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6月29日文章】題:英國脫歐:數字化民主的首次重大事故(作者 杜魯瓦·賈伊尚卡爾)
代議制民主意外落敗
英國舉行公投脫離歐盟后,有一個疑問值得提出:英國脫歐對民主有什么影響?英國脫歐可以說是數字化民主凌駕于代議制民主之上造成的首次重大事故。
許多技術樂觀派想當然地認為,全球化會導致信息和決策民主化,還會導致世界主義勢力增強。公民將更加有見識,更不容易被壓制,并能夠更加有效地向其領導人闡明自己的觀點。他們與別國人民越是住得近、常來常往、讀他們的新聞、相互交流和做生意,就越是能理解和體諒他們。或者說,人們是這樣想的。
但是,這種過分樂觀心態沒什么根據。有證據表明信息量增大、政治民主化和經濟進步之間有一定關聯,在過去20年里,這三者都穩步推進,盡管速度有所不同。但這種相關性很弱。不僅如此,數字化民主——通過大眾媒體幾乎實時地接受信息并通過社交媒體發表個人意見的能力——促進了分化、僵局、不滿和誤解。這對現代民主已根深蒂固的國家——美國和歐洲國家——跟對發展中世界最大最復雜的民主國家印度是同等適用的。
謊言說多了即成真理
世界各地數字化民主的興起有一些共同特征。特點之一是,與直覺相反,獲得更多信息的渠道恰恰促成了“事后”信息環境。英國記者尼克·科恩在談到英國脫歐派政治家鮑里斯·約翰遜和邁克爾·戈夫時指出,他們信口開河說大話,輕視實際問題,漠視專業知識,違反政治宣傳戒律。這些伎倆與唐納德·特朗普關于奧巴馬的出生證明和移民政策的斷言、與蘇布拉馬尼安·斯瓦米影射印度資深議員們的國籍不無相似之處。
但領導人們只會利用“事后”世界的弱點。數字化星球已經奠定了條件。我想起最近的一個例子。印度社交媒體的普遍看法是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多少有點反印度、親巴基斯坦和/或反莫迪,但事實上,希拉里的政敵一直指摘她與印度過于親密,同時巴基斯坦人認為她對他們的國家吹毛求疵,莫迪總理似乎與她交情深厚。經過一番探究,我終于查明這些情緒的根源不過是區區一篇語焉不詳、具有誤導性的專欄文章,它一發表便瘋傳開來。這篇文章的內容讓人覺得非常可信,以至于如今在許多印度網民的心中已成為毋庸置疑的事實。在數字化民主中,謊言或半真半假的話說得多了便成為真理。
數字化民主的另一個后果大概是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所稱選擇悖論的一種。很可能,政治選擇更豐富導致滿意度降低,其結果是越來越多的公民對他們可選擇的政治和政策方案表示不滿。
關于數字化民主的第三個結果已有較多的論述,那就是政治回音室。社交媒體沒有與擁有不同觀點和思想的人創建聯系,而是往往強化偏見。
最后一點,即時信息增添了政治的戲劇色彩。如今,政府、政黨和個體領導人的公開聲明與立場會實時向選民播報,作為善政之必要基礎的妥協變得更加困難了。
數字化民主的意外后果——誤解與不滿、分化與僵局——意味著政治家與食人巨怪之分日益模糊。民主政治的論調越來越體現千篇一律的網上言論:粗魯、野蠻、膚淺。越來越多的成功政治家是那些能夠充分利用由此所產生的情緒的人。
在這些情況下,民粹主義者樂于越過主流黨派不予認真對待的界限,成為中間派無法把握的勢力。
數字化民主需要反思
英國脫歐與其說是反全球化的,不如說是全球化的產物。它也是民主的產物,不是對民主的冒犯。但它是另一類民主,是它的很多意識形態鼻祖早就預見到了的。
這一切不應被理解為懷念早些時候更為簡單的世界。那個世界未必更為簡單,卻更為暴烈和混亂、更有偏見、更不公正,而且貧困落后。數字化民主還是有一些好處的。信息不再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揭露不公正現象越來越容易了。同樣的過程可以讓毫無特權階層背景的主流領導人出人頭地,比如貝拉克·奧巴馬、安格拉·默克爾、納倫德拉·莫迪。其中,奧巴馬和莫迪正是借助史無前例的社交媒體運動登上權力寶座的。
但我們所知道的代議制民主受到了威脅,英國脫歐是第一個重大事故。我們不應與潮流抗爭,而應當集體反思在數字化時代如何使民主依然富有活力與成效。這殊非易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