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央視新聞中看到中國第二季度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消息,格外激動。雖然還不是全年數據,但這畢竟是一個良好的開始,無論對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而言,都是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不會忘記,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GDP規模僅為日本的17%。而現在,我們終于超過日本,怎不令人激動?!但在激動過一陣之后,冷靜一想,還是感覺有些話要說。
首先,中國的人均GDP仍然是軟肋,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對此,好歹我國官員也有清醒的認識。比如,我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表示,GDP數據只是國家經濟實力一方面的反映,相較GDP數據,更應關心人均數據。中國的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在全球排在第105位左右。而按照中國人收入1300元的貧困標準線,全國還有4000多萬人沒有脫貧。
其次,數據的真實性令人存疑。按各地政府統計,我們早就該超過日本多年了。可事實上我們的增加值統計中,相當一部分沒有形成真正的國民財富,而只是停留在“數字”上。甚至有的“GDP”不僅不是國民財富,反而是負資產。如眾多的政績工程、豆腐渣工程,固然對GDP增長做了貢獻,但卻是社會財富的浪費。又比如政府壟斷土地經營推高土地價格、房地產超常發展,也為經濟總量增大加碼,但其中的泡沫危害性更大。
第三,數據的含金量有問題。眾所周知,我們的GDP是,增長靠投資,投資靠政府,可效益呢?雖然我們高喊創新,但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卻是不爭的事實。如此狀況下的GDP更多地是靠消耗資源和簡單勞動堆積起來的。比如,我國幾乎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但這僅是在貨物出口領域。在技術貿易領域、服務貿易領域,我們就差得遠。旅游靠的是祖宗留下的遺產和老天爺的恩賜,真正靠我們現在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就沒法提。再看一下進入世界500強的34家企業,多是銀行、電信、石油等壟斷行業,營業收入和利潤靠壟斷,而非靠技術進步、管理高效、服務優質,不但不具備全球競爭力,還成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桎梏。這樣的增長,能提高國家、國民財富積累嗎?能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嗎?能增強國力嗎?不但沒有,很多時候甚至起著負作用。
第四,再看這些財富是不是真正提高了民眾福利?我們捫心自問:國人的幸福指數怎樣?恐怕不用做社會調查,每個人心里也都一清二楚。比如,多數國家用于醫療、社會保障、教育和就業服務的開支要占財政支出一半以上,但中國這方面的開支僅占財政開支的28.8%。中國政府的錢主要花在固定資產投資和自身消耗上了。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第二”的榮耀背后,我國還潛藏著深層次危機。我們現行的增長模式從自身來說是不可持續的,該增長的上不去,不該增長的下不來。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社會結構不但沒有隨著增長而改善,反而日益積重難返。包括環境、資源在內的要素使用的低效率甚至過度損耗,短期可能帶來GDP的增長,但長遠來說卻是問題多多。這樣存在致命缺陷以至難以為繼的發展模式和增長方式,即便能夠造就“世界第二”,那也是代價沉重、危機四伏。
再深入分析一下,中國的人均GDP還有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一是巨大的城鄉差距。2009年中國城市居民和農民之間人均收入差距比超過了3:1。二是嚴重的行業收入差距。今年一季度公布的數據顯示,行業收入最高與最低的比例擴大到了11:1。三是進一步拉大的貧富差距。據財政部的統計數字顯示,10%的富裕家庭擁有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而10%的最低收入家庭財產總額僅占全部居民財產的1.4%。四是區域發展中存在的嚴重不平衡問題。中國東部和西部地區人均GDP差距由1999年的6430元擴大到2005年的13230元,增加了1倍多。
綜合以上情況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盡管中國GDP已排名世界第二,但中國人的人均財富還排在世界百名之后。面對突飛猛進的GDP數字,我們應該保持足夠的清醒認識和冷靜心態,更加理性地看待未來中國發展的方向。當此時,冷靜比歡呼更明智!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