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報告稱大小興安嶺林區已無木可采
2011-01-14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上海)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近日編制的一份關于大小興安嶺經濟轉型規劃中顯示,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地區,可采成過熟林資源由開發初期的4.6億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0.21億立方米,已經到了無木可采的地步。由于長期高強度開發,大小興安嶺面臨著名存實亡的危險。
由于長期高強度開發,具有“極其重要”生態屏障地位的大小興安嶺目前已無木可采,面臨著名存實亡的危險。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林業局近日編制的《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2010—2020年)》(下稱《規劃》)顯示,大小興安嶺林區可采資源難以為繼,森林質量大幅下降。
規劃稱,黑龍江省的大興安嶺地區,可采成過熟林資源由開發初期的4.6億立方米下降到2008年的0.21億立方米,已經到了無木可采的地步。森林齡組結構嚴重失衡,黑龍江國有林區幼中齡林占85%,單位面積蓄積量下降50%以上。
但為了維持林區財政收入和職工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部分正處于生長旺盛期的中齡林也被列入采伐指標。“涸澤而漁式的采伐再不停止,大小興安嶺林區將會名存實亡。”規劃說。
大小興安嶺林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緯度最高、國有林最集中、生態地位最重要的森林生態功能區和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國家長遠木材供給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學研究發現,大小興安嶺抵御著西伯利亞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風的侵襲,使來自東南方的太平洋暖濕氣流在此渦旋,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的重要功能,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營造了適宜的農牧業生產環境,庇護了全國1/10以上的耕地和最大的草原。
60年來,林區累計生產木材10.5億立方米,上繳利稅290億元。但國家林業局的一項調查發現,長期的高強度開發,導致林區生態功能退化、可采林木資源銳減、林區民生困難、經濟社會發展滯緩等矛盾和問題凸顯。
由于生態系統破壞嚴重,林區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調查顯示,與開發初期相比,大小興安嶺林區林緣向北退縮了100多公里,濕地面積減少了一半以上,多年凍土退縮,土壤侵蝕加劇,地表徑流時間縮短,水土流失嚴重,局部地區沙化加劇,洪澇、干旱、森林火災和病蟲等自然災害頻發,生態功能嚴重退化。
調查還發現,由于可采資源銳減,林區經濟發展滯緩,就業形勢嚴峻,職工生活困難。林業職工年平均收入不足所在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城鎮職工平均收入的50%。在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林區自辦社會,居民居住條件極其簡陋,棚戶區面積近1800萬平方米。相當一部分職工仍然居住在開發初期建設的“板夾泥”危舊房中。
規劃提出,把保護與修復林區生態系統作為首要任務,嚴格控制森林資源采伐強度,逐步停止主伐,加強森林經營,強化森林管護,提升森林質量。
據了解,國家將從2011年起,結合編制森林采伐限額,大幅度調減大小興安嶺林區木材產量,使木材產量穩定在資源能夠承載的范圍內。可采資源基本枯竭的黑龍江大小興安嶺林區將全面停止主伐;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將大幅調減采伐量,逐步停止天然林主伐。同時調整林區局場布局,到2020年,在現有基礎上撤并林場290個,其中黑龍江省230個,內蒙古自治區60個。
針對礦產資源開采日益泛濫的情況,規劃提出嚴格限制在林區發展對生態和環境影響大的產業,尤其是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化工業的發展。淘汰關閉技術落后、污染嚴重、無后備資源的礦山開采和加工企業,逐步減少礦山的數量。禁止新建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可恢復破壞性影響的礦產資源開采項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