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凌晨,分裂的朝鮮半島爆發了戰爭。次日,美軍公開參戰,致使朝鮮半島的內戰陷入國際化。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開進中國臺灣海峽,武裝阻止中國統一。1950年8月,美軍飛機頻繁侵入我領空,瘋狂轟炸掃射,進行軍事示威。”
電視劇《三八線》的故事在這一段旁白中展開,這是首部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視劇,以鴨綠江邊兩個漁民的戰爭經歷為切入點,再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跌宕起伏。
電視劇《三八線》海報
5月28日晚,由北青傳媒等單位聯合出品的38集電視連續劇《三八線》在北京、遼寧、安徽衛視同步開播。
公開報道披露,該劇由王海平執筆、夢繼執導,由現任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劉少奇之子劉源上將擔任總顧問,現任武警部隊參謀長秦天少將擔任總策劃,秦天的父親正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指揮上甘嶺戰役的秦基偉上將。
填補抗美援朝影視片空白,加入鮮明的人道主義視野
《三八線》劇照
5月26日,電視劇《三八線》在京舉行專家研討會,制片人汪裴表示:“我們只是想盡全力把這個劇做好,讓觀眾去看、去了解當年的故事,無論是對當年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還是對社會,我覺得我們這個團隊都是有責任的。”
香港理工大學訪問學者郭松民5月3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稱,大概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劇,就逐漸從銀幕和熒屏上淡出了。
郭松民認為,電視劇《三八線》的播出是一個進步,“第一,正面反映抗美援朝的電視劇能夠播出,本身就是一個進步。稍微夸張一點說,這不妨視為是一種文化自信、歷史自信的表現;第二,和近年來的軍事、戰爭題材影視劇相比,這部戲在貼近、尊重歷史的本質與邏輯方面有進步。”
近幾年,對于國內“抗戰雷劇”的批評一直不絕于耳。在上述專家研討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李京盛對《三八線》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經過一段時間對戰爭題材創作風氣的批評、反思,抗戰雷劇、神劇基本從主流媒體上消失,應該對中國電視劇的戰爭題材作品抱有更高期待。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在上述專家研討會上表示,過去我們看到抗美援朝的影像作品,大部分都寫我軍英勇作戰,把美軍打得稀里嘩啦;《三八線》非常可貴地加了人道主義的價值觀。
尹鴻舉例稱,人道主義價值觀體現在對幾場戰爭的描寫中,也包括了被打得只剩下30多人的殘酷,這種殘酷反過來表現了戰爭對人的摧殘。而且還包括描寫戰俘的價值觀,表現了某種平等。戰爭的殘酷不是留下一群英雄,而是留下很多傷害。
八成故事源于真實戰爭,用藝術回擊歷史虛無主義
《三八線》劇照
在5月26日專家研討會上,《三八線》導演夢繼介紹,劇組專門聘請了研究朝鮮戰爭歷史的顧問團隊全程跟組指導,大到氣勢恢宏的戰斗場景,小到一支槍、一件衣服的使用都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
夢繼表示:“全劇百分之八十以上篇幅的故事都源于真實的戰爭,絕不戲說。”
抗美援朝的歷史背景非常復雜,戰役無數,交織著中朝關系、中蘇關系、中美關系等。郭松民在采訪中指出,抗美援朝的意義是極其偉大的。
他認為,一方面,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這場戰爭的勝利第一次證明了新中國有能力單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保衛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使得蘇聯關于放棄根據雅爾塔協議在中國東北權益的承諾,由“承諾”變成了“落實”,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掙脫了“雅爾塔體系”的國家。
因此,如何確定一個好的視角來真實呈現這段復雜的歷史,成為創作團隊要思考的問題。最終,故事以小人物經歷展開,講述鴨綠江邊的兩個普通漁民為了國仇家恨奔赴朝鮮,從平凡小人物成長為愛國戰士的歷程。
在上述研討會上,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范詠戈認為,通過一個小的視角切入大的事件,“這方面《三八線》是‘有巧思的’。”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則表示,《三八線》用藝術回擊了歷史虛無主義,藝術品要靠自身的史學品位和美學品位吸引受眾,培養觀眾的審美情趣,而萬萬不能夠放棄自身歷史品位和美學品位的提升,去順應、遷就時尚的審美情趣。
延伸閱讀一:
《三八線》:別拿英雄開玩笑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趙楠楠
導演夢繼:“我們處理每一場戲的時候,都先問問自己這個雷不雷,拿沒拿英雄們開玩笑。”
張國強
三八線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66年前,百萬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奔赴保家衛國的戰場。如今,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首次以電視劇的形式正面呈現在觀眾面前。由王海平編劇,夢繼執導,張國強[微博]、王挺[微博]、曹曦文[微博]等主演的國內首部反映抗美援朝歷史的電視劇《三八線》正在北京衛視播出。導演夢繼表示,該劇與金錢無關,與娛樂無關,“這個戲的主題就是告訴年輕人不要忘記過去,我們中華民族需要正氣。要如同教科書般紀念這段歷史,以此表達對英靈的敬意”。
演員張國強 影迷給我當語言老師
《三八線》設置了尖刀連、運輸班、戰地醫院三條主線,通過張國強飾演的李長順、王挺飾演的張金旺和曹曦文飾演的王常芳三位主人公的故事,將戰爭中的親情、愛情、戰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八線》不只屬于劇組,它屬于我們整個國家。”張國強說,大家是用心在拍戲,有很多的情懷,對英雄的這種敬佩,都是打心眼兒里把它表現出來。對于自己的角色,張國強也有深刻的感悟:“李長順從一個傻小子到一個真正的戰士,一開始只知道報仇到保衛家園,他在戰爭當中成長起來,最后成為一名合格的志愿軍戰士。”
張國強表示自己查閱了許多資料,也特地學習了朝鮮語,他還透露,自己的語言老師其實是一位《士兵突擊》的影迷,“在牡丹江拍戲時,我就一直給他發微信請教”。
編劇王海平 正反角色都有歷史原型
該劇以鴨綠江邊的普通漁民李長順(張國強飾)與張金旺(王挺飾)的經歷與成長為切入點,講述他們為了國恨家仇奔赴朝鮮,從平凡小人物成長為智慧果敢的愛國戰士的故事,以此緬懷志愿軍先烈,紀念“最可愛的人”。
該劇編劇是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海平,他透露,劇中無論正反面角色都有歷史原型,“主人公李長順是四個人物的糅合,神槍手的特征也是來源于當時軍中的狙擊手們,敵軍將領的角色塑造源自西點軍校的回憶錄以及韓方軍人的回憶錄,甚至李長順的名字都是來自真正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犧牲的先烈。”
演員王挺 零替身是對前輩的尊敬
王挺在劇中飾演的張金旺與張國強飾演的李長順是一對好兄弟。說起張國強的表演,王挺說:“張國強是我最喜歡的男演員,他拍戲時投入感情特別深,所以他的很多表演,心理、動作都非常棒。跟張國強在一起演戲,那種撲面而來的真實感,我這么多年演戲很少見。”他還不忘爆料“張國強十分會哭”。
談起自己飾演的運輸兵張金旺,王挺坦言自己一開始是有猶豫的,“聽說演一個運輸兵,我想不就是開車的嗎?但是知道兩句話‘抗美援朝勝利與否,運輸起到50%作用’‘千條萬條運輸第一條’,由此知道我的角色承載的力量,運輸兵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一瞬間就高大了。”運輸兵在戰場上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張國強也表示對王挺十分佩服:“要經常從行駛的汽車上往下跳,一瞬間,炸彈把汽車炸毀的時候,要跳下來,太玩命了。”但是王挺卻堅持不用替身,他說:“這個戲用替身我說服不了我自己,不用替身是出于對前輩的一種尊敬,我想多吃點苦,所以全部零替身。”
導演夢繼 過億投資都花在畫面上
《三八線》投資過億,導演夢繼介紹,全劇百分之八十以上篇幅的故事源于真實的戰爭,絕不戲說演繹。大到氣勢恢宏的戰斗場景,小到一支槍、一件衣服的使用都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要求每一個細節都要有歷史根據。比如場景方面,張國強跨越三八線的那場戲是按照歷史照片拍的。我們還專門從美國買了一些服裝道具,比如說演員身上穿的和用的所有道具,包括服裝、槍炮、水壺都是1942年美國原產原件。”
劇組專門聘請了研究朝鮮戰爭歷史的顧問團隊全程跟組指導,并花費重金定制了兩臺美制M4A3謝爾曼坦克1:1道具模型,“其實八一廠有一輛謝爾曼坦克,就是當年馮小剛[微博]老師拍《集結號》時用的,但是那個坦克太破舊了,于是就1:1復制了兩輛謝爾曼坦克。一億多的投資基本都花在畫面里了。”
夢繼對“抗戰雷劇”非常不滿,他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不是拿來取樂的,不是拿來娛樂的。”為此,《三八線》的拍攝原則是要給年輕人講一個真實的歷史,不能有一點雷點,“我們處理每一場戲的時候,都先問問自己這個雷不雷,拿沒拿英雄們開玩笑。”
夢繼表示,該劇開篇有很多雪中作戰的戲,但是由于拍攝時間接近夏天,雪景成為一大遺憾,“我們是在牡丹江拍的,雪是真的,不過當時天氣已經轉暖,雪已經開始融化了。所以一些飄雪的場景是人造的。有時候拍完我都想抽自個兒嘴巴,但我盡力了,如果有一些瑕疵或者不滿意的地方,請觀眾原諒我。如果再讓我重拍,會比現在更好,畢竟藝術都是遺憾的藝術”。
專家 《三八線》扭轉戰爭片雷劇形象
近日,《三八線》研討會在京舉行。眾專家認為,《三八線》高度還原了抗美援朝歷史,是對戰爭片“雷劇”形象的扭轉。
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范詠戈則認為,《三八線》填補了抗美援朝影視片的空白。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李京盛表示,《三八線》是對“抗戰雷劇”的反思,匡正了主流熒幕中的戰爭題材形象。“現在年輕人一提到戰爭片只想到‘手撕鬼子’和‘褲襠藏雷’。”中宣部文藝局影視處副處長徐陽說,今后在審核中會加強把控,絕不讓“雷劇”出現在歷史題材中。而《三八線》的出現,正是響應了當下中宣部優化平衡電視劇生態的要求。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談了四點意見:第一是這部劇是電視劇題材的一個重大突破;第二這部作品在敘事選擇上很有特點;第三是創作者對這部劇的格局很完整;第四是這部劇在21世紀表現原有的英雄主義這個基點之上,加進了比較鮮明的人道主義的視野。
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認為,該劇把握住了朝鮮戰爭的本質是抗美援朝,是正義戰爭,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他說:“以小我情感出發,引導為國家民族的大義。這個作品有厚重感,有歷史感。寫了幾對愛情,寫出了兩性感情的最高境界,寫出了我們愛情的價值取向。我認為這部戲是一個重磅炸彈,回擊了歷史虛無主義在抗美援朝問題上的胡言亂語。”
延伸閱讀二:
《三八線》:熒屏熱播 專家熱議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楊文杰
由北青傳媒等單位聯合出品的38集電視連續劇《三八線》,5月28日晚在北京、遼寧衛視黃金檔、安徽衛視非黃檔同步開播。作為首部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視劇,《三八線》不僅在題材創作上實現了突破,藝術表達上也彰顯嚴謹和巧思。日前舉行的《三八線》創作研討會上,著名劇評人和電視劇行業觀察家不約而同為該劇“點贊”。是何原因讓《三八線》在輿論普遍對國產劇滿意度下降的大環境下,贏得尊重?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靠自身的史學品位和美學品位吸引受眾
《三八線》用藝術回擊了歷史虛無主義,藝術品要靠自身的史學品位和美學品位吸引受眾,培養觀眾的審美情趣,而萬萬不能夠放棄自身歷史品位和美學品位的提升,去順應、遷就時尚的審美情趣。我認為《三八線》做了一個榜樣,是靠自身的歷史品位,對這場戰爭進行了深刻的正義與非正義的揭示,以及戰爭當中決定著戰爭勝利走向的人性的豐富性來感染人,來吸引人。
中國作協全委、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范詠戈:無可替代性構成它獨有的價值
抗美援朝歷史背景非常復雜,戰役無數,多國交戰,交織著中朝關系、中俄關系、中美關系等等。如何確立一個好的視角,決定電視劇能不能客觀、相對全面反映歷史。這方面《三八線》是有巧思的,通過一個小的視角切入大的事件,反映大的歷史事件。完全從底層寫起,通過經緯交織的三條線索,在結構創作上給了穩固的四梁八柱。同時大的歷史背景還通過畫外音解說加以補充,使觀眾看了《三八線》以后,基本上對抗美援朝戰爭有了一個比較完整和準確的記憶。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閻晶明:面對最正面的戰爭進行全方位表達
《三八線》有著始終堅持的正確的歷史觀和中國立場,任何情節因素對這一點都沒有造成破壞,我覺得非常了不起;《三八線》作為一個戰爭劇,必須面對最正面的戰爭,所以具有戰爭劇的一些宏大場面支撐著史詩品格的一種架構,它的理想、抱負,表達的美學抱負都非常強勁。另外不僅寫了我們這方的戰爭和我們的感情,還把韓方軍官的復雜心態,包括他的家庭成員命運產生情節上的勾連。這種全方位表達也很了不起。
《光明日報》文化部主任彭程:首次以電視劇形式集中藝術呈現
對于一個宏大的歷史事件來說,成功的藝術表達,總是體現了一種通過高度概括濃烈的敘事下,達到對某種精神底蘊的深入揭示。《三八線》充分彰顯了這一點,對于半個多世紀前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以電視劇的形式,以如此大規模和體量給予集中充分的藝術呈現,喚醒了人們塵封已久的戰爭記憶。劇中的故事情節,大部分取材于戰爭中的真實事件。電視劇的創作者基于對歷史真實的充分了解和高度尊重而進行藝術構思,這樣該劇所呈現的藝術的真實感,也就更為深刻和厚重。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加入鮮明的人道主義視野
這個時候拍抗美援朝,跟當年拍《上甘嶺》、《英雄兒女》,在思想價值觀上應有新特點:過去我們看到抗美援朝的影像作品,大部分都寫我軍英勇作戰,把美軍打得稀里嘩啦;《三八線》非常可貴地加了人道主義的價值觀,這個體現在對幾場戰爭的描寫中,也包括了被打得只剩下30多人的殘酷,這種殘酷反過來表現了戰爭對人的摧殘。而且還包括描寫戰俘的價值觀,表現了某種平等。戰爭的殘酷不是留下一群英雄,而是留下很多傷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