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所說的“爭地”就是現在人所說的戰略要地!戰略要地是隨著地區局勢而定的,也會隨著局勢的改變而改變.就象三國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荊州,而晉統一中國后,荊州也就失去了戰略要地的頭銜,朝廷把重兵集結在了北方的邊境.神雕俠侶中的襄陽也是一樣,如果在北宋的時候,雁門關是戰略要地而不是荊州.而如今的世界,中東是各強國必爭的戰略要地,主要是因為他的石油資源和蘇伊士運河.還有馬六甲海峽 巴拿馬運河 這些也都是戰略要地.對目前的中國來說,臺灣是最重要的戰略要地!
世界陸上10大戰略要地:
1.東歐:英國著名地理學家與地緣政治家麥金德曾經說過:誰控制了東歐就控制了心臟地帶;誰控制了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誰控制了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麥金德提出的“陸權論”,認為隨著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成為最重要的戰略地區。學習世界地理的人都知道歐洲位于亞洲的西面,是亞歐大陸的一部分。它的北、西、南三面分別瀕臨著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東部和東南部與亞洲毗連,宛如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一個大半島。
當年那些驍勇善戰的匈奴人和蒙古人就是從亞歐大陸的心臟地帶由東向西發起對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歐洲的進攻而征服世界的,但是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拿破侖和希特勒正好相反,由西向東發起的進攻,就是因為沒有占據世界心臟地帶這個戰略制高點而一敗涂地的!一般認為,麥金德理論是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一些人認為,麥金德的理論為納粹德國向東擴張創造的理論基礎。同樣麥金德理論也是布什政府發動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理論依據!
2.中亞:地緣政治學中有一個流傳很久描述——要控制世界必先控制中亞。中亞五國系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與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相鄰,南與伊朗、阿富汗接壤,北與俄羅斯聯邦相接,西邊與俄羅斯聯邦、阿塞拜疆隔里海相望。中亞地區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土地面積最大資源最豐富的大洲的中心區域,中亞發揮著十字路口的作用。世界通過海洋實現廣泛聯系之后,中亞的地位日益提升。作為資源爭奪的中心,亞洲成為各大力量匯集的焦點。野心勃勃的大英帝國和沙皇俄國先后試圖控制中亞,然后是蘇聯,接著是美國,成就世界級霸權的國家沒有不把手伸向中亞的。
3.朝鮮半島:英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曾說:“誰統治了東北亞,誰就掌握了西太平洋,誰就掌握了亞洲的命運。”而統治東北亞的戰略跳板和門戶就是朝鮮半島!朝鮮半島對于任何一個想控制東亞的國家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這也就注定了朝鮮半島將在東亞乃至全世界的歷史舞臺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朝鮮半島位于亞洲東部,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及北部與中國相接,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為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朝鮮、韓國稱東朝鮮海或東海)環繞。
日本前首相田中義一在1927年7月25日呈給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鼓吹:“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但是“惟欲征服滿、蒙;必先征服朝鮮半島!”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占領平壤。就是想以朝鮮半島為戰略跳板來征服東北亞和中國!自從明治維新強大起來的日本于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并條約》,正式吞并朝鮮半島,為以后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三省奠基!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面臨被美韓軍隊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東北邊疆的安寧,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余的新中國也被迫介入抗美援朝。這一系列的戰爭都在朝鮮半島爆發足以證明朝鮮半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4.阿富汗:是一個位于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家,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阿富汗位于歐亞大陸的腹心地帶,不僅是連接歐亞大陸和中東的要沖,還是大國勢力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 北接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與中國接壤,東和東南與巴基斯坦毗鄰,西與伊朗交界,戰略位置十分險要!
阿富汗相對于南亞次大陸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從雅利安人越過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脈約于公元前1200年來到印度河流域。征服當地土著達羅毗荼人開始。到公元1192年第二次塔勞里戰役穆斯林征服印度也是從阿富汗進軍的;再到公元1526年阿富汗的巴布爾在巴尼伯德戰役中大破德里蘇丹軍,最終征服印度在印度建立莫臥兒帝國。因此歷史事實證明阿富汗就是征服巴基斯坦和印度以及南亞次大陸的戰略至高點!
2010年美國拉攏北約增兵阿富汗不光威脅中國西部邊境,最感到緊張和害怕的應該是巴基斯坦和印度,就像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荊州對與江東孫權集團的威脅一樣致命!
5.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位于巴爾干半島東端,臨博斯普魯斯海峽,扼黑海門戶,當歐、亞交通要沖,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南端陡峭的岬角上,岬角從海峽的歐洲一面向對面的亞洲沿岸伸出,仿佛要擋住從黑海流入馬爾馬拉海的急流。因此,君士坦丁堡南有馬爾馬拉海,北有博斯普魯斯海灣,從而形成了重要的港口,即所謂的金角灣。誠然,其他城市也有良好的港口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但君士坦丁堡的顯著特征是,南北兩面都有一條狹長且能航行的海峽。所以,這座城市由兩扇海上大門保護著,可以禁止無論從愛琴海,還是從黑海來的敵船的通行。因此,在拜占庭長達十個世紀的統治期內,這座城市盡管在大部分時間里是遭受圍攻的要塞,但卻得以保存下來。
自君士坦丁堡建立以來,其軍事、經濟的重要價值一直受到不少民族的虎視眈眈。比如是一直與帝國抗衡的波斯人,波斯人數次圍攻過城市,但被堅厚的城墻和強大的拜占庭海軍所挫敗;其后在阿拉伯半島興起的阿拉伯人進攻拜占庭帝國,以二千艘戰船圍攻,阿拉伯艦隊又遭到拜占庭海軍用希臘火全殲,二千余艘戰船剩下五艘逃回;基輔人圍攻城市,又被希臘火燒毀海軍,遭到嚴重挫敗。君士坦丁堡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被占領并遭到洗劫,成為拉丁帝國的首都,1261年由邁克爾八世帕拉奧洛古斯率領尼西亞帝國軍隊收復,成為重建的東羅馬帝國首都。隨著拜占庭帝國的衰落,君士坦丁堡于1453年5月29日被“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炮轟并遭到攻陷,開始由奧斯曼帝國管治,成為其首都。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后,1923年將首都遷往現在的安卡拉。1930年,該城被正式改名為“伊斯坦布爾”。
6.維也那:維也納是奧地利的首都,同時也是奧地利的9個聯邦州之一,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位于多瑙河畔。維也納之所以能夠成為中歐最重要和最大的城市之一,應當歸功于它優越的地理位置。維也納位于阿爾卑斯山的東北麓和維也納盆地西北部之間,維也納是從多瑙河的南部發展起來的,現在拓展到了多瑙河的兩岸,是東西向多瑙河航線和南北向琥珀之路的交叉點。
1529年奧斯曼帝國第一次圍攻維也納,奧地利人依靠中世紀時期遺留下的城墻,艱難地抵御了土耳其人的進攻,在流行病突發和冬季提前到來的情況下,土耳其人被迫撤軍。土耳其人的圍城暴露出了維也納城防御的薄弱,因此從1548年起維也納決定改造成一座由11棟堡壘和1條壕溝構成的要塞。這個決定后來被證明是明智的,1683年土耳其人第二次圍攻維也納,改造后的要塞保衛了維也納長達兩個月,直到波蘭國王揚·索別斯基出兵相援,解除了第二次維也納之圍,也導致奧斯曼帝國開始了衰落。
7.伏爾加格勒:1925年前稱“察里津”。1925-1961年名”斯大林格勒” 。俄羅斯名城,重要河港。伏爾加格勒州首府。在伏爾加河下游。人口97.4萬(1985)。建于1589年。18世紀起為軍事要塞。水陸交通要沖和貿易中心。伏爾加河-頓河運河鑿通后,成為俄羅斯歐洲地區東南部水陸交通樞紐。1918-1919年和1942-1943年在此進行著名的察里津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伏爾加格勒也是一個重要的交通中心,聯結俄羅斯中部地區的高加索山脈西部和東部地區。該市與各大城市鐵路接軌,航空搭線,交通四通八達,尤其是去里海,烏拉爾,索契等旅游勝地,既便宜又方便。
伏爾加格勒無論何時都從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上受益,它是連接歐洲和亞洲陸路和水路交通的樞紐,注定了它擔當重要的角色,而這個城市也的確總是在俄羅斯的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莫斯科公國、俄羅斯帝國、還是蘇聯和俄羅斯聯邦。城市最初選在了西伯利亞的大草原上,起名為察里津,建在一個島嶼上,那兒察里津河流入伏爾加河。把它作為堡壘設計是為了保護俄羅斯東南邊界和大伏爾加征程免受游牧民族的侵襲。蘇聯革命戰爭時期,斯大林在這里領導了著名的察里津戰役,擊潰了來勢洶洶的哥薩克白軍,對鞏固十月革命成果、捍衛初建的蘇維埃政權具有重大意義。1925年為紀念斯大林改稱斯大林格勒。 1942年7月,德國法西斯先后動用150多萬兵力,企圖攻占斯大林格勒,切斷伏爾加河并控制高加索地區,然后北攻莫斯科。斯大林格勒軍民浴血奮戰了200多個日日夜夜,將德軍全部殲滅,最后迫使德國法西斯停止了戰略進攻并且開始走向崩潰。1943年2月2日在斯大林格勒的偉大勝利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那時法西斯主義的敗退已經很明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從根本上扭轉了二次大戰的戰局,奠定了蘇聯衛國戰爭和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基礎。
8.馬耳他島:馬耳他又叫馬爾蒂斯群島,是地中海的一個小國。馬耳他共有38萬人口,面積316平方公里,主要由馬耳他島、科米諾島和戈素島等5個島組成。它距離意大利的西西里島90公里,距非洲大陸300公里,是連接兩個大陸的海上橋梁。由于地扼歐、亞、非三洲的海路交通要塞,馬耳他又有“地中海的心臟”之稱。 19世紀初,英國殖民者為把馬耳他當作通向東方的中途島,在那里建立了海、陸、空軍基地。二戰期間正是由于英軍牢牢的控制了馬耳他才切斷了北非德意軍團的后勤線路為阿拉曼大捷及盟軍在北非戰場上的勝利奠基。
9.巴爾干半島:巴爾干半島占據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西面是亞德里亞海和愛琴海,東面是黑海,隔土耳其海峽與亞洲相望,北界是多瑙河及其支流薩瓦河,與歐洲大陸相接處十分寬闊,沒有高山阻隔,交通很便利。半島總面積50萬平方千米,包括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四國全部,南斯拉夫的大部及羅馬尼亞、土耳其的一小部分領土。 在土耳其語中,“巴爾干”即多山之意。
10.波斯灣:波斯灣海底和周圍陸上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寶庫,約占世界石油儲藏量的53%~58%。石油產量約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1/3。石油輸出量占世界石油總出口量的60%,主要供給世界上經濟發達的美國、日本、西歐一些國家。所產石油,經霍爾木茲海峽運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寶庫”之稱。 灣內有眾多島嶼,大都為珊瑚島。灣底與沿岸為世界上石油蘊藏最多的地區之一。漁業資源也很豐富,盛產多種魚類,珍珠和珍珠母的采集著稱于世。沿岸和灣內重要港口有:阿巴丹、哈爾克島、布什爾、巴士拉、法奧、科威特港、阿布扎比、迪拜等。1991年的海灣戰爭以及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都是爆發在波斯灣西北部的伊拉克和科威特,都是為了爭奪波斯灣的石油資源而引發的激烈戰爭,可見波斯灣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國陸上15大戰略要地:
1.函谷關: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里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戰國之中,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中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里進行的。
2.潼關:陜西潼關,北隔黃河與山西相望,東臨函谷與河南接壤,同時黃河、渭河又在這里交匯,素有“雞鳴聞三省”的交通要沖之稱。連霍高速公路開通后,潼關作為陜西省的東大門,窗口地位更顯重要。歷史上的潼關位于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沖之地,是我國最著名的關隘之一。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岳。潼關的歷史,淵遠流長,古潼關城始設于漢,在港口以南原上楊家莊附近。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潼關從原上北遷到原下,沿河辟路,也就是現在的潼關縣城。歷代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都在此屯過重兵,設關把守。現在的古潼關,經宋、明以來多次修葺,保存尚好。西門有明代建筑的門樓,俗稱“樵樓”,其形宏偉壯觀。
3.虎牢關:又稱汜水關,因為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諱亦稱武牢關,在洛陽以東,今河南省滎陽市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境內。它作為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4.陽平關:古陽平關,又名白馬城、盡口城,始建于西漢,位于今陜西省勉縣武侯鎮蓮水村。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和巴山,西隔咸河與走馬嶺上的張魯城遙遙相對,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隴的陳倉道口。與漢江南北的定軍山、天蕩山互為犄角之勢,是漢中盆地的西門戶,同時也是巴蜀通往關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險要。進利于攻,退可以守。正因為陽平關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時代眾多的英雄豪杰,歷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韜武略,或用金戈鐵馬演繹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活劇。尤其是三國時期,蜀、魏的帝王將相用盡謀略的爭奪之戰,更為古陽平關平添了許多神秘,使之名揚四海。
5.劍門關: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它居于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 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 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6.夔門:又名瞿塘關。兩岸高山凌江夾峙,是長江從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大門。夔門兩側的高山,南名“白鹽山”,北曰“赤甲山”,拔地而起,高聳入云。近江兩岸則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設的大門。夔門乃瞿塘峽之西門。陜西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高數百丈,寬不及百米,形同門戶,故名。長江上游之水納于此門而入峽;是長江三峽的西大門,又名“瞿塘關”,在巍峨壯麗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門戶。 峽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處不及50米,波濤洶涌,呼嘯奔騰,令人心悸,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因瞿塘峽地當川東門戶,故又別稱夔門。
7.雁門關:位于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云,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雄關雁門,居“天下九塞”之首。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
8.山海關-錦州:山海關,又稱“榆關”,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境內長城26公里,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是秦皇島市的一個市轄區。一稱“榆關”,又稱“渝關”。古代有明朝的山海關不過隨著之后清軍征服蒙古,清朝軍隊可以經蒙古繞過山海關直接進攻中原,這樣也大大減少了山海關的戰略作用!
錦州地處遼寧省西南部,北依松嶺山脈,南臨渤海遼東灣。錦州市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獨具特色。錦州南臨渤海,北依松嶺山脈,位于著名的“遼西走廊”東端,是連接中國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的交通樞紐。
9.關中:關中,指陜西省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渭河流域一帶),平均海拔約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關中平原等稱呼,其北部為陜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陜南盆地、秦巴山脈,為陜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關中之名,始于戰國時期,一般認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取意四關之中(后增東方的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陜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 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10.襄陽-樊城:襄樊市地處湖北省北部,居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的中游,秦嶺大巴山余脈,襄樊自古即為交通要塞,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馬”、“七省通衢”之稱,歷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古襄陽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大小戰役難以數計,著名的戰例就有白起水灌鄢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之戰、朱序抗拒苻丕之戰、岳飛收復襄陽之戰、李自成進占襄陽之戰、以及解放戰爭中的襄樊戰役等。
三國時的荊州,連接三國的要地,進可攻退可守!“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占有荊州,向南可威懾江南,進而掃蕩割據江東之地的孫吳;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爭奪荊州,無論是對曹操、劉備、孫權都至關重要。而戰略要地——荊州的要塞和戰略核心城市就是襄樊!1273年蒙古軍隊攻占了襄樊,由于漢水直通長江,蒙古軍隊順流而下直取杭州,忽必烈早在攻克襄樊的時候就宣布了南宋的滅亡!
11.陽關: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宋代以后,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后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志》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地圖可以看出,陽關和玉門關都是通往西域的門戶,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出敦煌后必須走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兩者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里戌守征戰;多少商商賈、僧侶、使臣、游客曾在這里驗證出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寫下不朽詩篇。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
12.居庸關: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關城所在的峽谷,屬太行余脈軍都山地,地形極為險要。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并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在距北京市區50余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居庸關得名,始自秦代,相傳秦始皇修筑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漢代沿稱居庸關,三國時代名西關,北齊時改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 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成吉思汗時滅金即入此關。清末以后,居庸關關城建筑逐漸荒廢,但雄偉的關城及眾多的歷史遺跡,卻為人們了解中國古代軍事文化敞開了一個窗口。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就要扼控此口,時稱“居庸塞”。漢朝時,居庸關城已頗具規模。南北朝時,關城建筑又與長城連在一起。此后歷唐、遼、金、元數朝,居庸峽谷都有關城之設。
13.嘉峪關:位于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經過168年時間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嘉峪關位于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嘉峪關關城,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嘉峪關以地勢險要,巍峨壯觀著稱于世,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 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14.平型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臺鄉的平型嶺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并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呈正方型,周圍九百余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真謂峻嶺雄關。
平型關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臺山巍然聳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這兩山之間盡一條不甚寬的地塹式低地,平型關所在的平型嶺是這條帶狀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勢很險要。由于恒山和五臺都是斷塊山,十分陡峻,成了晉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這條帶狀低地便成為河北平原北部與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條東西向古道穿平型關城而過,東連北京西面的紫荊關,西接雁門關,彼此相連,結成一條嚴固的防線,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時代,京畿恃以為安。
15.紫荊關:長城的關口之一。位于中國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紫荊關位于易縣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荊嶺上,關城東為萬仞山,千嶺聳立,峭壁懸崖;城西有犀牛山,蜿蜒向西,與盤石口相接;城北為拒馬河,谷寬坡陡,浪高水急;城南是黃土嶺,背千山萬壑,層巒疊嶂。紫荊關城就建在這依坡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內。四周形成天然屏障,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古人對其地勢和軍事地位有一段形象描述:“南阻盤道之峻,北負拒馬之淵,近似浮圖為門戶,遠以宣大為藩籬。一關雄距于中,群險疵于外,規模壯麗,屹然為畿輔保障。”紫荊關位于居庸、倒馬二關之間,號稱“內三關”。
世界地理上32大兵家必爭的黃金水道和海上交通咽喉:
位于太平洋的交通咽喉:
1.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國際航運水道和交通咽喉。是連接南中國海和安達曼海的一條狹長水道,是溝通歐洲、亞洲和非洲的海上交通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
2.龍目海峽:位于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巴厘島和龍目島之間(東經115度50分,南緯8度30分),地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海上交通要沖,為世界性的海運走廊,戰略地位重要。
3.巽他海峽:位于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狹窄水道(東經105度40分,南緯6度零分),寬26∼110公里(16∼70哩),溝通太平洋的爪哇海與印度洋。
4.望加錫海峽:位于加里曼丹與蘇拉威西兩島之間(東經117度30分,南緯2度零分),北通蘇拉威西海,南接爪哇海與弗洛勒斯海。既是中國南海、菲律賓到澳大利亞的重要航線,也是美國軍艦來往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最重要的航道。長約800公里,一般寬250公里,平均水深967米。
5.臺灣海峽:是中國福建省與臺灣省之間連通南海、東海的海峽。海峽為臺灣與福建兩省航運紐帶,是東海及其北部鄰海與南海、印度洋之間交通要道,戰略地位重要。
6.巴士海峽:位于中國臺灣島和菲律賓呂宋島之間,是太平洋和南海的天然分界線。 巴士海峽是銜接菲律賓海與南海并位處臺灣島與巴丹群島(Batanes Islands)之間的海峽。為連通太平洋與南海的重要國際水道,也是西太平洋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海域。
7.朝鮮海峽:位于朝鮮半島東南與對馬島之間,溝通日本海和黃海的重要通道。朝鮮海峽是西北太平洋的通道,連接中國黃海與日本海,介于朝鮮半島南部海岸與日本九州島西北海岸及本州西南端海岸之間(東經129度零分,北緯34度15分)。水深90公尺(300呎),被對馬島分成兩邊,東邊的水道稱對馬海峽,西邊的水道原稱朝鮮海峽。朝鮮海峽溝通日本海和東海、黃海的重要航道。
8.津輕海峽:在太平洋西北部,日本本州與北海道島之間(東經140度30分,北緯41度30分)。西通日本海,東接太平洋,寬24∼40公里(15∼25哩)。由海峽北上,直通鄂霍次克海及阿留申群島,南下則為夏威夷群島和太平洋,其交通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此外,津輕海峽也是日本東部沿海航行到西部的必經之地。所以,津輕海峽對于日本的近海航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宗谷海峽:宗谷海峽——又稱拉彼魯茲海峽,位于日本北海道和俄羅斯的薩哈林島(庫頁島)之間,扼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的要沖,是日本通向太平洋的北方出口,也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出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海峽南北最窄處寬約42千米,水深30-60米,最深處118米。公海部分只有6千米左右。海峽是日俄兩國交通運輸的最短航道。
10.白令海峽及太平洋上通過阿拉斯加灣的北航線:白令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水上通道,也是兩大洲(亞洲和北美洲)、兩個國家(俄羅斯和美國)、兩個半島(阿拉斯加半島和楚克奇半島)的分界線。白令海峽所在的白令海是太平洋最北部的海域。西面是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部緯美國的阿拉斯加,南面是阿留申群島,北面通過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連是北冰洋通往太平洋的交通咽喉。
11.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的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總長82公里,寬的地方達304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52米。該運河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和“世界橋梁”。
12.麥哲倫海峽:位于南美洲大陸南端和火地島、克拉倫斯島、圣伊內斯島之間。由地殼斷裂下陷而成,長約563km,寬3.3~32km,海峽內寒冷多霧,并多大風暴,是世界上風浪最猛烈的水域之一。巴拿馬運河通航前,是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航道,1520年為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首先通過,因此而得名。
13.德雷克海峽: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和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之間,緊鄰智利和阿根廷兩國,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南部相互溝通的重要海峽,也是南美洲和南極洲的分界的地方。在巴拿馬運河開鑿之前,德雷克海峽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 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峽,是世界上最寬和最深的海峽。
14.托雷斯海峽:位于澳大利亞與新幾內亞的美拉尼西亞島之間的水體,海峽最窄處約闊150公里。其南面是約克角半島(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最北端),北面是巴布亞新幾內亞。海峽是東南亞和印度洋地區與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太平洋諸島間海上聯系的重要航道。
15.庫克海峽:位于新西蘭南島和北島之間。英國航海家J.庫克曾到此考察而得名。海峽南北長205千米、東西寬23~144千米。水深71~457米,平均水深128米。海峽溝通了南太平洋與塔斯曼海,是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航道。
位于大西洋的交通咽喉:
16.英吉利海峽:位于英國和法國之間,溝通大西洋與北海的重要國際航運水道。是分隔英國與歐洲大陸的法國、并連接大西洋與北海的海峽。海峽長560公里(350英里),寬240公里(150英里),最狹窄處又稱多佛爾海峽,僅寬34公里(21英里)。英國的多佛爾與法國的加萊隔海峽相望。
17.圣喬治海峽: 英國威爾士與愛爾蘭島之間的重要水道(西經6度零分,北緯52度零分)。南北長約160公里,東西寬約80-153公里。北通愛爾蘭海,南連大西洋。 康索爾(Carnsore)角和圣戴維角之間為最狹窄處,寬僅76公里(47哩)。
18.卡特加特海峽:是大西洋北海的一個海峽,是斯卡格拉克海峽的一個延伸,是丹麥和瑞典的邊界,位于丹麥的日德蘭半島和瑞典的西海岸之間。從波羅的海可通過厄勒海峽匯入卡特加特海峽,卡特加特海峽可以被看作是波羅的海的一部分,也可以被看作是北海的一部分。
19.斯卡格拉克海峽:位于日德蘭半島和挪威南端、瑞典西南端之間(東經9度零分,北緯57度45分),是北海的一部分。海峽西通北海,東經卡特加特海峽和厄勒海峽連接波羅的海,是波羅的海沿岸國家通往北海以及大西洋、北冰洋的重要通道。
20.厄勒海峽:亦稱“松德海峽”。在瑞典南部同丹麥西蘭島之間(東經12度40分,北緯55度50分),接通波羅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峽。長110公里,寬4-28公里,水深12-28米,是波羅的海最深的水道。薩爾霍姆島分海峽為東西兩部分。沿岸重要海港有丹麥的哥本哈根和瑞典的馬爾摩。
21.基爾運河:又名北海—波羅的海運河,是溝通北海與波羅的海的重要水道。西基爾運河南起于易北河口的布倫斯比,特爾科克港,東北至于基爾灣的霍爾特瑙港,橫貫日德蘭半島,全長53.3海里 ,是連接北海和波羅的海的重要航道,故又名“北海-波羅的海運河”。基爾運河的開通極大地縮短了北海與波羅的海之間的航程,比繞道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減少了370海里。
22.格陵蘭—冰島—聯合王國海峽:俄羅斯北方艦隊南下大西洋的必經之路。格陵蘭-冰島--聯合王國海峽是指格陵蘭和冰島之間的丹麥海峽和冰島與不列顛群島之間的廣闊水域。該海峽北通北冰洋,南連大西洋。俄羅斯北方艦隊南下太平洋必須經過該海峽。
23.好望角航線:位于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位于34°21′S,18°30′E處。北距開普敦52km。但從此通往富庶的東方航道有望,故改稱好望角。蘇伊士運河通航前,來往于亞歐之間的船舶都經過好望角。現特大油輪無法進入蘇伊士運河,仍需取此道航行。蘇伊士運河開通后,這條航路的作用雖有所減弱,但仍然是歐亞之間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一些巨輪還必須從這里繞道。據在好望角的南非人士講,現在每年仍有三、四萬艘巨輪通過好望角。西歐進口石油的三分之二、戰略原料的百分之七十、糧食的四分之一都要通過這里運輸。
24.加勒比海和北美航道:加勒比海南接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巴拿馬海岸;西接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危地馬拉、伯利茲和猶加敦半島;北接大安地列斯群島,東接小安的列斯群島。由于處在兩個大陸之間,西部和南部與中美洲及南美洲相鄰,北面和東面以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為界。加勒比海東西長約2735公里,南北寬在805-1287公里之間,容積為686萬立方公里,平均水深為2491米。現在所知的最大水深為7680米,位于開曼海溝。為世界上深度最大的陸間海之一。 加勒比海北連墨西哥灣,東接大西洋,西連中美地峽和巴拿馬運河,南鄰南美洲,因此加勒比海和北美航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25.佛羅里達海峽:北美洲東南部佛羅里達半島與古巴島、巴哈馬群島間的海峽(西經81度零分,北緯24度零分),溝通墨西哥灣和大西洋。長約480公里,寬80-240公里。一般深度500-800米,南部最深1,490米。佛羅里達海流(系灣流的一部分)自西向東通過海峽流入大西洋。
位于地中海的交通咽喉:
26.直布羅陀海峽:位于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南端與非洲大陸西北角之間,溝通大西洋與地中海的惟一水道。直布羅陀海峽(Estrecho de Gibraltar)是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重要門戶。在蘇伊士運河通航后,直布羅陀海峽成為連接大西洋與印度洋、太平洋的捷徑,被稱為“西方的生命線”。
27.土耳其海峽:(又稱黑海海峽)是連接黑海與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包括博斯普魯斯海峽(又叫伊斯坦布爾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又叫恰納卡萊海峽),古往今來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土耳其海峽是海上交通要道,它溝通黑海和地中海,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國唯一的出海口。冷戰時期,美蘇均將黑海海峽確立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土耳其海峽也是西亞、北非和南歐通往黑海的咽喉。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無論在過去、現在或將來,都將是兵家必爭之地!
28.蘇伊士運河: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它是世界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是亞洲與非洲的交界線,是亞洲與非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位于印度洋上的交通咽喉:
29.曼德海峽:位于亞洲阿拉伯半島西南端和非洲大陸之間,連接紅海和亞丁灣、印度洋。蘇伊士運河通航后,為從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紅海通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必經之地,戰略地位重要。曼德海峽是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上交通要道。被西方人稱之為“世界戰略的心臟”。
30.莫桑比克海峽:位于非洲大陸與馬達加斯加島之間,世界上最長的海峽。莫桑比克海峽是從南大西洋到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波斯灣的石油有很大一部分要通過這里運往歐洲、北美,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別是蘇伊士運河開鑿之前,它更是歐洲大陸經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到東方去的必經之路。蘇伊士運河開鑿,一些巨型油輪不能通過蘇伊士運河而需從該海峽通過,海峽的平均寬度有450公里,北端最寬處達960公里,最深點為3533米,僅次于德雷克海峽和巴士海峽。因為莫桑比克海峽既寬又深,所以能通過巨型輪船。從波斯灣駛往西歐、南歐和北美的超級油輪,都是通過這條海峽,再經好望角駛往各地,因此它是南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
31.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的海峽,亦是唯一一個進入波斯灣的水道。海峽的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峽的南岸是阿曼,海峽中間偏近伊朗的一邊有一個大島叫做格什姆島,隸屬于伊朗。現時霍爾木茲海峽是全球最繁忙的水道之一。霍爾木茲海峽正扼波斯灣出口,是盛產石油的波斯灣的門戶,在戰略上和航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國能源信息署統計,霍爾木茲海峽承擔著全球近40%石油的出口供應。在去年的5月份,美國能源信息署就估計,通過霍爾木茲海峽運出的原油每天可達1340萬桶。除此以外,大約每天還有200萬桶其他的原油產品需要通過該航道運輸,包括燃油、液化天然氣等等。所以霍爾木茲海峽被人們稱為“海上石油通道的咽喉”,“世界油庫的閥門”。
32.保克海峽:位于印度南角泰米爾納德邦與斯里蘭卡本島之間的海峽。該海峽東北與孟加拉灣相連,西南與馬納爾灣相通,全長137公里,最窄處寬67公里,海峽中有斷續小島,組成羅摩橋。保克海峽也是印度洋通往孟加拉灣和太平洋的必經之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