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共同富裕的“重慶樣本”
新華網 2011年02月21日 17:57:51
民生導向引領發展轉變 內陸開放高地尋求跨越
——求解共同富裕的“重慶樣本”
新華網重慶2月21日電(記者 朱薇)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的重慶市,把“十二五”時期確定為全面發力、闊步前進的重要時期,同時兼顧縮小“三大差距”、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速共同富裕的“重慶試驗”備受期待。
探索以民生為導向的科學發展路徑
回顧“十一五”,重慶市市長黃奇帆用四個“新”來概括重慶發展成果:經濟實力站上新臺階、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有了新高度、民生發展形成新思路、城鄉統籌改革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重慶經濟總量翻了一番,增速連續3年位居全國前三,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趕上全國平均水平;財政收入5年翻兩番多;工業銷售值、市屬國有資產、金融機構資產、存貸款余額均突破萬億元大關……
黃奇帆說,重慶積極探索以民生為導向的發展之路,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擴大內需、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持久動力。從2010年起,用兩年半時間投入3000多億元改善民生,重點解決中低收入群眾住有所居、農村老人老有所養、留守兒童學有所教、普通群眾病有所醫等10大民生問題。
重慶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楊慶育表示,重慶以民生為導向的發展思路,就是要通過改善民生,拉動內需推動經濟發展。近3年和未來2年,重慶總投入約5000億元改善民生,讓300多萬農村老人比全國提前3年享受養老保險、為200多萬中低收入群眾蓋公租房、照顧培養好130多萬農村留守兒童等等,可以帶動以內需為主的消費4000億元,拉動GDP增長4-6個百分點。
搶抓機遇內陸開放高地尋求跨越
謀劃“十二五”時,致力于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重慶市決定通過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搶抓世界機遇,努力培育重慶發展新優勢,實施一批具有帶動性、擴散性的重大項目,形成戰略性產業集群,做好轉變發展方式大文章。
“‘十二五’期間,重慶將準確把握經濟結構進入調整期的特點,搶抓全球信息技術革命性突破帶來兩大戰略性機遇。”黃奇帆說,一是重慶將基本建成全球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形成1億臺整機生產規模、80%零部件及原材料本地配套,預計將實現產值6500億元:二是將全力爭取打造國內最大的數據處理基地,最終做成上百萬臺服務器、上千億美元規模的“云”,成為全球數據開發和處理中心。
此外,重慶將加快汽摩、裝備制造、化工等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推動產業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發展,把發展導入結構更合理,更能體現質量、效益的科學軌道。
同時,加快建設以結算為主要特色的內陸金融中心、發展三大結算體系,將成為“十二五”時期重慶科學發展新優勢的“重頭戲”。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速“共同富裕”
重慶作為全國率先將基尼系數寫入“十二五”規劃的地方政府,明確提出將衡量社會貧富差距的指標基尼系數由0.42降到0.35。“十二五”期間,重慶將瞄準縮小“三大差距”,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提速“共同富裕”,力爭使居民收入在國民財富初次分配中占比從目前不到40%提高到50%。
“縮小三大差距,關鍵靠改革,核心是制度安排。”楊慶育說,5年后,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將達到3.1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基本翻一番,達1萬元左右,由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變為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到2.5∶1左右,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衡量的主城區與邊遠區縣差距縮小到2∶1左右;率先在西部實現全面小康社會。
根據重慶市“十二五”規劃,初次分配將優化政府、企業、居民的收入分配關系為重點,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與經濟增長、物價水平相協調,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推動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建立健全企業工資支付監控和工資保證金制度。深化二次分配改革,強化稅收對個人收入分配的調控作用,更加關注中低收入群體,通過社會保障覆蓋、住房保障、專項消費補貼、節假日補助、特殊費用減免等措施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收入分配的統計監測和政策評估,促進社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