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是與中國的內蒙相對應的稱法,現在的全稱應該是蒙古國,與中國北部接壤,面積150余萬平方公里,人口僅有300余萬,首都烏蘭巴托(Ulan Bator)。
說到歷史,相信只要是中國人都知道:外蒙從歷史上的唐朝開始就納入中國版圖,后變成遼代。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南和漠北建立蒙古帝國,1271年忽必烈建立中國元朝,此后的蒙古一直與中原大地是一個國家。元朝時的蒙古地區和今西伯利亞大部都屬于中國版圖。 1660年外蒙古庫倫活佛(喇嘛教,與清王朝信仰相同)作出了影響后世數百甚至數千年的決定,歸附中國,而不是向沙皇俄羅斯投降。康熙年間的1689年清朝與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今蒙古國(外蒙古)清朝稱喀爾喀蒙古,內蒙古之南部地區并入內地省份。清朝設有烏里雅蘇臺將軍管轄內外蒙古。
最令人扼腕的是1920年外蒙古分裂從中國獨立出去,這是一直影響到現在中國的巨大歷史事件。1945年2月關于結束二戰的雅爾塔會議,是外國人操縱外蒙古命運的一次重要會議。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不惜出賣中國利益,答應了蘇聯的出兵中國東北的條件是中國接受外蒙古的現狀,即承認并要求中國政府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無理要求。蔣介石在萬般無奈之中,于1946年1月5日,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條約中正式承認了“蒙古人民共和國”。 1949年蔣介石在退到臺灣后對斯大林沒有遵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條款感到憤慨,并以蘇聯違約為由,在聯合國狀告蘇聯,當時雖然大陸已經易手,但在聯合國,“中華民國”仍然擁有中國的合法代表權,并且是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宣布《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失效,從而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聯合國對此予以承認。這就是至今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版圖上還包括外蒙古的法律依據。在臺灣陳水扁當局時期承認外蒙古獨立。
現在的蒙古正好處于歷史上的遼代版圖。從遼代來看,從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家,到耶律延禧于公元1125年被俘遼亡,遼存國共209年。遼代是契丹族建立的朝代,遼滅后,一部分契丹人融入蒙古、高麗、女真等少數民族,其余則進入河北和山西,本民族的特點漸漸褪盡。投靠蒙古人的契丹人,隨著蒙古人東征西討,契丹人也隨之分散到了全國各地,有資料顯示目前的云南也有契丹人的后裔。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云南民族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在距我國北方萬里之外的南部邊陲云南省施甸縣和保山、臨滄、大理、德宏、西雙版納等地,發現了15萬契丹人的后裔,其中以居住在施甸縣的為多。
也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東北的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 而部分契丹人隨耶律大石西遷,在西遼亡后到今伊朗克爾曼省建立一個起兒漫王朝,俗稱后西遼。但這部分契丹人的傳統習俗已不見,被完全伊斯蘭化了。但他們對西方的影響至今仍在,以至現代俄語和拉丁語一直把中國稱為“契丹”。
從現代社會來看,外蒙受漢人的影響較小,但卻受蘇聯的影響較大,目前外蒙已嚴重俄化。城市里遍布俄式建筑、俄國汽車。人們的穿著和飲食習慣也幾乎俄化了。據說在烏蘭巴托的文物店里,可以看到很多出售的文物就是中國的文物,有古代的,近代的,也有現代的。如清朝皇帝的畫像,鑄有袁世凱、孫中山和蔣介石頭像的錢幣等。這充分證明了蒙古與內地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源遠流長的密切聯系。不過,獨立的蒙古國得到多少自由,是值得懷疑的,只是又重新選擇靠山而已。蒙古是個內陸國,交通不便,人口缺乏,發展經濟必須從它僅有的兩個鄰國找出路,這無異于把自己的命脈交到別人手里,當初正是因為如此才容易被人控制。蒙古國發展經濟的渠道,通過中國向南亞發展,在南方找個不凍港與世界相連,跟通過蘇聯,向北往北冰洋發展,或在西伯利亞繞一圈在遠東找個港口,孰優孰劣,是不難得出結論的。如今前蘇聯已不復存在,俄羅斯經濟尚處在自顧不暇境地,所以蒙古國的目光從主客觀上又重新瞄向了南面四季溫暖的曾經是自己祖國的--中國。
鑒于蒙古與中國北方毗鄰,從地緣政治角度來說,蒙古的地位與朝鮮、緬甸一樣,具有較高的戰略價值。外蒙位于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心腹"結合部,北接俄羅斯,邊境線長3000余公里;東西南三面與中國接壤,邊境線長達4600多公里。有一種說法是:外蒙的戰略位置可"北擊熊腹、南壓龍背"。以軍事地理的標準衡量,中蒙邊境距離中國從東北、華北到西北的一系列重要戰略要地、交通要道都很近:中國重要的核試驗基地,酒泉、西安、太原等航天基地,東北地區的航空、鋼鐵、能源等重工業基地,華北地區的鋼鐵、煤炭等工業和能源設施以及政治、商業中心等均包括其中。由蒙古西出可以切斷新疆與內地的聯系,東進可以使關外的東北與關內地區隔離;如果南下,扎門烏德距離北京直線距離600多公里,且除了燕山山脈幾乎無天險可守。
蒙古的自然資源豐富,其中地下資源現已探明的有煤、鐵、螢石、鈾、金、銀、磷、石油等80多種礦產,而煤蘊藏量約500-1520億噸。此外,螢石蘊藏量約800萬噸,鐵20億噸,磷2億噸,金3400噸、銀7000噸、石油30-60億桶。地上水資源和森林資源較豐富,西部湖泊較多。主要河流為色楞格河、鄂爾渾河、科爾布多河、克魯倫河、扎布汗河等。最大咸水湖烏布蘇湖面積3350平方千米,最大淡水湖哈爾烏蘇湖,還有吉爾吉斯湖、庫蘇古爾湖、阿奇特湖等。 庫蘇古爾湖位于蒙古國北部,是蒙古國最大的湖泊,其水域總面積為2760平方公里,素有“東方的藍色珍珠”之美譽。庫蘇古爾湖的動植物群落與位于其東部200公里外的俄羅斯貝加爾湖有相近的起源。木材蓄積量為12億立方米。因此外蒙是中國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原材料供應產地。與外蒙的關系,無需多言。一個友好、甚至高依賴性的蒙古政權,對我們的價值,是巨大的;一個疏遠、甚至對立的蒙古政權,則是如鯁在喉!
中國對于蒙古采用什么樣的外交政策,是我們國家值得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的。鑒于歷史上蒙古與中國的關系,經過若干年以后,很難說蒙古與中國會不會再次統一。外蒙從上世紀20年代獨立到現在也不過是90多年,還不到遼代的一半時間,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百年時間也僅僅瞬間而已,正如《莊子·知北游》所說“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蒙古第一大貿易伙伴和投資國。由于民族關系、歷史淵源和地緣優勢,中國對外蒙有較大影響。如果中國發展的越來越好,那么對蒙古的吸引力也就越來越大,一旦國際形勢有變,就很有可能為中國再次統一蒙古提供良好的機會。現在與中國爭奪蒙古的是俄羅斯、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中國對待蒙古應該像對待緬甸一樣,扶植自己的勢力,排斥其他國家的勢力,做到逐步控制蒙古。蒙古的工作做好了,也是對疆獨、藏獨、臺獨等分裂勢力的間接打擊。
受到現行國際關系以及外蒙民族排外勢力的戒心的影響,目前談控制蒙古尚為時過早,但是這應當是中國外交今后努力的反響之一。
中國如何對外蒙加大影響呢?我認為現在最行之有效的是加強中蒙兩國之間的歷史、文化、教育、藝術交流,加強兩國之間的民間交往。一是加強文化交流,以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對其施加影響效果可能會更好。文化的影響也是現在所稱的軟實力,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如果外蒙能夠消除俄羅斯文化而接受漢文化影響,相信兩國之間的關系會越走越近。二是加強歷史交流,以歷史上蒙古與中原的特殊傳統關系,作為雙方歷史學者交流的共同語言,經常舉辦歷史學術研討會,使雙方就有關兩國歷史關系達成相應共識,以此影響兩國關系向友好方向發展。三是加強教育交流,教育交流不僅要互派留學生而且要要從娃娃抓起,在外蒙下一代中培養起友好的種子。四是加強民間交流,鼓勵中國人尤其是內蒙古人移民定居外蒙,逐步從血緣上進行同化。五是加強兩國政界和軍界交流,經常進行訪問和互訪從蒙古上層積極培植親華勢力,使他們對中國產生天然的親近感情。
俗語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國與蒙古能否最終走到一起也不是突然做到的,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功夫,需要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努力。我們不能遺忘蒙古或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的后人會找到解決蒙古問題的機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