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報道,廣東省人大代表人手一本的《廣東省2011年省級部門預算草案》顯示,廣東省8所機關附屬幼兒園一年所獲財政預算撥款高達6863萬元。去年財政資金為這8所幼兒園共支出5731萬元。一時間,“財政供養機關幼兒園”事件引起公眾質疑。
面對公眾質疑,廣東省人大財經委預算監督室主任黃平向解釋說:這些幼兒園都是事業單位,按照我國財政體制,都會給予財政預算安排,這和其他事業單位是一樣的,所以預算編制本身并無不妥。在現行的體制框架下,黃平向主任的解釋有理有據,補貼也是合理合法,但曾兵以為,公眾質疑的是,納稅人的錢到底補貼了誰。
首先看看這8所幼兒園的背景。《廣東省2011年省級部門預算草案》顯示,這8所幼兒園分別是廣東省委幼兒園、省公安廳、文化廳、科技廳、衛生廳、科學院幼兒園以及廣東育才幼兒園一院、二院。請注意,在幼兒園的前面有著省委、省公安廳、文化廳這些“前綴”,而且這8所機關幼兒園大多位于所屬機關大院內部,當然其身份、待遇與民間幼兒園的截然不同了。有網友質問“不公平,廣州有幾千所幼兒園,為什么財政只撥款給這幾所機關幼兒園?”有關方面只一句,“是事業單位”就能讓眾人解惑嗎?
再看看這8所幼兒園招收了誰的孩子。一位孩子就讀機關幼兒園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長表示,機關幼兒園一般都是優先滿足所屬機關工作人員幼兒入園的需要,生源有余才接收社會幼兒,而且被接收的一般要交納一定數額的“贊助費”,這個數字一般在1萬多到3萬元不等。“機關工作人員”是什么人?無疑就是官員,或許官有大有小,職務有高有低,但絕對是官,而且當走出機關大院來到民間,那就是草根需仰視才能見的官。難怪有網友認為,此舉是“公仆拿納稅人的錢為自己的孩子服務,極其明顯的權力自肥。”
近年來,隨著人民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專業化學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強烈,但學前教育資源嚴重不足,這就產生了“入園難”、“入園貴”等問題。2010年11月,溫家寶總理來到北京市的兩所幼兒園調研,深入了解目前學前教育的現狀和遇到的問題,并與教師和家長代表進行座談,提出破解“入園難”方針。為此,國務院還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提出五項措施解決“入園難”問題,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國人稱其為“國五條”。
中央高層關注幼兒學前教育,劍指“入園難”,為何廣東方面還是如此關照機關幼兒園?廣東方面要與總理對著干?其實,對于這一問題,有的人大代表也表示不理解。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辛瀑說,“公共財政是面向大眾的,用公共財政辦幼兒園,就應該面向社會大眾招生,假如不是這樣,它的合理性就值得懷疑。”其實,這種所謂的“合理性”,早在多年前的制度設計中就已經形成了。否則,為何機關幼兒園唯獨享受“事業編”待遇?
曾兵看到過一篇曾在“育才小學”學習過的作家的回憶文章。當然,回憶的主要內容是父母如何被打倒,后來的生活如何艱苦等等,但從中可以感受到,機關干部的子弟與草根子孫的待遇差異。文中說:“育才小學”是四川省政府的干部子弟小學,在五十年代初還實行供給制,穿的是小皮鞋,發的是毛呢小大衣,放學有小車坐,其它學校的小學生嘲諷和譏笑說:“小皮鞋嘎嘎響,龜兒的老子是官長!”且不說當時的人們是否仇視“官二代”,曾兵猜測,這些干部子弟曾經就讀的幼兒園,也會如廣東的機關幼兒園一樣享受“事業編制”。
其實,類似于廣東享受政府財政補貼的機關幼兒園還多得很,曾兵武斷地說,無論到哪個城市,在機關大院旁或是非常好的地段,都會看到某某機關幼兒園高傲地站立著。這在當初制度設計時就已經存在了,而且已經享受補貼好多年,并一直延續到今天,假如不是廣東方面的公開征求意見,假如不是網民“多事”的追問,恐怕還不會浮出水面。曾兵以為,這種事即不合情也不合理,但絕對的合法,所以,還將存在下去,至于要多少年,就不大清楚了。
曾兵以為,網友的質疑并非因為補貼了多少錢,而主要是對不公平的憤恨。因為機關幼兒園只培養“官二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