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大面積污染時,受害最深的是窮人:污染的土壤上無法種植作物,面對水污染又只能忍受,至于清潔的大氣,更加是奢求;但如今環境要治理,卻首先斷了暖氣,關了工廠,窮人下了崗還不能取暖……為什么受傷的總是底層?
曾有人說:要感謝霧霾!因為霧霾之下人人平等,無論好壞,沒有人能躲避空氣。
但真的是這樣嗎?
污染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
每當出現環境污染,受難最深的總是窮人。
建筑工人就算是在霧霾最嚴重的天,也希望工地能正常開工,工人能夠照常上崗。另外,你也從未看到過環衛工人會因為霧霾天而減少戶外工作。
霧霾天環衛工人還在工作 圖片來源:解放日報
在北京,也有一個夸張但卻又不離譜的說法:生活在北京城北部的人比生活在北京城南部的人有錢,因為在霧霾天,北邊總是比南邊污染要輕一些。
當然還有:一臺空氣凈化器的價格幾乎就是一個工人一個月的工資;一個pm2.5防護口罩可能就是一個工人一天的飯錢。這些霧霾經濟,對于窮人來說太奢侈了。
我現在說,環境也有階級性,你信嗎?
當然,你也可以用馬斯洛那套需求模型來解釋此事,但我這里想跟你討論的是,這有改變的可能嗎?
環境污染首當其沖和最大的受害者當然是工人和工人所居住的社區,更確切來講是農民工和他們的家庭。
但在本質上,環境保護與勞工保護是統一的,但從目前的表象來看,當環保風暴來襲,企業就停產,工人就無工可做了。
是現在的環保督查太嚴了嗎?恰恰相反。
不久之前,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與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聯合發布了“2016-2017年度120城市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指數(PITI)”,這是中國環境信息公開十年來,IPE與NRDC連續第8年對全國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狀況進行評價。評價涉及全國120個城市,包括各直轄市和國家環保規劃確定的主要環保重點城市。在滿分100分的情況下,這120個城市的平均得分也只有52.34分,即便如溫州、廣州、北京、青島、杭州等14個城市得分在70多分,已經算是全國環境信息公開最好的城市。即便環保風暴刮了幾輪,不斷有地方領導被約談,不斷有企業遭受處罰,但仍有八成城市環境日常監管信息公開指數低于50分,中西部一些城市的公開率不足5%。
2016-2017年度120城市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指數評價結果 圖片來源:浙江新聞
依靠長官意志的鐵腕治污和運動式治污,這也只是APEC藍和兩會藍的一個個縮小版而已,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地方政府和企業與上級環境督察組玩起了躲貓貓游戲。
而老百姓已經搞不懂,到底該給哪個部隊通風報信了。所以,也就只有吃瓜看戲的份兒了。
環保面前,也不是人人平等
在環境污染面前,底層老百姓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但如今的環保風暴下,底層老百姓的生活卻更慘了。
塵肺工人的惡劣工作環境沒改善,反而把他們家里的燒煤的暖氣停了。
好不容易燒煤供暖恢復了,卻發現煤價已經高到自己無法支付了。
畢竟在幾個月前,不少工人的工廠因為環保已經停工,卻沒有給他們安排新的工作。
為什么好好的環境保護,卻變成了砸窮人飯碗、斷窮人暖氣?
其實,世界上的環境污染問題從未解決,而只是在不停地轉移。
科學技術發展到現在,環境問題愈來愈無解。大到核廢料的處理,小到一個城市的垃圾處理和城市黑臭水體的治理,假如你打算拿出歐洲萊茵河與英國泰晤士河的治污案例來說服我,我會給你一個真實的答案——因為污染轉移了!
這與發達國家把污染企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中國發達地區污染企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或欠發達的東南亞和中亞地區是一模一樣的。
科技界有一個雞湯說法,大意是說“世上沒有垃圾,垃圾只是放錯位置的資源”。那么,誰能解釋那個距我家只有一公里的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場,每周仍有一萬噸的垃圾和滲瀝液來此作為廢物處理?誰又能夠就垃圾焚燒發電造成的大氣污染和周邊血鉛超標的兒童給個說法?
紀錄片《塑料王國》記錄了第三世界國家不得不接受的污染轉移
如今,環保是一個大大的朝陽產業,無論環保公益還是環保商業,環保公益越來越能聚攏資源,環保商業利潤越來越大,但環境問題越來越糟糕。根據環保部發布的2017年1-7月京津冀地區域空氣質量狀況顯示,1-7月,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50.6%,同比下降6.8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6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1.3%;PM10濃度為1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0.0%。空氣污染狀況不降反升!
我相信北京的環境改善只是時日的問題,但即便情況樂觀,環境污染就得到有效治理了嗎?沒有,污染只是獲得了轉移。現在的產業轉移不正是污染的轉移嗎?
由此,我們發現,治污的最好方式就是將污染轉移。
當然,我們還曾有過的APEC藍、兩會藍,以及即將迎來的“十九大”藍,這都是不錯的治污方式。不過歸根結底,這種政治藍,不是一種可持續藍。
能源危機,人類社會的真正殺手锏!
資本主義的誕生和發展主要依賴化石能源的使用,然而,化石能源總有枯竭的一天。為了應對這一危機,人類科技發展出了多種可能的替代方案,但無一奏效。
除了這些替代方案相較于化石能源尚存在科技短板之外,也無一不存在著對環境的傷害。
作物能源釋放的二氧化碳比化石能源少,但若考慮到作物的種植過程所占用的有限耕地、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對土壤和生物多樣性的傷害,以及作物的運輸過程,它不比化石能源的污染小。
而水力發電不僅改變河流的正常生態、淹沒最好的良田,水壩還會誘發地震,造成嚴重的移民問題。
太陽能光伏電池,雖然它的發電和發熱過程環保無污染,但它的生產過程卻是高投入、高耗能和高污染的。
風力發電除了對具體的環境有要求外,仍舊面臨造價高昂以及環境污染的問題。
廢物能源、地熱能也均有限制。
工業革命給我們創造了一個個奇跡,也創造了一個個虛幻。它讓我們一直相信科技可以解決任何問題,事實上我們也發現科技也在制造著一個個更加嚴重的問題。科技讓我們相信,科技會讓人類解放出來,現實是,科技讓我們假若不想下崗滾蛋,就只有更累的工作。回到環境領域,我們有了第一個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就有了福島核事故,誰敢保證下一個不會出現?
福島核污染問題 圖片來源:中新網
我們始終走在新能源和新技術的發展道路上,但道路卻越來越窄,全球環境能源問題越來越嚴重。但似乎危機越嚴重,越有了資本盈利的空間。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偉大和卑劣之處,它能把所有的危機都化為商機,將苦難轉移,把一切悲劇都化為可以盈利的行當。
我們一直被教育,資本主義將會創造物質極大豐富的世界,并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準備物質條件,卻嚴重低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生產過剩、過度消費所帶來的破壞性——一個建立于無限資本積累之上的世界體系與生態可持續發展是根本不相適應的。
如今,我依然記得十年前當我從環保領域轉行投入勞工領域之時,自然之友的創會會長梁從誡先生對我的勉勵:“真正的環保主義者一定是反資本主義的,當最受難的人站出來時,無告的大自然就有救了!”
作者 | 李半農
編輯 | 默默然
美編 | 黃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