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巖松“尋找信仰”看當今主流意識形態的迷失
楊景水
登錄網站,打“信仰”二字,百度一下,在76條信息中,對“信仰”的闡述五花八門,什么“信仰是宗教”、“信仰是科學”、“信仰是金錢”、“信仰是文學”、“信仰是音樂”,不一而足,主張信仰共產主義的卻只有一兩條!尤其吸引我眼球的是,央視著名主持人、2000年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的白巖松,在《新京報》上發表的《常識、理性與信仰》一文也在其中。他說,他要“尋找信仰”,并說“我覺得這是中國將來最大的命題”。請看他是如何談論“尋找信仰”的:
“中國改革頭二十多年,要解決人和物質之間的關系,溫飽、小康、翻兩番,全是物質的概念。經過二十多年,我們物質達到了一定程度,提出了和諧社會,和諧社會不就是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嗎?
進入到這樣一個發展階段,一個新的挑戰來了,一個13億國家怎么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關系?
幾千年走過來,中國人的信仰在哪里?它在一種雜糅了之后的中國文化里,在你姥姥給你講的故事里,在你看的戲里,在小學課本、唐詩宋詞里,這些糾纏在一起,養成了我們骨子里的信仰。
比如中國人講究對長輩的尊敬,對孩子教育舍得投入,懂得節儉,還有敬畏天地。
但過去我們有的一些信仰,幾千年來對中國人起到支撐作用的東西,徹底被毀掉了,文化大革命達到了巔峰。
因此在八十年代初的時候曾經提出‘信仰危機’,那時候提的信仰危機跟現在我說的尋找信仰是不一樣的。那時候信仰危機指的是文化大革命對內心的挑戰,而現在我們真的要尋找屬于中國人的信仰,它是什么?
它不一定是宗教,但應該是把中國人被摧毀掉的信仰鏈條重新接上,如果一個人活著沒有任何畏懼,他會讓整個社會感到不安。
我借墨西哥的一句諺語,大家一起趕路,突然一個墨西哥人停下來,旁邊人問他為什么停下來,他說走的太快,把靈魂扔在后面,要等一等。現在我們很多人的靈魂也扔后面了,我們得等等它。”
“尋找信仰”,如果是一般人有此念頭,說明他不胡吃悶睡,還算有心跡。 但作為央視著名主持人、“中國十大杰出青年”,不等于把自己送回到他娘肚子里去了嗎?這倒有個好處,免得使中央電視臺的領導和十大杰出青年的審評者們不太過于難堪,也算給他們一個面子,我們的白巖松不是很求進取嗎?剛從娘肚子里爬出來就尋找信仰不是很好嗎?然而,白巖松并非剛從娘肚子里爬出來。從他的文字中便可看出,他經歷了“文革”,經歷了改革,遺憾的是他竟然不知道自己的信仰是什么?說什么“過去我們有的一些信仰,幾千年來對中國人起到支撐作用的東西,徹底被毀掉了,文化大革命達到了巔峰。”那么,被毀掉的“一些信仰”是什么呢?只說“八十年代初”,“那時候提的信仰危機跟現在我說的尋找信仰是不一樣的。那時候信仰危機指的是文化大革命對內心的挑戰,而現在我們真的要尋找屬于中國人的信仰”。這里,他把代表時代潮流的信仰割裂開來——“文革”時的和“現在”的。“它是什么?”這就是這位大主持人和“中國十大杰出青年”對信仰迷惘的自白!
還好,白巖松還知道信仰“是中國將來最大的命題”,但只是說,是“將來最大的命題”,難道現在不是?
白巖松對信仰“它是什么”這一“最大命題”的回答是:“它不一定是宗教”,而是那已經“被摧毀掉的”。因為“被摧毀掉”了,所以“應該”是把“被摧毀掉的信仰鏈條重新接上”。但是,君不知,只有明白了“被摧毀”的到底是什么?才能知道是“接”什么?遺憾的是,到底“它是什么”,說來說去還是沒有下文。
不過,惟有那個所引用的墨西哥諺語發出了一絲閃光:那個諺語說,在大家一起趕路時突然一個人停下來,當有人問他為什么停下來時所說的話。“現在我們很多人的靈魂也扔后面了,我們得等等它。”白巖松先生以此結束了他對“尋找信仰”的論述,頗有那么一點味道。
看來,白巖松先生對信仰并非胸無成竹,只是他胸中的“竹”,不知是何等顏色?
作為央視數一數二的“名嘴”,非同小可,在我等草民心目中,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社會主義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化身啊,他對信仰的迷惘,而且似乎是被他的上上下下的領導們熟視無睹的迷惘,以及百度網那五花八門的“信仰”,難道不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迷失嗎?!
我殷切地期盼著從信仰的迷惘中快一點走出來! 2010,9,1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