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新聞中,再次看到了中國兒童想象力狀況令人憂慮的報道。據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對世界21個國家的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創造力卻排名倒數第五。另外,美國幾個專業學會共同評出的影響人類20世紀生活的20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由中國人發明;中國學子每年在美國拿博士學位的有2000人之多,為非美裔學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國專家評論說,雖然中國學子成績突出,想像力卻大大缺乏。
看著新聞,便不由想起了某電視臺曾搞過的一個智力節目,在某局機關、大學、初中和小學進行測驗時,面對主持人在黑板上畫的一個圓圈,不同人卻給出了令人好笑也發人深醒的答案。處長、科長、科員們面面相覷后說,“這個問題你事先沒打招呼,我們不能隨便回答,要請示局長后再定。”大學生們憤怒的說“這個問題太可笑了!”“把我們當傻瓜啊!”初中班上幾乎所有學生都說是零,只有一個小聲說,“這是英文字母O”!而一年級的孩子們一看到圓圈,便爭先恐后舉起小手說,“這是一個太陽!”“不,是地球!”“是樹上的蘋果!”“是我吹的肥皂泡泡!”“是老師的眼睛,她生氣啦!”……每個孩子的回答都不一樣,每個回答都充滿了想象力。
這個測驗告訴我們,中國的孩子在孩童時是不缺乏想象力的,只是隨著年齡的增大才逐步衰減,直至缺乏。當他們也長成“處長、科長、科員們”時,便會“不自覺”地陷入教條,缺乏想象。
是什么束縛了孩子想象的翅膀,讓他們的天性夭折?原因的確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清,道的白,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功利教育”和學校“唯分是舉“的應試教育肯定是主因。
君不見,從一個新的生命來到人間,孩子的父母就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聽家長的話,聽老師的話,對父母和老師的訓導、教誨和要求,只許說是,不準說不;只能順從、遵從和信從,不能拒絕、懷疑和反對;順就是孝,逆就是忤。當然,作為家長來說,教育孩子養成聽話習慣,也是為了孩子好。比如作為自我保護的生存術,出于趨利避害的現實等。
而在學校里老師們更是把聽話的、成績優秀的學生看作好學生,無論選班干部、評好學生,“聽老師的話”是最起碼的條件,否則,老師那里絕對通不過。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一切都有標準答案,學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因為離開了得分點就離開了高分,而失去了高分就失去了進入重點學校的機會,從而也就失去了謀生的捷徑!
試想,在如此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學生,誰還敢大膽想象?他們可能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頭腦里塞滿了知識(記憶)的尖子,在每屆奧賽中一枝獨秀,所向披靡、披金戴銀、風光無限、載譽而歸。但在每年諾貝爾獎的頒獎臺上,卻不會見到我國科學家的身影。顯然,這種要求孩子“聽話、順從”的教育,給中華民族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那就是從根子上扼殺了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至于知識和想象力哪個更重要,愛因斯坦早就干凈利落地告訴我們:“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個人素質的高低不僅取決于知識的多寡,更主要地取決于創造能力、道德健全和人格獨立的程度。
由此想知,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聽話的孩子”和“標準答案”,道貌岸然地蠶食了孩子們的想象力;正是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撒下的天羅地網,從根本上摧毀了孩子們探索未來的興趣與勇氣。只是,倘若我們讓孩子花了那么多時間學習了那么多知識,最終只是培養出一個個“計算器”、怎不讓人扼腕嘆息?
山東省陽信縣國土資源局邱海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