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應當怎樣進場?
發表于 2011年02月04日 23:47
最近,一座總高9.5米高的孔子雕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成為天安門地區的又一個標志。此事引起輿論紛紛,支持和反對的人都有。每個人都根據自己的立場、觀點來看待孔子雕像。反對者認為,在發生過五四運動的場所,孔子雕像以九五之尊矗立是一種復古,讓人想起洪憲皇帝的尊孔;而支持者則表示,孔子終于回來了,只有孔子才是中國文化的正道。 有意思的是,在傳統文化的認知上,新左派和自由主義者雙方都發生了分裂,某些新左派和自由主義者仍然都堅持五四新文化的革命或啟蒙,繼續反孔;而另一些新左派和自由主義者卻贊同孔子的回歸,提倡尊孔。前者認為,中國革命的成功客觀上受益于孔子的思想,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反對全球資本市場同樣需要傳統文化的支持,因此提倡儒家社會主義;后者認為,建立市場經濟基礎上的民主法治,需要孔子代表的傳統價值作為文化、政治的底線共識,因此提倡儒家憲政主義。傳統的便利,正在斯乎。 據我個人的觀察,大學文學院里按照學科分際,也對矗立孔子雕像抱著不同態度,古代文學研究者多表示贊同,現代文學研究者多表示反對。這場爭論反映出在一個劇烈變動、價值真空的時代,人們面對構建一個文化認同而產生的緊張、困惑,甚至焦灼的情緒。為了不致我們這個社會淪為霍布斯所說的“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成為一個毫無道德感的民族共同體,人們希望有一個能夠維系人心的共同價值取向。然而,無論是新左派還是自由主義者,在贊同立孔子雕像的時候,都顯示出其理論上的自相矛盾。 歷史上從來都是有權力者的孔子,也有民眾的孔子。出于學科背景和個人閱歷,我個人覺得孔子無疑是一個不朽的文化偉人。司馬遷有云:“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馀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圣矣!”我們崇拜權力的積習太深了,也太久了,但太史公卻早就指出,上下幾千年,多少不可一世的權力者最終都是名隨身滅,同為枯骨,而唯有歷史上那些文化名人,他們才是我們民族的光榮所在。 對于許多贊同給孔子立像的人,我愿意相信他們是出于對現實的道德焦慮感,但他們是否意識到,孔子既然是一個文化偉人,他的思想是長存于人心,而非成為一個偶像。如果矗立一個雕像,中國人的道德就有了希望,這是臆想。中國當前的問題不是具有多元價值,而是沒有任何價值。在這個問題上,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自相矛盾尤其突出,因為作為自由主義者,本應是贊同多元價值,贊同價值的社會自發性質,而不是贊同規范并監督社會價值的國家行為。 國家介入道德建設,很容易提倡一種統一的思想價值。據雕像作者吳為山稱,立孔子雕像是國家博物館館長的主張。正如國博館長呂章申所稱:“國家博物館北廣場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國博作為積累與承傳中國歷史文化的國家最高殿堂,理應為這一重要區域增添光彩,增加與這一宏偉而莊嚴的建筑相應的文化含量。”而正是這種政府行為,容易給人以提倡某種國家意識形態,重建政教合一的感覺。我感到,孔子雕像的矗立,不過是這位命途多舛的文化名人再一次被現代人利用來作文章罷了,那些指望這就預示著傳統道德復興的人,最終仍然會失望的。 在我看來,維持一個社會的穩定秩序,法律才是其共同底線,因而法律必須具有統一的標準;而道德則是做人的上線,因而可以是多元的,不應當有統一的標準。孔子的價值在于其道德內涵,原儒學說中是推不出憲政法治根源的。我喜歡真實的孔子,讀《論語》時,確有司馬遷所說“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的感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告誡,也確乎屬于普世價值,是我自己做人的標準。但我仍然認為,佛教徒、基督教徒、伊斯蘭教徒也可以有自己從善的價值準則,非必孔子甚至儒家,正如我自己是炎黃子孫,但也堅信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的光榮祖先一樣。 更極端地說,道德的底線是法律,如果一個人不愛任何人,但只要他不違法,不為害社會,那就并不構成他是壞人的根據。因此,倡導信仰孔子甚至儒家的思想,只應當限制在私域,而不能擴展至公域。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宣揚和踐行儒家價值,卻不能認為儒家價值就是全民價值,并試圖借助國家權力來推行之。這樣做必然會造成兩種結果:一是思想一律,二是道德拔高。這樣的歷史,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思維,與五四極端反孔的邏輯是一致的。 孔子可以進場,問題是應當怎樣進場。總而言之,我贊同在公共場所立孔子像,但這應當是一個民間行為,由一個有公信力的民間機制來主持,同時,除了立孔子像,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紀念的文化名賢,如近代的黃宗羲、嚴復、梁啟超、胡適、魯迅等人,他們都應當立像,一如國博館長呂章申所言,也讓今人面對他們,“為我們國家深厚的歷史文化發出許多感慨”。同時也讓世界知道,中國人真正崇敬的不是權力者,而是那些思想者。
或許,這才是我們尋求道德重建的出發點。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