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著祖孫四代,幾十個人口的大家庭與一個僅有3口之家的小家庭最重要的區別是什么?我認為最重要的區別是家庭每一個人的吃飯問題。大家庭雖然人多力量大,但是由于人口之間的能力差異,有人混得好、有人混的差,難免貧富不均;混的好的吃飯不成問題,混得差的就有可能餓肚子,作為一家之長就要考慮到,讓全體家庭成員都能夠吃飽飯。而一個三口之家就無需考慮太多的吃飯問題,只要兩口人有工作,養活一個小孩應該問題不大。這就是大家庭與小家庭的區別。
如果把家庭的概念換成國家也是一樣的道理,國家大、人口多,自然環境不同,就會出現有的地方富裕,有的地方貧窮,作為一家之長的國家領導人就要考慮全體國民的吃飯問題。而小國家人口少、負擔輕,只要國家穩定、政策對路,稍微發展一下就能解決人口溫飽問題,或者發展自己的優勢行業,通過國際分分工,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糧食,也能解決吃飯問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如果有人要問:中國最重要的問題是什么?我相信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回答:中國最重要的問題是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因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是世界上任何國家或者糧食市場都無法滿足的,因而中國人的糧食安全問題只能依靠自己,絕對不能寄托于外國人身上。
糧食安全問題的研究應從國家經濟安全層面來深入研究,糧食安全問題不僅是糧食供給滿足需求這么簡單,它本身還涉及到國家戰略安全。現階段,許多跨國糧商在中國是有戰略性的布局目標的,企圖控制糧食整個產業鏈,大豆行業就是最慘痛的教訓。目前應當認真研究外資公司在糧食生產銷售各環節的布局情況,提防外資滲透風險。中國已經連續5年獲得豐收,這源于國家正確的連續的農業支持性政策,國家通過 “價格托市”來保障農民利益。但是不能因為國家糧食豐收就掉以輕心,中國對國民的吃飯問題永遠不能放松。突如其來的世界糧食危機使整個世界面臨饑荒,它是比能源危機和金融危機更為嚴重的世界性的危機,糧食安全問題又嚴肅地擺在了世界各國面前。中國最大的國情是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養活這13億人口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因此,中國的糧食安全顯得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重要得多。
目前世界糧食危機日趨嚴重,糧食供需矛盾突出,糧食安全問題成為全世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建國以后中國糧食生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糧食已經做到基本自給。但新時期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糧食安全問題在中國同樣存在。在嚴峻的挑戰面前,中國只有在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健全國家和糧食儲備體系、加強耕地保護和嚴格限制糧食的工業化等方面下大力氣,中國才能切實保證糧食安全。
為什么不能把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寄托于國際市場?
有人說:中國對于18億畝耕地保護無需太嚴格,中國所需的糧食完全可以通過國際市場采購解決,這是一種典型的不負責任的幼稚論點。農產品市場的開放使國內對進口糧食的依賴增加,如萬一發生針對我國的糧食禁運怎么辦?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盧鋒認為,1950年到1984年間,全世界范圍內共發生了85次經濟制裁,其中涉及到食物的出口貿易禁運為10次,10次食物禁運中,有一半左右屬于部分或全部中斷援助性糧食出口。余下的糧食禁運大都是廣義糧食禁運,即對象覆蓋包括糧食在內的大量乃至全部商品貿易的禁運。真正屬于我國有關政策討論中假設的以糧食為主要對象的商業性糧食出口禁運只有一次,對象是前蘇聯,1980年至1981年,該國入侵阿富汗引發的。
如果因國際環境變化,發生針對我國的糧食禁運,將產生較大的消極影響。為了降低糧食禁運的風險,有必要對糧食進口依存度和用途加以監控;還應鼓勵對糧食進口替置的糧田在農業生產范圍內加以利用,以求在提高耕地利用效率的同時,儲備糧食生產能力,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糧食安全應該有幾個最基本的條件:
一是口糧的滿足。口糧指的是人們直接消費的那一部分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保證,尤其是對于我國而言,人口占世界的22%,如果連口糧都要依賴進口,不但人民的生活受到威脅,而且,世界糧食市場也不可能生產出那么多的糧食供我國進口,因此,必須依靠自己解決口糧問題,這是糧食安全最基本的條件。80年代以來,我國糧食安全狀況有根本性的改善,目前已穩定的跨越了溫飽階段,中國糧食安全水平已處于發展中國家的前列,某些指標甚至達到了發達國家的水平。也就是說,中國的糧食生產已不再是僅僅滿足人們的口糧需求,而是使人們吃的更好。而一個國家人們的口糧需求得到了滿足,也就達到了基本的糧食安全的水平。因此,中國糧食生產可以在保證糧食安全儲備的基礎上,生產出人們需要的口糧,其余的通過進口解決。這樣的話,即使國際市場發生波動和不測事件,人民的基本生活不會受到影響。
二是基本儲備糧。從本質上講糧食儲備說的是一個“最低糧食庫存”的概念,糧食儲備包括周轉儲備和后備儲備兩部分,周轉儲備主要是為了克服糧食生產的季節性和地域性與糧食消費的連續性之間的矛盾。后備儲備通常是用來補救因作物歉收造成意外的供應不足,或者是用來平衡社會所無法承受的糧食市場價格的波動,有時也叫專項儲備。所以,中國糧食安全的最低產量為口糧加上最低糧食安全儲備糧。
三是在保證基本口糧和儲備糧的基礎上的國際糧食進口。進口糧食不僅需要一定的外匯支付能力,還要有良好的貿易伙伴關系,才能即保證糧食供給,又具備經濟實力的支持。因此,在保證糧食安全產量之后,進口量的規模還要由中國外匯支付能力進一步決定,而進口的風險則在于中國與各個糧食貿易伙伴國的關系。實現糧食安全目標需要付出代價,這是不言而喻的。無論是增加產量還是增加儲備,無論是擴大進口還是改進分配,都不能不付出相當的代價。糧食儲備太少,達不到預定的安全目標,太多必然增加財政負擔。因此,糧食儲備應該有一個合理的界限,用最少的儲備達到最高的糧食安全水平。
據有關部門研究表明,我國糧食產量的波動幅度在正負7%以內,以此為根據,我國糧食專項儲備率的安全保障線應該為7%,即糧食專項儲備量相當于國內糧食的消費需求量的7%左右,如果我們對未來中國糧食需求的預測,2030年糧食總消費量最低為5.71億噸,最高為6.4億噸,則相應的糧食專項儲備最低為0.399億噸,最高為0.448億噸,如果加上周轉儲備,則糧食儲備量為最低為0.97億噸,最高為1.08億噸。 因此2030年糧食專項儲備的最小規模應為4000萬噸左右,如果加上周轉儲備總的糧食安全儲備最小為1億噸左右,這便是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最低儲備量。
中國在國際糧食市場上的一舉一動都能直接對糧食價格產生較大影響。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近期中國在海外采購重要農作物玉米和大米,并且進口大豆激增,重新點燃了認為中國糧食安全可能影響全球農業大宗商品市場的擔憂。正當農業市場的注意力集中在俄羅斯重大旱災之際,軟性大宗商品生產及消費領域的另一大變化正在暗中涌動。中國的糧食進口增加推高了價格。目前,中國的玉米進口量創15年新高,而大豆進口量在5年間翻了一番。行業官員預測,今年中國至少將進口100萬噸玉米,遠高于2008-09年區區5萬噸的水平,并且是1994-1995年莊稼歉收以來的最大進口量。而有關資料顯示,今年中國的大米進口量也高于往年。目前中國正在越南及其它地區大舉采購大米。
雖然中國糧食進口量的增加導致世界市場糧食波動,值得慶幸的是國家高層一直對中國糧食安全有著清醒的認識,狠抓農業和糧食生產一直是中國從未松懈的工作。國外評論說:自從30年前開始經濟改革以來,中國一直面對著末日預言般的警告:中國需求增長將導致全球性的糧食緊缺。事實證明,這些預言基本上都落空了。斯坦福大學中國農業政策專家羅思高表示,中國糧食自給率仍高達99%,但中國是個大國,而一般來說,國際農業市場很不活躍,所以當他們進入市場,尤其是一些新市場時,就可能造成很大影響。
制約糧食產量的因素非常多,簡單的探討無法說明所有事情。一般來說,氣象災害的輕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糧食的收成、品質優劣和成本高低,其中干旱、水澇兩大類氣象災害是制約世界糧食穩產增產的主要障礙之一,旱災糧食損失更占到氣象災害損失總量的60%左右。盡管中國糧食連續5年豐收,但由于今年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災,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將十分脆弱,能否確保糧食供求平衡仍將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中國存在糧食安全問題。
在社會轉型期,中國人口持續增長,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雖然食品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在不斷下降,但城鄉消費者對食品的絕對消費量,尤其是肉禽蛋奶的消費量在上升。一部分農產品的供給在減少,這樣在食品供求上必然出現結構性短缺,造成居民食品消費價格的上漲。對廣大消費者來說,直接食用的糧食消費具有“剛性”特征,而且消費者對于該類糧食產品的消費預期具有超前性。該類糧食供求即使小有變動,也會導致價格的暴漲暴落,直接影響國家的穩定大局。如果真出現問題,依靠刺激國內生產在短期內增加糧食供給是不現實的。
國際形勢波譎云詭,油價和糧價的走勢變幻莫測,中國作為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后來者,尚不掌握農產品的定價權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話語權。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如果糧食出現問題,依靠從國際市場上大量進口是不現實的。糧食安全問題在中國同樣存在,中國解決糧食問題的基點要立足于國內的供給。
今年由于氣候異常,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糧食減產,他們先后作出禁止糧食出口的決定。這些政策,將對國際糧食市場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導致全球處于糧食危機邊緣。俄羅斯、烏克蘭等糧食出口大國因災減產,而中國也遭遇了夏糧減產、西南干旱、南北方洪災等不利因素。
這讓我們聯想起1994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的《誰來養活中國》一書,當時這本書震動了中國和世界,時至今日,全球糧食價格的不斷攀升,引發了世界糧食危機,再一次向我們敲響了警鐘。由于總產量提高有限,人均消費卻持續快速增長,從2000年至今,中國已經連續9年出現糧食求大于供的局面。目前,中國主要通過進口大米、小麥、大豆等來彌補這一缺口。
實際上,中國的糧食沒有近憂,卻有遠慮。因此,對于隨時可能發生的糧食安全危機,我們寧可信其有,并帶著深刻的憂患意識,不斷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萬無一失。面對國內外糧食安全形勢的新變化,決策層只有把僅僅滿足于國內需求的“口糧農業”上升為服務于國家全球競爭的戰略產業,才能真正掌握中國糧食安全的主動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