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是什么,許多經濟學家都有深入的研究。
其實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還是依靠體制的變革,循序漸進,逐步煥發了生機和活力。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筆者曾在某省的一所非著名財經院校學習,那時學習中國經濟,最多的提到的名詞是:有計劃、按比例、高速度。中國經濟體制是全民和集體所有制,強調的是對基礎產業和重工業的投入;隨著改革的深入,發現更需要加快發展輕工業和日用工業品的生產,充分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最多的提到的名詞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時強調的是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個體私營經濟逐步呈現活力;小平南巡講話以后,理論界才正式提出和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30年來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總體來看,是中央政府權力下放和分解的一個復雜過程,也是培育市場主體的過程。隨著各權力主體的逐漸成長,形成了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各階層群體共同參與的博弈,從而形成多元化的權力結構。不管怎么說,畢竟中國的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GDP總量在世界上也排在第二位了。
一般來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有兩個輪子:一個是科技進步;一個是社會制度。中國的經濟制度已經定型,未來20年如何發展,要看中國經濟怎樣實現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談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要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著重指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信息網絡和高端制造產業等七大產業。積極推進新能源汽車、“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因此確立戰略產業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這次人代會上,將審議并批準“十二五規劃”,規劃中對于戰略產業的研發和大規模商業化將有明確的要求。七大產業在GDP中所占比例將有現在的3%提高到8%,我們可以看到在不遠的將來,中國企業將奮起直追,打破日美歐企業在高科技領域的優勢和壟斷。中國已經成為制造大國,能不能在經過10年至20年,中國獨立自主開發,依靠自己的核心技術,生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由世界上的制造大國轉變為創造大國,到那個時候,中國才能有把握的說:世界財富都掌握在我手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