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反思地震能否預測。一網友的文章《面對天災的思索》寫道:看記者會……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中心的那些人說:“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這一句把一切的責任都推托了。其實,唐山地震前,有地震科學家提前預測到了,但得不到大多數的認同,加之政治原因,而沒有公布地震的預測,結果損失慘重。這一次據說也有科學家預測到了,還將預測報告給有關部門,可是沒有一絲一毫的警示性預報。如果不是地震權威部門的預報,任何個人及其他機構都不可以進行這樣的預報,否則會負法律責任。如此劇烈的地下活動,不可能沒有征兆。現代地球物理學、地殼版塊學說、地表水文、地理異常變化、動物異常活動等等,怎么可能沒有征兆?!可是,地震研究學者們有沒有關注這些征兆?如果說沒有,那要你們這些人干什么?如果說有過關注,那就要追問,是誰不讓這樣可能警示地震的信息發布給公眾呢?
我們知道,這里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政治原因,一是技術問題。政治講究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講究妥協式的總體平衡和緩沖式的社會穩定。技術講究真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但技術往往被學術壟斷,即專家的權威遠遠大于非專家,“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故事就是對權威的專家的錯誤理論進行批判。政治與技術不相同一時,還以政治為主,技術服從政治。本次地震前網絡上有很多揭示的地震先兆,我想問的是:各地地震部門養的專家等人物全呆在辦公室里看電腦?那些從地震云到水、動物的異樣變化他們看不見?難道他們比毫無地震知識的普通人還缺乏地震常識,如果是的話,還那養著那些人干什么!如果不是,那他們的預測在哪里?不敢說?沒被專家同意還是什么原因?
二要反思房子問題。中國人善于建房也善于拆房,所有的聰明才智、時間精力、勤勞和錢財都用在破立上了。此外,現在的建房比“深圳速度”不足之處是只重速度,不重質量,且強調低成本,那些唯利是圖的房地產開發商建的房子究竟有多少是危房?!不敢想,即使被檢驗合格的很多房子都是豆腐渣工程,有的轉眼即裂即塌,絕大多數受害者或建或買的房子成了埋葬他們的墳墓、致殘的利刃,可是現在有多少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為什么外國一發生地震傷亡很少,而我們總是那么多,房子抗震與否是關鍵的一個因素。我不敢想象自己的房子能否抗震,不敢想象自己攢了一輩子錢買的房子是不是危房,甚至我都不敢想象地震,生命之于我們,象提著腦袋過日子,時刻如履薄冰。早上起來還能活到晚上嗎,晚上一覺后第二天早上還能活著嗎?
還有就是有很多人一買到房子,不管新舊,便敲窗打墻進行裝修,即使本來比較堅固的房子也經不住樓上樓下一齊敲,如果是一幢幾十層的樓房,除了四周的墻穿墻打孔、沒動多大手術外,內部的墻被弄得不成樣子,有的墻甚至被不同買主頻繁地肢解過,只能像個木柵欄擺著做個樣子了,還指望它們承重抗震嗎?那是癡心妄想!從裝修破壞房子結構從而引起房子有問題的這個角度來看,是買房人是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地害人害己。
三是反思捐款問題。把全社會動員起來為災區捐款捐物當然是好事,各盡所能,各盡所愿,具有樂善好施的佛家情懷。但捐款有這幾種現象值得思考,一是攀比現象,人家比我們多,打腫臉裝胖子無論如何要再捐。二是強迫現象,單位攤派,定標準下規定。三是壓力問題,處處把捐款名單與數額公布出來,捐多的自然少不了有得意者,捐少的免不了有人覺得低人一等。四是功利色彩,不乏有升官發財、花錢消災想法。這些現象從結果上來說,沒什么,大家都捐了,心意盡了。但從動機與過程來說,也有非盡良善之處。
我在網上看到有些人從車上搶奪救災物品,抱運回家,確實很痛心。有人在自覺捐款捐物救災,有人在發災然的財!所以,真正捐款反思的重點應該有兩點:一是所有的款物是否都用于救災,有無官員中間貪污救災款物,或者把錢物發給不該發的人,該多給的少給或不給,該少給的卻多給。反觀多次救災,都有款物中途下落不明的傷心事。二是反思各處捐款名單和捐款數額,可以看到:社會名人多捐,單位多捐,官員多捐,工薪者多捐,甚至出現了學生捐款也很多的現象,這是好事。筆者看到了一些富人的愛心與其財富不對稱現象,也看到了官員的捐款數字。一般來說,官大多捐,官小少捐,這反映了官大官小薪水分大小等級現象。有人告訴我,一個校長發現別校捐得比自己學校捐得多,拿回來重捐,捐了五千元。不知此消息真假如何,但這里好像還隱藏著除爭臉斗富外的其它問題。另外,對于那些剛捐過款,屁股一拍便去違法做壞事的人來說,捐款有什么實質性的意義呢?充其量也只不過是道貌岸然地做做樣子而已。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的所有官員都自覺做到黨中央提出的執政為民、清正廉潔,不貪污浪費,不大吃大喝、公車私用、公費游玩等等隨意花銷納稅人的錢財,如果這些錢拿出來支援災區,何用捐款?!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