百姓沒有怨言才難。試想,假如我們的官員不管官大官小,都像戰爭時期、建國初期那樣真心為人民服務,和老百姓是魚水關系,老百姓還會肝火上升,怒氣難平嗎?
另外,加之因環境污染等日漸惡劣的生存環境,因畸高的房價、暴漲的物價、看病難、就業難等與老百姓利益直接相關的威脅,更是不斷引發百姓們強烈的情緒波動,老百姓不肝火上升,怒氣難平才難!
事實上,面對種種不公不義,埋怨、震撼、憤怒,是合理的反應。這類反應是由心中的良知所點燃,是由正義的渴望所激起,好過麻木的看客,更好過起哄的圍觀。只是,從社會層面看,憤怒也是一種容易傳染的情緒,憤怒更可能帶來對一切的懷疑:真誠可能被理解成做作,善良可能被解讀為虛偽,而美麗則可能被認為是“畫皮”。
要感受幸福,就要消解怒氣,需要在憤怒之外保持一份冷靜。從根本上說,只有不斷完善國家的政治文明,建立公平與公正的社會秩序,老百姓的怨氣才能漸漸消解,才能以更具理性。顯然,讓民眾生活得體面、富足、幸福而有尊嚴,是政府的目標也是責任。當然,完善相對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持續給力。不僅要把社會財富“蛋糕”做大,還要把“蛋糕”分好;藏富于民,民富才能國強…… 時下,國家正在努力,我們則需要期待。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 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