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主張發展壯大以縣城經濟為龍頭的縣域經濟,最近幾年的文件、報告、講話、智庫研究成果等,幾乎是異口同聲。
我跑遍全國,感受到的是另一種景象:絕大多數縣級城市的工業園區冷冷清清,房地產冷冷清清,只有吃吃喝喝還是熱熱鬧鬧的。
中西部地區好多好多的縣市,年財政收入就2-6個億,年支出卻是幾十個億或更多。
為什么很多縣市的吃吃喝喝還行呢?
因為一個縣市城區,居住著數以萬計的公務員和準公務員。如:退休干部及事業單位人員、在職干部及事業單位人員、老師、醫生等,這些人的收入是穩定的,中央每年數十個億的轉移支出是相對穩定的。所以,縣城吃吃喝喝經濟也是穩定的。
以縣城為龍頭的其他產業發展的如何呢?好像只有教育產業、醫療產業、罰款產業等以縣城為龍頭,再很少有其他產業以縣城經濟為龍頭的。可能人們特別希望農業產業以縣城農產品深加工園區為龍頭,但其實少之又少。如果有,也是阻礙縣域經濟發展的,如生豬定點屠宰(在縣城),把千家萬戶的小農戶搞的都不養豬了,生豬產業完全非農化了,豬糧循環高效農業模式徹底崩潰了;強制農產品加工企業都進縣城開發區,把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農業經濟都搞死了,把鄉村農業經濟搞的養不活農民了。農村經濟“荒漠化”了!因此,大量農村人以前靠從事農業經濟活命,現在只能靠出賣勞動力活命;政府也跟著轉型——靠吃農業稅、工業稅轉向靠吃房地產及中央轉移支付,現在房地產不行了,靠吃病人、學生和形形色色的罰款。
中央轉移支付+病人支付+學生支付+罰款支付+稅收支付,支撐著縣城的吃吃喝喝經濟和虛假繁榮。假如,中央轉移支付減少,同步限制形形色色的罰款,讓教育和醫療不把學生和病人當礦開采,縣城吃吃喝喝經濟也會立馬死光!
搞活經濟,是要讓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渠道賺錢和機會,不要搞得大樹底下下草不生;是要讓更多的人少花錢供子女讀書、基本不花錢看病、不是想到讀書看病就不想結婚生孩子了;要少花錢供房,不是幾代人大半輩子當房奴;要盡量少的罰款,不要沒錢了就“用權生財”,以權尋租,形形色色的罰款無處不在,搞得老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
搞活經濟,在過去三十多年的經驗中找辦法,可能找到的辦法都是壞辦法。什么積極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什么降息、降準備金率,沒什么意義的!
搞活經濟,要靠新制度供給,要清理過去的舊制度、舊法規、舊體制,給普通大眾減負、松挷、放權。要解決大樹底下寸草不生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