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縣,年財政收入6.5億,提出要投資150億元恢復古城風貌(人民網:小縣城擲下大手筆,鏈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12456320.html)。150億元,相當于正定縣全年財政收入的23.1倍。
正定縣長米志奇稱,150億元,“不會動用納稅人一分錢”。一分錢都不會用,這話說得很堅決,態度與多數領導干部的一貫表現吻合。但錢從哪里來呢?米縣長沒有明說,但他說明了一點,政府沒錢。“政府只能是一個媒介,充當倡導者和引導者,搭建平臺、創造機會,引進合適的商業資本,進行高效的市場運作。”米縣長如是說。單從米縣長已經表明的意思看,這個“大手筆”非常不可靠。因為恢復古城風貌并不見得賺錢,在回報期限長,結果難以預料的情況下,商業資本參與的積極性可能不會太高。何況這筆投資也不是一筆小錢。如果商業資本沒有接受“引導”與“倡導”,米縣長這句話就是隨便說說而已,不可當真。相似的例子并不是沒有,前幾年廊坊也做了“大手筆”,“引導”、“倡導”商業資本,高調建設大學城,結果是現在屁股還沒擦干凈。
但應當還有詳情。如記者了解到,“正定縣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融資計劃:縣里成立了建設投資公司、文化開發公司以及旅游集團公司,以增強政府自身的投融資能力。同時,進一步加大土地收儲力度,對新民居建設節約出來的土地,由政府統一按照招拍掛等形式出售,并以一部分國有收儲土地為抵押,爭取銀行信貸資金。為了全面打響古城的名聲,正定縣政府正著手全方位打造旅游產業,向社會大力推介古城品牌,努力爭取國家部委和省市的專項資金支持,爭取社會捐助以及公益基金的合作,開拓更多資金籌集渠道(人民網:小縣城擲下大手筆)。”如果這些消息屬實,似乎150億的事情也并非全無著落,但疑問依然有。首先,所謂的“建設投資公司、文化開發公司、旅游集團開發公司”,他們不能生錢,依靠他們融資的結果與米縣長所表達的模糊想法同樣不可靠。其次,用土地抵押爭取銀行信貸,這錢是要還的。用什么還?靠古城發了財,用這些錢還,可以,但若是發不了財,誰還?當然銀行可以拍賣土地使用權,就拍賣價款優先受償。或者用縣財政來還。再次,賣地。這是各地政府賺大錢的不二法門,也是所有搞錢手段中最可靠的。最后,爭取國家部委和省市專項資金支持,社會捐助及公益基金合作。國家部委和省市資金支持這項因頭腦過熱而作出的決策是否有對國家不負責任、對全國人民及當地人民不負責任的嫌疑?社會捐助是個什么意思,我想在機關單位國企上班的各位應該明白,正定縣有關人員應當已經在考慮領導會讓自己“自愿”捐多少錢的問題。
正定縣副助長馮立業說,“已有近20家企業向我們表達了合作意向。其中,進行洽談投資事宜的有10多家,進入實質合作開發階段的有2家,總投資額達4億元(人民網:小縣城擲下大手筆)。”這似乎是抵消了筆者關于商業資本積極參與運作的質疑。然而,4億元與150億元的差距并不小,這是其一。其二,商業資本參與運作后怎樣分肥?政府拿多少,商業資本拿多少,這些應該在合同中已經作了約定,筆者想問的是,正定縣的廣大人民能拿到多少?“不動用納稅人一分錢”,這話筆者權且相信,但據南方某大報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的稅收僅占GDP的10%,各項列入名目有章可循的行政性收費占GDP的15%,正定大致也是這個比例,稅收不動,那么行政性收費動還是不動?土地出讓金不是納稅人繳納的,但這屬于正定縣人民,這些錢看來是要動了,且有可能成為資金主力。無論使用行政性收費、土地出讓金,還是償還銀行貸款或銀行拍賣被抵押的土地使用權,這些被處置的財富都是屬于正定人民的,沒有正定人民的同意,怎能動用?這又豈是一句輕飄飄的“不會動用納稅人一分錢”所能推托的?筆者理解,對于“賺了錢人家不一定享受得到,賠了錢人家一定要‘享受’”這樣的事,事前一定要征得人家同意的。
“小縣城擲下大手筆”一文中,記者稱“與外界幾乎是一邊倒的批評之聲不同,正定市民對此多有鼓勵”,依據是“原石家莊市社科院院長鄭鳳杰”及“河北省經濟法律國際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李銀生”對此事的支持,還有正定縣長米志奇的表態:“正定需要一份整體的保護規劃方案,將古城作為整體進行保護和開發,以代替目前這種零敲碎打的文物保護方式。”僅從這樣三個具有特殊身份之人的態度得出“正定市民對此多有鼓勵”的結論,不知網友們是否認為有些不妥?當然文章中還有一句表示支持的話,但沒有指明出處,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多數”。
以上還不是主要的。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么搞法有沒有必要?筆者曾經走過幾個所謂“古城”,“妓女穿唐裝”一般的仿古建筑里,充滿了對金錢渴望的眼神,這哪有什么古韻?筆者承認,這些地方暫時取得了成功,旅游收入也算不菲,但以后呢?其一,這些仿古建筑對真正喜歡歷史文化的人基本上是沒有什么吸引力的。世界頂級大師也難以鑒別的西周古玩贗品與真品有什么區別?傻瓜也知道,在制作細節上幾乎沒有區別,而真正喜歡歷史文化的人所注重的恰恰是“幾乎”之外的東西;其二,趕時髦的求古潮流也不可能長久,目前繁盛的假象全是媒體炒起來的,不信的話,請問買票參觀定陵的人,有幾個是在參觀以前就知道一點兒萬歷皇帝的生平的?現在的旅游者多半是假粉絲,游覽自然景點者,多數是排隊照相,游覽歷史遺跡者多半是聽導游講解或看遺跡前那塊有者說明文字的牌子,真正的自然景觀愛好者或歷史文化愛好者還沒有錢去游覽,中國還沒發展到那個時候,假游覽者也是從牙縫里擠出一點錢轉一轉以便充充門面,這種繁盛的假象可以長久嗎?
“肯定論”者或許會說,歷史文化的價值是不可用錢來衡量的。筆者嚴重認同這一觀點。但是不知你注意到沒有,現在恢復古城的所有動作中,幾乎都有這樣的語言,“打造古城品牌”。“品牌”是啥玩藝兒?一種具有特殊品質或不具有特殊品質但宣稱具有特殊品質的東西。“品牌”與文化沒有任何關系,其真實含義只有兩個字:“賺錢”。無論是否具有特殊品質,“品牌”都是可以復制的。不具備這一條件,不能稱之為“品牌”。如前所言,再逼真的贗品與真品之間的歷史文化價值也沒有任何可比性,從制造之初,這兩者就是不具備任何相同特性的東西,因此歷史文化古跡,一旦毀損,只能修葺,無法復制。或許,頂級大師也難以區分復制品與真品之間的細微差異,然而真品的特性正在那“難以區分”之中。如此,修葺古城或許還有些必要,因為這雖然不能還原古城,但至少可以延緩其某些特性的消失,可是,重建除了有可能賺錢之外,真地還有多大地歷史文化意義嗎?150億元肯定不只是用于修葺,且絕大部分不會用于修葺,而是用于重建原來曾存在過的古跡以及原來并不存在的古跡。“重建原來并不存在的古跡”,只是建造一些僅存于現今所謂的歷史研究者頭腦中的東西,這些東西于歷史無關,只與今人賺錢的心思有關。至于這些“假歷史”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讓游覽者回憶起真正的歷史,體會到真正歷史的味道,只有天知道!
所以,所謂“打造古城品牌”,說白了,就是要賺錢。至于這個“品牌”最終會打造成什么樣子,是傳播歷史還是毀壞歷史,則不是當今的決策者所要考慮的問題。在五年一屆輪流做莊且無需承擔任何責任的官員流轉體制下,“殺雞取卵”不僅不可笑,反而是最高明的做法。或許這才是某些地方政府熱衷于動輒斥次百億以上打造某某“古城品牌”的根本性原因。
在尊重歷史方面,只要你稍有常識,你就會發現沒有哪個時代比今天更搞笑。同一片天空,同樣的中央政策,同一時間,有的地方在大肆拆除原裝正版的古建筑,有的地方則斥巨資重建古建筑(注:其實是仿古建筑),請你翻翻歷史,哪個時代有過這樣的吊詭?拆除古建筑的決策固然混蛋,斥巨資建仿古建筑的決策又何嘗不混蛋?在這些吊詭之中,你除了可以發現無知者無畏這個“真理”之外,你還能找到其他的東西嗎?
河北正定是一個什么地方?這個地方究竟有多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挖掘?難道其歷史文化底蘊還要強過安陽、開封、南京、西安、北京嗎?若是正定花費150億元恢復古城都沒有問題,那么其他歷史文化底蘊更為豐富的地方呢?全國呢?中國本來就是一片歷史遺跡遍地的土地,全國不少地方只要掘一锨下去,都有可能掘出文物,若是全國都向正定學習,那么我們國家就不要發展了,全都復古就是了。尊重歷史的關鍵在于保護,而不是拆了以后再重建,這難道不是一個連傻瓜也明白的道理嗎?更奇的是,這樣吊詭的事情一再發生,而做出這樣決策的干部卻安然無恙,請問有關方面,您希望這樣的干部能夠在工作上有所創新嗎?難道這就是您希望的創新嗎?一個被錢占滿了腦袋的干部,他的腦子里還能裝下其他東西嗎?這樣的干部,真地能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帶動當地人民致富嗎?
嗚呼!可笑的國家!嗚呼!可笑的干部!嗚呼!可笑的思維!
筆者最終打算提出的問題是:我們還以能嗚呼出什么東西?現實還允許我們嗚呼多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