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丶铱纯础先瞬粓D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這首膾炙人口的《?;丶铱纯础?,用樸實直白的歌詞,清新明快的旋律唱出了千千萬萬父母兒女的心情和親情。然而,在時下廣大的農村,“?;丶铱纯础眳s越來越成為在外打拼的兒女和留守父母的奢望。看到昨日“齊魯晚報”刊載的“山東巍巍村海草房‘后住無人’ 只余老人堅守”一文,更是倍感心酸。
始自元朝(約1271年) 的山東省榮成市港西鎮巍巍村,現有410戶798人560棟海草房,百年以上的海草房有60多座。村北3華里就是成山鎮通往威海城的省道,但車來車往的現代化浪潮并沒有將年輕人留住。798位村民多數在50歲以上,52歲的村支書已是村里的“年輕人”,自 2001年至2006年,就沒有添過—個孩子……幾百位老人留守在這個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里,陪伴他們的還有許多有著百年歷史的海草房?! ?/p>
其實,巍巍村只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我國早已迎來了人口老齡化的浪潮?;驗榱松妗⒒驗榱讼蚋咛幾撸S多年輕人背鄉離井去打工,帶走了妻子(丈夫)、孩子,卻把養大了自己的老人留在家鄉。處于發達地區的威海如此,處于落后地區的中西部地區更甚。有資料顯示,目前中國65歲及以上的農村留守老人近2000萬,多數老人全年獲得的子女供養少于500元,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勞動自養,每次與子女通話時間不超過3分鐘。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老邊窮地區,幾乎十室九空?! ?/p>
而相對于城鎮,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貧困地區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所面臨的困境更令人擔憂:經濟收入較低、勞動強度偏大、醫療條件較差、文化生活貧乏、情感生活缺失、權益難以保障等。他們無奈的天天累著,活一天干一天:日日苦著,擔心死了沒人埋;時時寂寞,最盼過節大團圓。如果身體壯實,或許還并不十分難過。然而,“前三十年人找病,后三十年病找人”,留守老人往往難以逃脫病痛之苦。難怪少老人辛酸地說,年輕時盼著把子女拉扯大,以為老了可以有依靠,到一大把年紀了,才知是空話?! ?/p>
且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于孩童化,正如坊間所說“老孩子”,老人就如同未成年的孩子,在心理上愈加依賴成年子女,在生活上也離不開兒女的照顧。然而,我們很多人包括老年人自己并不了解老人的這種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而是處處嚴格“要求”老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義務為孩子付出一切,再苦再累也盡量不給兒女添麻煩。而在大多數兒女眼里,似乎父母的肩膀永遠寬厚,父母的腰桿永遠挺直,父母的雙腳永遠有力。給父母的關愛卻是微乎其微。雖然這其中有許多客觀因素,但這就是當今無數家庭的現狀?! ?/p>
伴隨著今年“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聲音響徹神州,我們也期盼著鄉村能讓農民生活得更美好。多給留守老人一些陽光,多給自己的父母一些關愛!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因為誰都會有老的那一天?! ?/p>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