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中國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聯合申報的“中國丹霞”地貌“申遺”成功。在此次“申遺”中,湖南崀山新寧縣承擔了4.5億元。對于2008年財政收入才剛剛突破兩億元的新寧縣而言,這樣的“破釜沉舟”堪稱“大手筆”。(2010年9月27日 新華地方)
其實,這樣的“大手筆”幾乎天天能看到聽到,早不應再算新聞。比如,阜寧城南新區建設的“重點民生項目”白天鵝公園,總投資5000萬元。又比如,在山西蒲縣這個偏遠山區縣城內,歷時兩年建起了一座總投資超億元的文化中心,主體竣工的蒲子文化宮氣派豪華,被指酷似“鳥巢”。又比如,內蒙古一貧困縣,2000年曾計劃斥資60億元建新城結果留下一堆“爛尾樓”。至今仍欠幾千萬工程款,縣領導需躲建筑商上門討欠款。前縣委書記稱為快速脫貧,并感到冤枉。
貧困縣緣何頻出“大手筆”,打腫臉也要充胖子?顯然是扭曲的政績觀在作祟。政績、政績觀,是每一個干部群眾都在關心的話題。一直以來,一些地方對政績的認識上存在偏差和誤區。往往把經濟增長作為衡量政績的唯一標準,把“發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為“經濟增長率是硬道理”,又把經濟發展簡化為GDP決定一切,違背了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要求。表現在具體工作上,就是一些地方官員為了樹“政績”,只對立竿見影的“顯績”工程興致高,對打基礎、管長遠的“硬骨頭”卻興趣索然。
另一方面,干部政績考核體系還不完善。從內容看,指標設計過于偏重經濟發展的內容,在一些地方,經濟增長率、招商引資數額、財政收入等成為主要考核內容。從考核過程看,上級部門和領導對考核結果影響大,社會評價和群眾意見影響小。甚至有些地方把這種造出政績的官員看成是有魄力、有能量,及時提拔重用,無疑引導和助長了這種歪風。
凡此種種,長此以往,自然造就了一些唯上不唯下、唯虛不唯實、唯顯不唯潛、唯近不唯遠的官員,助長了一些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和錯誤決策,催生出各種“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出現了大造新城、爭奪“故里”、短命大樓、節慶泛濫、全民招商等不良現象,產生了嚴重的發展問題和社會影響。
盡管錯誤的政績觀表現形式不同,但后果是一樣的,那就是既害國,更害民。其結果是讓人們發現一些地方經濟雖然發展了,但老百姓并不滿意,存在“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的發展,盡管以讓百姓幸福的名義進行,結果卻是惡化了生態環境,提高了生活成本,降低了幸福指數。
胡錦濤曾指出,要教育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包括正確看待政績、科學衡量政績。真正的政績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實績,是為黨和人民辛勤工作的實績,應經得起群眾、實踐和歷史的檢驗。顯然,要促進地方官員轉變政績觀,最應該做的是,在用人制度上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取巧的人得利。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