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2011年1月26日第十六版
“啃老”一詞從我記事起就沒有聽說過,既沒有老人講過,也沒有從書本上讀到過。“啃老”一詞完全是特別是以來所創造出來,與創造了新詞匯相對應的當然還有“具有中國特色啃老”族。他們“啃”的老無疑問都是毛澤東時代的勞動者,他們年輕時為社會主義祖國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拚爹”算不算啃老?要我說那不能算!“拼爹”那是某種意義上的“世襲”,是腐敗在官員子女身上的體現。
下面是《北京日報》的文章:
“拼爹”算不算啃老?
張麗
繼“常回家看看”有可能進入“老年法”之后,又一條調整子女與老人關系的法律規定貌似要出臺了。據北京晨報21日報道,江蘇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開幕,就《江蘇省老年人權益保障條例(草案修改稿)》進行了審議。跟一審的草案相比,修改稿增加了對“啃老”現象的規定:“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經濟資助的,老年人有權拒絕。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以無業或者其他理由,騙取、克扣或者強行索取老年人的財物”。
如果說“常回家看看”是對老人精神層面的關心,那江蘇的這條“禁止啃老”就是在物質上對老人的保護。不過無論精神還是物質方面,都讓人覺得操作起來有些摸不到頭腦。
“啃老”是個很普遍的社會現象,去年年初的時候,意大利的一位部長也曾經提出在該國立法禁止啃老。不過,導致具有中國特色啃老的原因,絕不單單是子女好吃懶做這一個解釋。“啃老”是個社會問題。
比如,房價這么高,老人不幫助一把,讓年輕人完全憑借自己的力量在大城市買房,說實在話,難;比如,夫妻倆都要出去掙錢養家,孩子只好當“留守兒童”,沒有老人的幫助,那是非常難;再比如現在都鼓勵大學生創業、創新,可是啟動的第一桶金是指望不上銀行的,如果沒有家里幫扶一把,勢必難比登天……套用一個時髦詞,這算是“結構性啃老”——不是孝順問題,是社會問題。
其實除了吃老家兒的喝老家兒的,另外還有一種隱性啃老值得警惕。官二代、富二代們利用父輩的權力或者金錢為自己牟利,破壞社會公平正義的行為如今是越來越普遍了。各地都出現過很多“蘿卜招聘”,那些被指定了的“蘿卜”無一例外都是當地的官宦子弟。另外,還有那些打著“我爸是某某”、“我叔是某某”的旗號,高調欺負人的,這算不算啃老?他們倒是沒有花老子的錢,住老子的房,但他們利用了人民賦予他老子的權力,反過來欺壓人民。這里啃的“老”已經不僅僅是他老子,而是他老子要“全心全意服務”的人民。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隱性啃老人群的存在,社會階層越發僵化,平民子弟越發沒有了公平競爭的機會,那些普通的、顯而易見的“啃老”才越發地多。這是一個食物鏈,僅僅用法律條文來規定最底層的小蝦米,讓他們別指望自己的老子,實在有點強人所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