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45至54歲人群中約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超過四分之一(28%)想到自己變老時會心情沮喪;26%對變老有恐懼感;30%對晚年生活表示擔憂;91%認為政府需提高對老年人的關懷。而在法國,32%被調查者認為超過80歲才是老年。這是英國保柏(BUPA)健康小組今天發布的國際健康醫療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2010年09月24日 中國新聞網)
無獨有偶,近日中國醫師協會等機構發布的《中國城市人群健康白皮書》也顯示,在涉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1.3萬份有效問卷統計中,主流城市的白領亞健康比例達76%,處于過勞狀態的接近六成,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35-50歲的高收入人群中,“生物年齡”超齡趨勢明顯加快,平均超過“日歷年齡”10年左右。
對此,盡管人們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筆者還是注意到,大多數發言者都認為調查數據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我國的現狀,“心態老齡化”和對“老無所依”的擔憂正成為困擾中國整整一代人的心理問題。
何以至此?顯然有著多種原因。比如,現代人承受著工作、身體的雙重壓力。“太累了,真想早點退休,現在不僅僅是私企,連機關事業單位也是壓力重重。”“物價上漲太快,薪水上漲速度遠遠跟不上,生活壓力大。大家身體都很糟糕,很多40多歲的人就那樣突然生病走了,你說能不覺得自己老嗎?”
又比如,我國的用人體制也造成了人們的“被老化”。“我們沒把自己當老人,覺得自己在40歲左右正是人生成熟、年富力強的時候,可是單位硬是要把我們朝老人標準靠,有什么辦法?”“別說45歲,現在用人單位只要看你超過35歲就覺得老了。”“中國45至54歲人群,因為就業的機會被社會拋棄了,所以感覺老了。中國45至54歲人群人未老,心卻老了。”
對此,筆者有著深刻體會。1951年出生的我,1968年2月去當兵,13年后在通信連長的位子上轉回地方,一直在鄉鎮拼打了20年,也曾“風光”過一陣子。2002年春,剛過50歲就被組織上認為老了,鄉鎮人大主席兼黨委副書記的位子得讓給年輕人。還好,組織上把我這個“老人”安排到國土局閑了3年,剛到53歲就“離崗”,拿著上班的工資被養著。幸虧我在離崗前學會了電腦,這才能在網上消磨時間,打發寂寞……
而看看身邊,留心社會,像筆者類似情況的人太多了!被邊緣化,被老年化,幾十年的經驗抵不上一張學歷,從領導開始就認為年齡大了是包袱,咱們能不老嗎?
但事實上,就現代這個生活環境,應該是到了65歲才算老。現在45至54歲人群中竟有一半以上覺得自己老了,這不是個人問題,是跟整個社會氛圍有關。要改變“身未老,心已老”這種消極現狀,除了個人要調整心態,多做讓自己感覺年輕的事情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社會創造氛圍,為這些被邊緣化的人們提供機會,讓他們發揮“余熱”。比如幫扶“40、50”就業困難人員,為他們找份工作,既能解決一家老小的生活問題,又能讓他們感覺自己還有用。如果讓他們覺得自己還“有用”,他還會有老了的感覺嗎?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