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區干部好作風, 自帶干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蘇區干部好作風,真心實意為群眾,柴米油鹽都想到,問寒問暖情義重。”透過這首土地革命時期蘇區傳唱的民歌,當年蘇區干部和群眾之間的魚水深情仿佛歷歷如在眼前。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再也用不著“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了。但是,當年蘇區干部主動工作、親民愛民、樂于奉獻的優良作風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歷久彌香,熠熠生輝。傳承蘇區干部作風,對解決當今各行業各領域的諸多矛盾問題仍有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教育領域,不時有媒體披露學生(或家長)與教師的“火拼”事件,象珠海老師毆打學生的“旋風門”、網絡熱傳的“師生課堂掄凳互毆視頻”、吉林市實小班主任被家長毆打致流產……讓人感慨不已。大家都很納悶:老師和學生及其家長的利益是一致的,本應是溫馨如親戚般的關系,如今怎么會屢屢“火拼”呢?
對此問題,筆者也一直在思考,并曾專門撰文呼吁有關部門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教師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的“一刀切”法規,制定教育懲戒細則,從規范管理方面防范悲劇發生。盡管這些呼吁贏得了不少讀者的贊同,可我潛意識里卻總覺得當下中國教育還缺失什么更重要的東西。
閑暇之余,我喜歡到紅色圣地旅游,除了怡情,更多的是想從中國革命的成功之路中得到心靈啟迪。近日,當我在福建上杭“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看到這首稱贊蘇區干部作風的民歌時,我潛意識里一直尋求的“更重要的東西”終于有了答案。
原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有一次在福州市溫泉小學調研時,他問學校的老師:“你們現在都采用什么形式家訪?”該小學校長回答 :“現在家訪有多種形式和渠道,比如QQ群、博客、電話和短信等。”聽到這樣的回答,也許有些讀者會為學校“與時俱進”的現代化家訪形式叫好。然而盧展工卻說:“我主張老師還是要多上門家訪,面對面地交流,能親身感受學生的家庭情況,對學生有直接、全面的了解,使老師、學生、家長之間建立一種和諧關系,讓家校貼得更近,有助于開展針對性教育。”
看到這里,筆者不禁暗暗佩服盧展工不愧是教師出身的行家。是啊,如果沒有真正深入一線,沒有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再好的科技手段,再新穎的形式也可能淪為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
“師生火拼”悲劇很大程度折射的是家長對學校的的不信任關系。家長為什么會不信任學校呢?很大程度是由于彼此平時缺乏情感溝通。溝通少,沒有彼此理解的基礎,一件很細微的小事都可能“引爆”師生關系。
有一位班主任朋友曾向我訴苦,說他的一個學生很啷當,打電話叫他家長到學校辦公室來配合處理,前幾次還比較支持,后來家長不僅人不來,甚至連電話也不接了,真是沒辦法。
我笑著問他:你去過那個學生家里幾次?他回答沒去過。我和他交談一番后,告訴他:第一,你要多到他家去家訪,多了解情況并增進和家長的溝通;第二,家長到學校配合處理時,你不要直接把他帶到辦公室,而要先請他到自己房間坐;第三,不要家長一到學校就迫不及待地講孩子犯錯誤的事情,要先拉拉家常。半年以后,這位班主任高興地告訴我:你的辦法真管用,現在這位家長成了我的朋友,很支持學校工作,孩子的表現也好多了。
現在,一些教師往往以薪酬少、社會地位低為由,缺乏主動工作的熱情。筆者非常理解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的苦衷,但我認為,不管有一千個理由還是一萬個借口,只要還在工作崗位上,我們就要滿腔熱情地主動工作。我堅信,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能傳承蘇區干部的優良作風,多用心和學生、家長溝通交流,師生關系一定會變得如魚水般和諧,中國教育一定能迎來一個陽光明媚的春天!
作者:黃林波(評論員,福建日報通訊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