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我們的改革、整頓、規范往往不是出于公心,而是某些利益集團的一種精心運作和巧取豪奪。最近文化部門高調反三俗,其背后是不是有利益集團在活動?這是值得懷疑的?! ?/p>
舉例說吧。教育部也大張旗鼓地整頓、規范高校教材的編寫,但它背后,是北京教育界的頭面人物在運作,目的是為了自己(包括教育部)圈錢?! ?/p>
中國高校本科生在校人數達2000千萬,教材是個很大的市場。掌握這個市場,是穩賺不賠的。本來,各省、各高校都可以自己編寫教材,但教育部企圖壟斷這塊市場,把教材的編寫權拿在自己手里?! ?/p>
表面上教育部是出于“公心”,它連篇累牘地發文件、發文章,說了一大通教材的所謂“雜、亂、錯”現象,然后以規范為名,“名正言順”地由教育部來統編教材,請所謂“國家級專家”來主編(那些專家都80多歲的的人,迂腐老邁,根本都寫不動了,都是他們的研究生寫的,其水平可想而知)?! ?/p>
教育部從政治課教材入手,然后是基礎課教材、專業課教材,逐步蠶食教材這塊大蛋糕。政治課教材已被他們納入囊中,接下來就是數學、外語教材和專業課教材了,這里的油水多了去了?! ?/p>
教育部是如此假公濟私,文化部門就比教育部高尚?
文化領域是個更大的市場,而文化部、廣電總局旗下的“國”字號樂團、劇團乃至央視,他們也是喜歡錢的?! ?/p>
趙本山的二人轉集團的票房,比所有“國”字號劇團的總和還要多,郭德剛的演出收入,蓋過全北京相聲演員總和收入,周立波一個人賺得錢,抵得上1000個“國家一級演員”。地方電視臺出了很多火爆欄目,收視率、廣告收入直逼央視。
這樣一來,北京的那些“藝霸”們坐不住了,心理不平衡了。同行是冤家,所以他們要找一個理由,遏制別人的勢頭,打擊“藝敵”。借口反“俗”,他們可以官報私仇,排除異己,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占有市場?! ?/p>
人家是憑本事掙錢,“藝霸”們是企圖憑借地位賺錢。
“俗”這個字,由“人”與“谷”所構成,人要吃飯,這就是“俗”,所以人人都不能免俗?! ?/p>
人要吃飯,就得賺錢。想賺錢就是俗,就是小人,這沒什么可譴責的。最可惡的是既想賺錢、還故作高雅的人?! ?/p>
你看央視,一方面裝模作樣批“寶馬女”,另一方面又給豪華車做廣告,一方面說人家“非誠勿撓”低俗,另一方面又把不男不女的“小沈陽”弄上春晚。
我并不是反對央視“俗”的做法,只是反對它“雅”的說法。其實誰都想收視率,誰都想廣告費,都是小人,何苦非要樹什么牌坊?! ?/p>
《淮南子》云:“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勝惑人之心者也”,意思是說,假公濟私,借正行邪,用漂亮的外表迷惑人?! ?/p>
真小人比偽君子,總要好些,真小人簡單些。文化部門旗下的利益集團見別人火了,眼紅了,就借反俗來打擊別人,擴大自家利益,說穿了就是一個“錢”字?!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