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強化接種麻疹疫苗后的思考
望遠鏡 2010-11-2
目錄:一、七點思考:1、傳染病不一定都要采取全國性、突擊性預防措施一1;2、控制“易感人群”不是防控傳染病的唯一策略一2;3、通過注射疫苗來增加抗體,不應成為提高免疫力的主要策略一3;4、疫苗效果并不理想,負作用難以避免一4;5、制定xx年內消滅xx疾病不切實際一5;6、防控傳染病應當遵循“中西結合”的方針,不應排斥中醫及民間方法一6;7、疫苗培育、生產、運輸全過程都不應讓外國參與,也不應交私營及外資企業生產一7。
二、三點建議:1、啟發人民的自我保護及關注中華民族子孫后代的意識二1;2、普及科學知識二2;3、修改法律--以《傳染病防治法實施細則》取代《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二3。
全國性、突擊性強化接種麻疹疫苗的運動,在短短十天已經結束,然而公眾的質疑并未解除。例如疫苗來源,究竟是經美國純化,荷蘭選擇培育,還是完全國產的?此次接種若有嚴重的負面后果,則要經幾個月乃至多年才能暴發;若負面影響不太嚴重,加上人為造出發病率下降的數字,那么決策者正好有理由證明:強化免疫的措施是正確的,今后還會有多次更大范圍內的強化免疫。屆時,人們此次擔心的情況若真出現了,重視的人反而更少了。為此,有必要對強化接種疫苗的有關問題做一番認真思考,以便在今后發生此類事情時,公眾有一個較為清醒的認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維護中華民族長遠的健康利益。
一、七點思考
對于傳染病是否要采取全國性、突擊性預防措施,要看當時的傳播速率及疾病嚴重程度(包括死亡率、愈后后遺癥出現率等)。剛結束對1億兒童進行麻疹疫苗接種的決策,是在衛生部專家們認為麻疹疫情”嚴峻”的背景下作出的。朱徐專家說:根據報道,2008年我國麻疹發病數占全球發病數的47%。[i]果真如此,這項決策是必要的。然而世界衛生組織2006年公布:全球麻疹當年死亡人數為24.2萬人[17.3-32.5萬人],西太平洋地區為5000人[3000-7000人]僅占全球的2.07%;而西太平洋地區重點國家是柬埔寨、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巴布亞新幾內亞和越南,重點占全部95%以上,非重點國家-包括中國、日本、朝鮮、韓國等國[ii],當年麻疹死亡總數不超過250人,約只占世界的0.1%。47%是0.1%的470倍!
是不是2007年后中國麻疹突然暴發呢?非也:中國2007年麻疹死亡102人,2008年比上年下降35.3%,為66人;2009年又比上年下降40.9%,僅剩39人。[iii]只占當年嬰兒死亡數的1.75 /萬 [iv],完全可以認為是忽略不計的小病。再說死亡率, 2008年麻疹死亡人數占年發病13.14萬人的0.5‰。2009年發病人數降為5.2萬人,死亡率為0.75‰,也只有當年嬰兒死亡率13.8‰的5.4%。2005年公布的《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五條規定“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根據全國范圍內的傳染病流行情況、人群免疫狀況等因素,制定國家免疫規劃”。既然近幾年麻癥疫情快速下降,死亡人數幾乎可忽略不計,那么有意夸大疫情,來“證明”對1億兒童強化接種麻疹疫苗的決策必要性,是嚴重違背法規的。相反,對于同是乙類傳染病的艾滋病, 疫情快速傳播: 1991年僅617人感染,2008年9月末衛生部公布現存感染者約70萬人, 年均遞增51%,已遍及86.3%縣市區[v]。此病發病后平均生存期僅為1年, 已經染病死亡的 24萬人。對此迅速蔓延的高危傳染病,并沒有采取全國范圍內防控措施。而引發傳播艾滋病的娼妓卻冠之以“性產業”、“性服務”的美名。輕病重防,重病輕防,一些地方甚至創造條件任性病傳播。這種決策邏輯實在令人費解!
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節。控制任一環節都可以達到預防與控制的目的。傳染源是指“患傳染病或攜帶病原體的人和動物”。傳染病在人群中暴發時,只要對患者、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觸的人采取的隔離措施,并予以積極治療,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2003年暴發的高死亡率(全球平均10%)的非典,并沒有要求全民接種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可治非典“達菲”的疫苗,而是采取嚴格隔離、發熱檢查、封閉治療等措施。短短幾個月就撲滅,并解除了各種隔離措施。中國內地、香港、澳門、臺灣及新加坡也就死亡762人[vi]。同樣令人恐懼的麻風病,也未全民接種,而是設立麻風村,集中封閉治療。現在許多麻風村都撤銷了。相反對可傳染狂犬病家犬,反而縱容飼養寵物成風,對狗的繁殖、拋棄、死亡及糞便沒有嚴格的監管措施,當然是不能控制狂犬病的。
傳播途徑包括:通過空氣、水、食物、土壤等介質傳播;與傳染源直接接觸傳播;由蚊蠅等動物傳播;醫療器物處理不當引起的“醫源性傳播”;以及母親傳給胎兒的“垂直傳播”。解放以來我國不僅烈性傳染病發病率、死亡率大為減少,而且全國人口的死亡率迅速降低: 從1949年的20‰下降到1980年的6.34‰。[vii]其主要措施是大搞環境衛生—尤其是1958年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除四害為中心愛國衛生運動(四害中的麻雀后改為臭蟲),迅速縮減了蚊、蠅、鼠的滋生和繁殖場所,極大地減少了由其傳染的疾病。長江流域興起群眾性的消滅釘螺運動,至使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血吸蟲病近于消滅,其原理也是切斷傳染途徑。當然,解放初全面推行新法接生,極大地減少了新生兒破傷風;大力發展全民的體育運動等措施,對死亡率降低也起了很大作用。至于三年困難時期的1959-1961年的死亡率,從1958年的12‰分別升至14.6‰、25.4‰和14.2‰,主要是因營養不良(如浮腫病、消瘦病)所致,而不是傳染病引起的。可見切斷傳染途徑的愛國衛生運動在最困難時期都能發揮作用。
前30年,除出生后種牛痘外,并沒有大范圍、多年齡段強化接種疫苗。至于麻疹、水痘、腮腺炎之類傳染病,很多兒童都患過,只經民間或中醫調理,很快恢復并獲得終身免疫。而1978-2008年,雖然營養改善較快,但全國人口死亡率并未下降:1978年為6.25‰, 2008年反而升至7.06‰。尤其是本世紀以來多種疫苗,多次接種,2004-2008年的5年, 全國人口死亡率反而從2004年的6.42‰升至2008年的7.06‰。原已大幅度減少的傳染病出現反彈,如2004年的《傳染病防治法》,將1989年該法劃為丙類的肺結核、新生兒破傷風、血吸蟲病,升為乙類。多年近于絕跡的霍亂,在2010年9月江蘇省淮安一中學竟有19名學生感染霍亂 [viii]。而且出現了非典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型傳染病。其中重要原因是水體、土壤、空氣等環境污染,恢復了中間宿主及病原體的適宜環境,或導致病源微生物變異所致。
免疫是既能排除"非己"物質(含入侵的細菌、病毒、移植器官的細胞及自身腫瘤細胞);又能識別自己正常細胞,而不加排斥(叫“免疫耐受”)的生理功能。可分為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兩種,后者只能對特定的病原微生物發生免疫反應(稱為“免疫應答”)。非特異性免疫不論對何種來犯的病原微生物都能作為“非我”加以消滅。
人體天然免疫防御功能是非特異性免疫,也稱固有免疫。其特點是:沒有特異性選擇,作用范圍廣;反應快;能呑噬、排除病原微生物;能遺傳給后代。固有免疫細胞包括白血球中大多數細胞,如中性細胞、單核細胞(進入組織后可轉化為一次吞噬上百個細菌、病毒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中的T細胞;此外,血液中還有多種固有免疫分子,包括可對細菌、病毒有直接殺傷作用的防御素、補體、溶菌酶及炎性介質等。天然免疫是一切免疫應答的基礎。[ix]近來又發現,作為血液細胞主體的紅細胞也具有重要的天然免疫功能:絕大多數致病原最終被紅細胞CD35粘附運送到巨噬細胞網狀內皮系統銷毀 [x]。
抗原是能誘發機體特異性免疫反應、具有一定化學結構的大分子物質。細菌、病毒表面都含有大量抗原。抗體是在抗原誘導下,由淋巴細胞中的B細胞合成的,能與同種抗原結合的物質,屬于球蛋白。
疫苗是由含有減毒(或被滅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注射人體后,產生能識別該種微生物的特異性抗體。日后該種病原微生物侵入人體后,可被這種抗體及時識別,并鎖定這些病原微生物,以便有吞噬能力的免疫細胞將其消滅。從而達到預防傳染病的效果。
天然免疫細胞及免疫分子好像能大舉、徹底地殲滅一切敵人的主力軍。而通過注射疫苗產生抗體,好像培養能牽制某一種敵人的特種部隊。
顯然,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主要策略,應當通過適度營養、堅持鍛煉來培養“主力軍”。而不是通過注射疫苗培養“特種部隊”。在烈性傳染病暴發期間,總還有相當多的人不患病,這就是天然免疫力所起的作用。而對于輕微傳染病,如麻疹、水痘、腮腺炎、風疹之類,兒時患了病還可獲得終身免疫。
免疫系統需要各種細胞之間的協調、控制,還要受最高級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調控。這種調控必需“確到好處”:免疫力低下則易受感染,易發生腫瘤;過高的免疫反應可表現為變態反應性疾病。如對花粉、某種食物、藥物及疫苗的過敏。如果對調控能力較差的人,僅靠注射疫苗來提高免疫力,有可能出現免疫應答過高或過低的情況。免疫能力又以營養狀況為基礎的:免疫系統中細胞增殖及各種活性物質的釋放都是外界攝入的食物轉化而來的。細胞內若未儲存足夠的氨基酸,僅靠基因是不可能合成足夠多的抗體的。而攝入食物能否轉化成所需營養,并及時輸送到所需位置,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的調節系統能否精確調節,必須依賴適度營養、健壯的體魄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由此可見,側重依賴注射疫苗來提高人體免疫力是本末倒置的選擇[xi]。
1989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統計顯示:麻疹是在98%學童已接種疫苗的學校里暴發的。
日本在強制執行接種疫苗20年后,即1892年天花所致的死亡人數高達29979人,全部死者均已接種疫苗。在1900年初期,菲律賓政府給800萬人作2450萬次天花疫苗接種,接種率高達95%,天花死亡率卻是接種疫苗前的四倍。1870-1871兩年間,英國和威爾士天花死亡人數23000人,而強制接種疫苗的1853年前,最多的兩年只死亡2000人。
1989年, 奧曼國在全國接受急性骨髓灰白質炎免疫治療六個月之后,發生了流傳寬廣的大規模急性骨髓灰白質炎瘟疫。
1986年在美國堪薩斯州1300人發生百日咳, 其中90%已作"充分的疫苗接種"。
小兒麻痹癥注射疫苗的發明人在參議院小組委員會中作證指出:自1961年以后,幾乎全部暴發的小兒麻痹癥病案都是由于小兒麻痹癥口服疫苗所導致的。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在匯報中也承認:1973~1983年在美國發生的小兒麻痹癥病案,仍有高達87% 的病案被列為因接種疫苗而導致的。
一九七○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停止霍亂預防針,因其無效,且產生極大的不良副作用。
卡介苗(肺結核防疫針), 其發明人三十年后退休時才良心發現,發出三千多封信給全省小兒科醫生說:沒有預防肺結核的功能,且產生極大的副作用,故不應再打卡介苗。 [xii]
非但如此,接種疫苗還會產生許多毒副反應。美國聯邦政府的"疫苗不良反應報告系統"每年收到有關接種疫苗所致嚴重不良反應的報告共11000宗,其中包括100~200宗死亡和比死亡多出幾倍的永久性殘疾。而"食物與藥物管理局"估計只有少于1% 接種疫苗所導致的不良反應個案被匯報; "疾病預防中心"承認只有10% 的事故被匯報。日本、英國等國家也有這方面的報導。僅1988-2001年的14年,由美國財政支付給因接種疫苗導致子女損傷或死亡的家庭賠償金達12億美元[xiii]。
究其原因,除上文論及的個體自然免疫力差異外,還應考慮:
一是抗體具有二重性,即“抗體”除有抗體活性外,還有抗原性。當體內抗體過多時,可刺激機體產生“抗抗體”,阻止了抗原與淋巴細胞結合,中斷了免疫反應的過程[xiv]。所以,注射疫苗越多不一定能增加對傳染病的抵抗力。
二是對不同年齡和體質的人采用同一劑量。如此次強化接種對8個月-14歲的兒童采用同一劑量。嬰幼兒期正是自然免疫系統發育健全期,與少年期應當有所區別。
三是病毒的變異與變種。疫苗從制作到注射經較長時間,如中國麻疹疫苗,制作時選自1960年代的毒株,至今40多年,現在的病毒很可能已經變異了。因為在一次感染中,一個病毒粒子要增殖幾百萬次,只要宿主體內的理化環境變化(近幾十年食品、水體污染及濫用抗生素等藥物,必然導致人體內化學環境改變),隨時可引起病毒突變[xv]。此次接種的麻疹疫苗的毒株,是從上海一個2歲男孩分離出來的。難道全國范圍內的麻疹病毒就沒有變種?
四是減毒疫苗病毒注入體內后發生突變。“生產的減毒活疫苗有效期短,在低溫下儲存和運輸有安全隱患,可能發生基因突變而在人體內恢復毒力。”[xvi]
五是輔料有多種毒物: 疫苗的成分包括已知致癌物,如:硫汞撒、磷酸鋁、甲醛、苯氧乙醇(即防凍液)。其中有腸胃毒劑、肝臟毒劑、呼吸系統毒劑、神經系統毒劑、心血管系統毒劑、血液毒劑、性器官毒劑、生長毒劑等。這些毒物品使用微量就會導致嚴重的損傷[xvii]。
因為微生物都有相當強的生存能力。某一時段未見發病,不一定徹底被消滅。細菌可以孢子形態休眠,至環境適宜恢復原狀,再侵入動物及人體致病。如鼠疫,公元6世紀在世界流行,奪去了一億人的生命。公元14世紀第二次流行,使歐洲1/4人口和東方數千萬人死于非命。20世紀50年代,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再次使世界人口減少了1500萬。兩次暴發間隔分別為800年和600年 [xviii]。病毒雖然只能存活于細胞內專營寄生,但離體后能以無生命的化學大分子狀態長期存在,并保持其侵染活性[xix]。
6、防控傳染病應當遵循“中西結合”的方針,不應排斥中醫及民間方法
現代醫學只有幾百年歷史,其間的認識是逐步深化的。免疫科學的歷史更短,它是從對個別疾病(如天花)逐步向多種疾病領域拓展的。至于進入分子領域才有幾十年時間,可以說其中奧秘有相當部分尚未了解。
祖國醫學--包括中醫、藏醫及其它少數民族的醫學,乃至民間的有效方法,有幾千年的歷史。中醫已建立了一整套理論體系,并積累了經長期檢驗的成功經驗。雖未能用現代自然科學加以解釋,那只是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而不是否定的依據。如對于麻疹,中醫只用少量草藥,使疹子及早透發,并囑患兒避風寒。如已并發肺炎、痢疾等則對癥治療。一般預后良好,且能終身免疫。民間只是用薯干、紅棗、香菜(元荽)等“犯物”水煎口服,讓疹子及早發出來,加上適當調理也可及早恢復。又如對流感,用中藥板藍根預防,效果也很好。 2004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也規定:國家發展現代醫學和中醫藥等傳統醫學(第八條)。個別人把中醫污蔑為“偽科學”并要“打假”,是違法行為。
7、疫苗培育、生產、運輸全過程都不應讓外國參與,也不應交私營及外資企業生產
中國掌握的生產疫苗技術是成熟的(如牛痘)。鑒于疫苗成分復雜難以鑒定--尤其對輔料。加之美、英已制定了滅人計劃: 據報道,1995年9月27日在美國舊金山曾召開秘密的“費爾蒙特飯店會議”。該會議認為:由于世界人口的過剩,世界將分化為20%的全球精英和80%的人口垃圾。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是采用布熱津斯基的“喂奶主義”:“棄置和隔絕那些無用而貧窮的垃圾人口,不讓他們參與地球文明生活的主流。僅由20%精英將一些消費殘渣供給他們茍延殘喘”;二是設法逐步用“高技術”手段消滅他們。這個會議的參加者有日后的美國總統布什、英國首相布萊爾、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和新保守主義大師布熱津斯基等[xx]。自1973年以來,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在研究用注射疫苗的方法來施行生育控制。該技術叫雙重疫苗技術,明處是防治傳染病,暗處是避孕和絕育[xxi]。此后,比爾.蓋茨在加州長灘"2010特納"論壇上發言指出:現在世界上有68億人口,而且會增長到90億人口。如果我們在新疫苗,醫療健康,生殖健康服務方面做出一個好成績,我們可以降低10%或15%的(人口)[xxii]。
疫苗預防具有公益性質,私營、外資企業及外資和私人控股的企業,都是以營利為目的,所以疫苗生產不能交給這些企業。應當由國家非盈利單位生產。
二、三點建議
時下多數人缺乏這種意識,有意無意地被“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普世價值觀”統治了思想。社會底層的人整天忙碌--為了養家糊口。但當他們碰上機遇,得以發跡時也想“創業”—當老板;權貴及富人們整天也忙碌,為了升更大的官,發更多的財;學生們或被繁多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或沉緬于網吧及游戲房;許多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第一要務”是打麻將……。只有少人在吶喊,吶喊的人太少了,吶喊聲太小了。難怪廣大工農近乎平靜地從領導階級淪為弱勢群體。對于有可能影響中華民族世代延續的轉基因主糧及疫苗問題,竟然連許多大學水平的人都不知道這回事。可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群眾,啟發人民關注自己及國家的未來是何等重要。
科技越發達,戰爭越隱蔽。現代的生物戰爭是壟斷資產階級國家,以“給發展中國家人民謀利”的名義發動的。如推廣轉基因主糧是幫助增產糧食,強制注射某種疫苗是幫助控制傳染病。這種戰爭被攻擊的不是軍隊,而是普通老百姓。要從根本上保護廣大老百姓的利益,內行的先進知識分子,要把深奧的科學知識,用通俗語言向老百姓反復宣傳。只有提高了老百姓的識別能力,才能把短期的激情,變成為持久的自覺抵制作為武器的生物制品的行動。
3、修改法律--以《傳染病防治法實施細則》取代《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
對傳染病的預防采取重大措施前,應當由各級衛生部門,依據疾控中心掌握的流行范圍、嚴重程度等疫情資料,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匯報,供“人大”決策。跨省流行的,由衛生部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策。取代《條例》31條所作“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決定”的規定;人大決策也只是按實際疫情需要,而不是按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
決策機構對預防措施的選擇,應當包括中醫、民間、使用疫苗、發動群眾大搞環境衛生消滅中間宿主、對重點區域隔離、乃至臨時放假等措施,而不是局限于注射疫苗;
除烈性傳染病傳染區需要采取局部隔離、放假等緊急措施外,一般流行病流行區域的流行人群,有在多種預防方法中的選擇權。非流行區域及非流行人群有不接種疫苗的決定權;
疫苗受種者及其監護人,有對生產及提純廠的國別、所有制,藥監單位,疫苗的毒株、菌株及輔料成分等信息的知情權。并獲取詳細說明書。因接種產生嚴重后果,除免費治療外和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外,人民有權追究生產廠、藥監、接種單位的責任。如影響面超出正常范圍,有權追究決策者的責任;
廢除《條例》第27條和第67條關于“接種與兒童入托、入學掛鉤,并對未依照規定查驗預防接種證的學校、幼兒園的負責人追究法律責任”的規定。因為政府對未患傳染病的人群采取恰當預防措施,不同于對已患傳染病的兒童隔離治療。前者是為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后者是為了保護更多兒童的健康。所以《條例》的上述規定是違反《義務教育法》的。
[ii]見衛生部 2008-03-07在"麻疹的實況報道".
[iii]合肥論壇" 家長里短"欄目"中國衛生部的專家聲稱一億兒童所打的麻疹疫苗是經過美國人處理過的".
[iv]據2010年09月26日發布的“中國2009年人權白皮書”和2009年中國統計公報計算:當年出生1613萬人*13.8‰≈22.26萬人,39/22.26萬≈1.75/萬.
[v]見《大百科全書》現代醫學卷"獲得性克疫缺陷綜合癥"條目及2008-12-1《京華時報》.
[vi]見“從戰略角度反思非典和豬流感疫情的傳播”烏有之鄉2010-9-17.
[vii]見1984年和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資料。
[viii]見“百度百科”“霍亂”條目.
[ix]參見2009年第4期《自然雜志》昆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副教授柳愛華等“近來固有免疫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進展”.
[x]見2006年第2期《自然雜志》中國免疫學會血液免疫分會副主任郭峰“紅細胞天然免疫主干道與現代系統免疫學”.
[xi] 參見《大百科全書》現代醫學卷“免疫”、“抗原”、“抗體”“免疫性疾病”等條目.
[xii] ①見hulanwangyueda“王月丹教授關于麻疹疫苗強化免疫的質疑,我們該不該相”百度貼吧 > 呼蘭吧 >2010-9-15; ②彭奕竣:“預防醫學的盲點--摧殘民族幼苗的預防針(破壞免疫功能的真兇)”中醫之鑰2010-9-20.
[xiii] 同注12①。
[xiv] 參見《大百科全書》現代醫學卷“抗體”及“免疫調節”條目.
[xv] 參見2006年第7期《世界科學》李健容:“人類的競爭者--病毒”.
[xvi] 見2009年第4期《自然雜志》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疫苗學與抗病毒策略研究組助理研究員蔡一村等“流感病毒VS流感疫苗--—埸已經進行了百年的戰爭”。
[xvii] 同注12①。
[xviii] 百度百科“鼠疫”.
[xix] 參見2006年第7期《世界科學》李健容:“人類的競爭者--病毒”.
[xx] 引自康德衡:“印第安人的命運降臨華夏--論美國生物戰陰謀(舊文)”烏有之鄉網2010-9-6.
[xxi] 見何新:“解密的1974年美國《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200號》制訂全球人口控制計劃”烏有之鄉網2010-9-13.
[xxii] 見恩道爾:比爾.蓋茨談論"以疫苗減少人口"烏有之鄉網201-9-23.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