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看伊拉克戰爭的大致過程
2003年3月20日上午,北京時間10:35,美國以伊拉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借口,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公然單方面決定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開始侵略伊拉克。4月9日,美軍入侵巴格達,薩達姆政權垮臺。2010年8月31日,對于美國人和伊拉克人而言,都是值得紀念的一天:按照奧巴馬去年制定的時間表,從這一天起,駐伊美軍正式宣布結束在伊拉克的作戰任務,并將安保任務移交給伊拉克安全部隊,駐伊美軍人數降至5萬以下,并于明年底前全部完成撤軍。奧巴馬說,作戰部隊的離開意味著這場戰爭“結束”,伊拉克將自己“做主”。這場由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發動的“伊拉克自由行動”將“壽終正寢”。
對于伊拉克戰爭,美國政府宣稱有49個國家支持該軍事行動。但真正參戰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四國,丹麥政府宣布對伊拉克宣戰,并派遣了兩艘軍艦支援美軍。日本等多個國家提供后勤支援。
這場戰爭遭到俄羅斯、法國、德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盟、不結盟運動等多個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批評與譴責。
奧地利等多個國家宣稱,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由于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已經違反了國際法。埃及籍的聯合國前秘書長布特羅斯·加利譴責該軍事行動,認為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奧地利、瑞士和伊朗禁止聯軍戰機飛越其領空,沙特阿拉伯禁止美軍導彈通過其領空襲擊伊拉克。
全球普遍的反戰情緒最終導致了全球反對對伊戰爭大游行。
伊拉克戰爭階段劃分
戰爭開始階段
美英聯軍從3月20日(伊拉克時間)起向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空襲和地面攻勢。布什在戰爭打響后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戰爭開始,強調戰爭將“速戰速決”。在這一階段,美英聯軍先后向巴格達、巴士拉、納杰夫、摩蘇爾、基爾庫克、烏姆蓋斯爾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擲了各類精確制導炸彈2000多枚,其中戰斧巡航導彈500枚。與此同時,薩達姆也向全國發表講話,號召伊拉克人民抗擊美國侵略,擊敗美英聯軍。
戰爭僵持階段
由于供給線太長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聯軍“速戰速決”的目標未能實現,地面進攻曾一度受阻。伊軍在伊中部的卡爾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與美英聯軍展開激戰。與此同時,每天都有數百名伊拉克人從約旦等國家返回伊拉克,加入與美英聯軍作戰的行列。
戰爭轉折階段
美英聯軍憑借空中優勢和機械化部隊,兵分幾路發起強大攻勢,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并對巴格達形成合圍,從而使戰事呈現一邊倒的態勢。4月8日,美軍從北部和南部兩個方向推進到巴格達,并奪取了巴格達東南的拉希德軍用機場。美國坦克開進巴格達,占領了薩達姆城。面對美軍長驅直入巴格達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領導人號召軍隊和人民對美英聯軍采取“同歸于盡”式的襲擊行動。
戰爭收尾階段
美軍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戰爭的主要軍事行動已結束,聯軍“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據美國官方公布,在伊拉克戰爭中死亡的美軍人數為128人,其中110人陣亡,18人死于事故。英軍士兵死亡31人。戰爭消耗了美國大約200億美元。
戰爭結果
聯軍占領伊拉克初期,由于結束了薩達姆的獨裁統治,曾受到伊拉克民眾的歡迎,美軍進入巴格達時也曾被當地市民夾道歡迎。戰后,在美國及各國的幫助下,伊拉克經濟得到了恢復,但發展緩慢。失業人口龐大,居民生命安全和日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針對美英的軍事占領而進行的伊拉克游擊戰正風起云涌,美國16萬占領軍介入伊拉克內戰﹐深陷比越戰更難以自拔的泥淖﹐兵力緊繃﹐使美國無余力對付其它挑戰。美軍陣亡人數于2008年已突破4000人大關﹐超過了9.11恐怖襲擊的死亡人數﹔三萬多人受傷﹐許多人留下殘疾﹐導致家庭破裂等悲劇。直接軍費支出五千億美元,這個數值正在直追美國在越南戰爭的總戰爭費用6630億美元。
戰爭代價
美方
■4419名軍人死亡
■3.2萬名軍人受傷
■7630億美元戰爭開支
■500億美元重建
伊方
■8000名士兵死亡
■10-100萬平民死亡
■480萬難民
伊拉克戰爭的硝煙漸漸散去,“倒薩控伊”的目標似乎已經達到,但是美國政府很快發現,他們有可能被拖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游擊戰中。從布什總統宣布在伊拉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結束到現在,伊拉克的局勢并沒有象想象的那樣趨于穩定,而是越發混亂不堪。越來越復雜的戰爭形勢和巨額的軍費開支,讓美國政府漸漸感到力不從心,也使全球經濟蒙上了一層不確定的陰影。
戰后的伊拉克,滿目瘡痍,暴力襲擊事件不斷,安全局勢動蕩不安,美軍鼓吹的建立自由民主的伊拉克的目標并沒有實現,伊拉克人逐漸由戰前支持美軍到戰后的反美。
當前,伊拉克局勢動蕩不安,戰爭對該地區及世界經濟的打擊正日益顯現。鑒于經濟全球化的紐帶令世界經濟日益相互依賴,此次的伊拉克戰爭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相比,其嚴重后果必將對正從低谷中艱難走出的世界經濟形勢產生消極影響。在評估戰爭對經濟的短期與長期影響時,專家學者雖然見仁見智,但擔心和憂慮仍占據了主流。戰爭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際石油價格居高不下,旅游業和航空業遭受重創,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受到打擊,美國經濟復蘇將步履艱難等幾個方面。
伊拉克國內一天也沒有停止過戰火,關于伊拉克戰爭,很多人說美國勝利了,也有人說美國失敗了。說美國勝利的人,是從軍事角度看問題,認為美國已經打敗了薩達姆,所以說美國勝利了。說美國失敗的人,是從戰略全局,從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綜合角度看問題,美國失敗了。
其實,美國是勝利了,還是失敗了,這對我們并不重要,因為事實勝于雄辯,只要地球不被毀滅,我們都能看到美國光著屁股逃出伊拉克的那一天。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思考,伊拉克戰爭對世界格局的深遠影響。
2
1、伊拉克戰爭是美國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重要步驟
冷戰結束后,國際力量對比嚴重失衡,美國在軍事、科技和經濟等諸多領域擁有超群優勢,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確立了以維護美國霸權為總目標的國家安全戰略,即霸權戰略。同時制定了三大具體目標,即維護美國及盟國的安全;擴展美國經濟;在世界推進美式民主。冷戰后,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圍繞這“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展開的。美利用冷戰后舊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確立這一“空前絕后”的“戰略機遇期”,加緊全球戰略擴張,企圖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單極世界。
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美打擊了伊拉克地區霸權主義,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什政府上臺后,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調整美國安全戰備和對外政策,突出維護國家安全,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后,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得勢,布什政府將維護國內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擊恐怖主義成了第一要務,將反恐與防擴結合起來,為此出臺了“布什主義”,“先發制人”理論。“9·11事件”后,美以反恐怖為名,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首次進駐中亞,增加了對南亞局勢的影響力。
這次對伊拉克的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什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系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系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準霸權地位。通過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這個釘子,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走廊;還可以通過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這一箭雙雕的用。
2、推進美式民主、價值觀
在世界范圍內推進美式民主、價值觀,一直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戰后,美國成功地對納粹德國和軍國主義的日本進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政府更是將推行美國民主、價值觀作為他這屆政府的一大根本國策,并寫入了2002年9月發表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之中,布什本人對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種近乎宗教式的狂熱。開戰之前,布什就宣稱他的目的是要為中東地區樹立一個“民主”的樣板,進而向整個阿拉伯世界實行民主輻射,為建立一個美國治下的世界新秩序開辟道路。支持布什戰爭的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更是露骨地說:“伊拉克戰爭是為了實現政權改變,一個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將為中東國家的人民樹立一種典型,伊朗、敘利亞人民將從中得到啟示,沙特等國也會為政權形式而不安,從而實行改革。”這充分暴露了布什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發動戰爭的真實用意。
3、控制中東的石油
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儲量達1120億桶,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約占世界已探明總儲量的10%,美政府官員從不諱言他們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宮鷹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國防部助理國務卿沃爾弗維茨公開聲稱,對伊動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石油。據《世界日報》報道,美國防部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在新加坡參加亞洲安全會議期間,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讓我們簡單地看這個問題,伊位克與朝鮮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經濟資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別無選擇,伊拉克這個國家到處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場》雜志采訪時又講道:“由于美國政府官僚政治的原因,我們就把這一問題歸結為:‘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另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資源,國防部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員和美國公司的執行官參加的一個委員會,負責監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盡快出售伊拉克石油。這一事實說明,美國想一手壟斷伊拉克石油的圖謀已成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伊拉克戰爭的實質是什么?
這是一場非法的戰爭。美國以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在聯合國沒有授權的情況下,悍然攻打了一個主權國家。這是開創了一個非法的先例,也樹立了美國喜歡使用武力的形象。因為是非法的戰爭,所以受到美國國內和國際的共同譴責。
當美國勝利時,當伊拉克人民沒有受到特別傷害時,這種譴責聲音還是微弱的。因為美國認為自己是一個解放者,美國可以給伊拉克人民以幸福和自由、民主。當巴格達的隆隆爆炸聲、血肉模糊的場面一天天出現在電視畫面、新聞報刊上時,當美軍士兵在伊拉克槍殺平民、奸殺少女時,世界愛好和平的善良的人民的眼睛終于看清了,不再對美國抱有任何幻想。因為,伊拉克戰爭,是美國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而發動的一場戰爭,徹頭徹尾是一場侵略戰爭。事實已經證明:伊拉克戰爭,美國不是反恐,而是在制造恐怖。是美國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而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是美國為了控制整個中東,而發動的第一場戰爭。無論布什如何狡辯,都無法否認這些鐵的事實。
與伊戰有關的5大國際風云人物
布什: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2003年3月20日,布什以伊拉克隱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義為借口,宣布對伊拉克實施大規模軍事打擊。但美國政府一直未能出示薩達姆政權支持恐怖主義證據。盡管布什曾承認他的對伊政策存在“一系列問題”,但他對伊戰的堅持卻從未松動過。
奧巴馬:布什“栽樹”,我來“乘涼”
駐伊美軍作戰部隊完成撤離,并非意味著伊拉克戰爭取得了最后勝利,但是奧巴馬卻把這個事件視作兌現競選承諾的機遇,同時也借此向全世界宣布,他為國際和平做出巨大貢獻。
拉姆斯菲爾德:成也伊戰,敗也伊戰
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將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聲望推向了巔峰,但是美軍隨后在伊拉克陷入泥潭,使得他的聲望從云端開始墜落。
布萊爾: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是首位以工黨黨魁的身份連任3屆的首相。他在內政上頗有建樹,創造了英國二戰后最長經濟繁榮期的傲人佳績。由于他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一錯再錯,最終不得不以辭職的形式提前2年卸任,從而也終結了他一手創造的“不敗傳奇”。
薩達姆:棺已蓋,論難定
2003年12月13日,薩達姆被美軍抓獲。2006年12月30日,薩達姆被執行絞刑。
無論是在伊拉克國內還是在國外,對“一代梟雄”薩達姆的評價似乎永無定論。
【太行山水 編輯 2010/09/0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