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理性看“自由”
——與會嘉賓一席談
■環球財經實習記者 鄒玄/整理
龔鴿靈(澳大利亞海外華人文化基金會會長):
媒體是產業,受利益驅動
新聞媒體作為文化產業的一支,是獨立運作的。但產業方向需要考慮產業需求,需要考慮盈利。要盈利就需要吸引眼球,西方部分媒體之所以熱衷于報道中國的負面新聞,不僅僅是因為偏見和文化背景,也是因為媒體產業的運作模式、盈利驅動使然。從這個角度,就很容易理解2008年時他們為什么那樣歪曲事實。有些媒體的立場其實根本無所謂左中右,他們那么做,只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已。
中國市場化媒體伴隨著改革開放30年發展起來,這30年間,我們主要學習和借鑒的是西方自由主義經濟學。在這30年間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媒體人,也吸納了西方文化制度運營模式,同時接受了其思維邏輯和文化背景。國內媒體人的思維模式導致他們難以發現在西方發達國家中間的自由主義、政治生態、媒體主流是什么樣的,而西方許多年輕人苦悶的是如何反對他們西方自己的模式。中國的發展與西方發展不同,中國最近30年一直在高速發展,直到目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認為,中國的價值觀可能完全不需要回過頭去走西方年輕人也曾經迷信的普世價值階段,可能會跳過這個階段,直接走到現在正在尋求的“普世價值有什么問題”這一階段。我意思是,只有“否定之否定”后才能找到狀態,如果現在要中國人回頭去找“普世價值”,我覺得會很辛苦。
劉仰(文化評論人、《中國不高興》作者之一):
不能用文藝腔去理解自由
有個詞我們當時在《中國不高興》里特意講過,叫“文藝腔”。“自由”這個抽象的概念,就是非常典型的文藝腔。文藝腔的感染力量很大,比如在電影里高喊一句“freedom”,大家看得熱血沸騰。大家對“自由”容易產生一種宗教式的膜拜,無論是對制度還是對人。這樣一來,一說起“新聞自由”就變成了一個絕對觀念,好像誰要觸及到這個問題就大逆不道,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
孔子說“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不超過應有的限制才是真正的自由狀態。也就是說,自由只有當與現實中的限制融為一體時才叫真正的自由,可以“隨心所欲”。所以我們在講“新聞自由”時,不能用文藝腔去理解、用宗教化去認識。
當前還有另外一個現象,就是微博上的謠言泛濫。我認為這其實不難管理,就是實行微博實名制,讓發言者對自己的言論負責,而不是躲在后面,只享受了造謠的快感,卻不用承擔造謠的后果。任何事情,權責都應該是對等的。
林鷹(《環球財經》副總編輯):
媒體人應當自律
很多新聞從業人員可能都知道兩個詞,也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在場與旁觀。是“旁觀”,而不是“客觀”,如今許多媒體標榜和鼓吹“公正”、“客觀”,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新聞是人寫出來的,是人就不可能“客觀”,他天然是主觀的,他的報道、用詞、描述,必然帶有寫作者個人的生活、教育印記。無視人的“主觀”天性去標榜“客觀”,不是過于狂妄,就是別有用心。
剛才龔會長談到,媒體是一個產業,既然如此,就有它的盈利需求與驅動。我認為這是在商業社會中對“媒體”屬性的一個基本認識,但恰恰很多人對此是忽視的。別人不明白情有可原,如果有業內人一邊受著利益的驅使行事,另一邊卻鼓吹“新聞自由”與標榜自己“客觀公正”,這就有點兒可恥了。
關于“自由”,我想說的是很多人記得盧梭說“人人生而平等”,卻有意或無意忽略了盧梭的另一句名言:“人固生來自由,卻無不在禁錮中”。就好比學經濟的自由市場主義者,奉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圭臬,卻有意或無意忽略了他在此前的巨著《道德情操論》。我認為,很多概念或觀點都是有其前提條件和限定的,拋開這些去談“自由”或“自由市場”,都容易形成誤導。
賈晉京(《經略》電子刊物編輯):
言論自由的兩個誤解
我認為目前存在兩個關于言論自由的觀念上的誤解:第一,我們討論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時似乎在前提假設上都是一種所謂的自然權利,或是神法的一種概念判斷。實際上這個問題在西方二戰前已經解決,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說政府不能去制定有關言論或者宗教的含義,似乎很自由。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是什么意思?美國法學權威亞歷山大·米克爾約翰寫了一本《表達自由的法律限度》,用一本書解釋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真正含義,其中得出的含義恐怕會令大家大吃一驚。據他解釋: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真正維護的只有那種要在大會上付諸表決的議席,可以對行動方案提出各種各樣的技術性討論,也就是該怎么行動,除此之外的權利是不受保護的。換句話說,人們只有討論該怎么做的權力,而沒有討論該不該做的權力。
第二,現在普遍存在觀念上的誤區是覺得西方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團,而那些集團都可以有自己的媒體,似乎互相可以產生一種競爭。這是一種錯覺。我最近查了很多西方媒體董事會名單,發現這里有很多有趣的信息。比如英國的BBC,通常大家認為這是英國的國有媒體,但BBC最高機構理事會里只有5人,這5人由議會任命,其下是執行理事會。這5人都是誰呢?第一個是BBC的頭,叫馬可斯·阿吉斯,其第一身份是巴克萊銀行集團董事長,英國銀行家協會主席。他岳父背景很厲害,是羅斯柴爾德家族一員。另外幾個理事有普華永道的董事長,還有一個銀行總裁,另外兩人同屬一家公司,我查了一下,該公司的背景是英國軍情六處。其實,西方頂尖大媒體的背景基本相同,都是交叉控制在超級資本精英手中。
饒謹(四月網及AC四月青年社區創始人):
年輕人的困惑與希冀
我們看一件事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讀。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是卑鄙還是崇高,平庸還是神圣,淺薄或是高深,全在于新聞從業者的良知、人格和價值取向,最重要的是個體怎樣提升自己的認識,讓我們更有良知或堅守良知去做我們應該做的事。
我作為一個年輕人,對中國的新聞報道有一些困惑,一個是“富士康跳樓事件”,當時仿佛更像是媒體的狂歡;第二是對某些殺人事件的報道,部分媒體似在走一種極端,這種完全沒有商量余地的事,不應該成為大眾討論的話題;第三,一些媒體對國外的某些事件反應平淡,并且包容。對國內發生的類似的事情則百般批評與指責。
現在很多人對媒體是又愛又恨。作為年輕人,我們希望我們的國家社會有共識,我們希望朝著這樣的方向去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