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一個人被騙被敲詐勒索后自殺,確實沒有什么稀奇的。當然,一方面可能因為我在工作過程中,見識了太多現實的、離奇的兩性關系。另一方面,有句老話叫“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然而,這條“不新鮮”的新聞依然攪動了眾多網友的心,而且顯得有憑有據,起碼有微信記錄為證。
三千萬海外用戶,世紀佳緣網站,精英IT男,白富美女騙子,灰色運營項目,敲詐分手費……這一系列的敏感詞語,充分調動了大家的神經,紛紛參與到深挖、討論中來。
于是,對程序員的生平越挖越多,對他到底被騙了多少錢越挖越多,對“毒妻”的黑歷史越挖越多,對兩人交往的細節越挖越多。
隨著信息的挖掘,網友們逐漸形成了以下的認識:毒妻罪惡深重;IT男情商太低;婚戀網站殆于審核唯利是圖是幫兇……
進一步衍生出以下內容:如何提高自己的情商;騙婚女子犯了什么罪,將被處何種刑罰;如何規范婚戀網站的運營、加強對婚戀網站的監管;如何在相親過程中防止被騙……
挖來挖去,讓一則好端端的社會新聞淪為八卦事件。轉來轉去,始終在交往過程的細節上打轉。評論來評論去,不是回鍋關于情商的雞湯文,就是摘抄一堆法條。
有人說:此事是一面鏡子。確實如此,程序員之死反映以上討論的種種問題。但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當下婚戀行為市場化,擇偶條件物質化,愛情庸俗化,婚姻契約化。
有人會問:市場化對戀愛結婚不好嗎?
我說:好處當然有,就像真愛一永遠存在一樣。
我沒上過相親網站,但我知道有公園里的相親角。你不覺得那里就像一個菜市場嗎?每個人自身的條件都列出來,待價而沽。年齡=生產日期、保質期,照片=商品賣相、包裝,個人基本條件=產品成分表……相親的形式已然市場化,婚戀活動的本質也在逐漸市場化。
相應的,婚戀網站就是純粹的經營機構,以營利為唯一目的。其營利模式就是收取會員費,會員數量多多益善。在這樣的模式下,網站是不會去審核會員信息的。相反,網站還會推出更多的產品,收取更高的費用,比如VIP會員。婚戀網站這么做,相當于把人分了三六九等,而且劃分的標準就是:錢。
戀愛結婚,談的是感情。試問,在感情世界里,錢成為衡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你還相信感情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不否認,有不少人通過婚戀網站或其他的相親活動戀愛結婚,婚后過上了不錯的生活。但是在當下社會,理想信念鮮被提及,物質生活的獲得,幾乎成為幸福感的唯一來源。如果通過婚戀獲得這種性質的幸福,那么,如果這些人愿意,也可以把這種性質的感情稱之為真愛,就像莫泊桑的小說《漂亮朋友》里的喬治·杜洛伊。
當前,我國的婚戀活動市場化程度還遠遠不夠。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婚戀行為設計的保險產品、信托產品早就問世了,把人類的情感與金錢緊緊地捆綁在一起。真愛不夠,保險來湊!
有人會問:公益性質的相親活動,總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吧?
我說:這個問題的潛臺詞無非是公益性質的相親活動中,真愛的成分更高。
然而,很遺憾,在相親活動中,“公益”只不過是市場化的升級版本。為什么這么說?當前根本不存在純粹面向社會公眾的公益相親活動。更多的是某集團內部的相親會,某地機關事業單位的相親會,某工作系統的相親會……
比如“某集團”,這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收入和福利待遇。而“機關事業單位”,擺明了就是鐵飯碗公務員。這種所謂的公益相親活動,其實提前設定了“票子”(收入、待遇等)、“位子”(工作單位、職位等)等條件,本質上依然是把人明碼標價。相比于公園相親角和商業網站,這種只不過是打著精品招牌的超市罷了。
而參加這種所謂公益相親活動的人,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賬。總之,誰參加誰明白,彼此心照不宣罷了。
有網友說“怪他(程序員)只看中女方的皮相”。
這話精辟!
皮相,這個詞的內涵相當豐富。
女人的皮相,一般長在頭上,就是指臉,或者叫“顏值”。當然,還延伸到身材、品位、家世、學歷、性格等等。簡言之,就是要讓男方“帶得出去”、“拿得出手”,“能給自己長臉”。什么叫“給自己長臉”?大概的意思是:此女這么漂亮,這么優秀,而被我追到手,說明我是有能力的,我是配得上的。
男人的皮相,一般不是長在頭上,而是長在銀行卡上,長在房產證上,長在車鑰匙上,長在工作證上,長在戶口本上。換言之,就是要讓女方有獲得感。得錢花,得房子住,得工作,得戶口。男方有錢最最好,或者工作單位好,再或者有硬幫幫的戶口,自己得不到,自己的孩子總可以得到吧。
以前有種說法,大概的意思是:找“對”了對象,就可以少奮斗三十年。現在呢,可以少奮斗一輩子!一線城市里的一套過得去的房子,不就是一輩子的事兒嘛!
在程序員之死這件事當中,還真挺典型的。男方看中了女方的相貌、學歷,女方看中了男方的財產和創造財富的能力。
反之亦然,比如路遙的小說《人生》里的高加林。
有人會問:擇偶時看皮相,有錯嗎?
我說:看皮相,沒有錯,畢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類的本能。
持有“看皮相”的婚戀觀,也不算丟人,但問題是選擇了這種婚戀觀,就必須參與到市場化的婚戀活動中來,一旦進場,可能就身不由己。有句話叫“婚姻就像賭博”,倒也有點兒這個意思,愿賭服輸,輸不起就只能退場。但是現實中,有很多人“賭輸了”也堅持不離婚。為什么?因為離婚帶來的不利后果,將比維持現狀花費的成本更高。
回到程序員事件上來,他為什么不離婚,而選擇了死亡?他不是傻子,因為離婚對于他而言“不劃算”了,他身不由己了,離婚付出的代價甚至超過死亡的痛苦程度了。
說到涉事程序員的情商低,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情商是個偽概念。應該說他的擇偶觀、婚戀觀有問題。然而,正確的、高尚的擇偶觀、婚戀觀,并不是個人的事。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極度不利于正確高尚觀念的養成。電視上的婚戀交友節目,本質上不過是博人眼球的鬧劇,甚至捧紅了“我還是坐在寶馬車里哭吧”的這種人。除此之外,大量的影視節目,從《鄉村愛情》到《幸福像花兒一樣》,從《王貴與安娜》到《歡樂頌》,都沒有宣傳歌頌真正的愛情。相反,這些節目不僅充斥著庸俗的婚戀觀,而且用似是而非的婚戀關系模式,模糊大眾的判斷,誤導著觀眾的價值觀。
有人會問:筆者否定了那么多觀點,那筆者來說一說真正的愛情是什么?正確的婚戀關系是怎樣的?
我說:對不起,我本人還沒有能力來給出定義。
但是,我可以借用馬克思的觀點:“這一代男子一生中將永遠不會用金錢或其他社會權力手段去買得婦女的獻身;而婦女除了真正的愛情以外,也永遠不會再出于其他某種考慮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擔心經濟后果而拒絕委身于她所愛的男子。”
“因此,婚姻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和它所造成的財產關系,從而把今日對選擇配偶還有巨大影響的一切派生的經濟考慮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實現。到那時候,除了相互的愛慕以外,就再也不會有別的動機了。”
這些話,現在聽起來仍然振聾發聵,無比深刻,那是因為當前社會還遠遠未能實現馬克思所描述的那種婚姻狀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