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分析中國醫患緊張原因
不滿情緒在中國醫院游蕩
環球時報
美國《紐約時報》8月11日文章,原題:中國的醫院是不滿情緒的戰場 忘掉中國患者渴望更多正直誠實、醫術高明的醫生的呼聲吧。(沈陽的)官員們上月得出結論,該市27所公立醫院真正急需的是警察。不但要在大門口執勤,還要擔當調停人的角色。目的是防止怒氣難消的病人及親屬毆打醫生。該決定很快被撤銷,因為中國衛生專家們提出質疑,稱公安部門是公仆而非醫生們的貼身保鏢。
但這座城市的官員自有其道理。中國的醫院是充滿危險的工作場所。中國衛生部去年公布的有關醫院暴力事件的數據表明,2006年遭受病人襲擊或被其親屬打傷的醫護人員超過5500人。一位外科醫生說,“我總是感受到危險的氣氛。”某種程度上,此類現象在中國司空見慣,各種事件所引發的抗議一直呈上升態勢,各級官員則對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騷亂保持警惕。
醫護人員認為,醫患關系緊張是貧困患者家屬不切實際的期盼值所致,遠離家門并因治療耗盡積蓄的他們,渴盼醫療奇跡發生。然而,暴力事件亦反映出民眾對公共醫療體系的廣泛不滿。2000年,中國醫療系統被世衛組織列為最不公平的體系之一,在191個國家中排名第188。過去幾年間,政府再次介入并頗見成效。世界銀行估計,盡管涵蓋范圍有限,但如今已有超過3/4民眾享有醫療保險,得到治療的人數大幅增加。“這是一種急劇增長”,世行駐北京辦事處的杰克·蘭根布魯內說,“我們從未在任何其他國家看到過這一現象。”
但是,中國大部分地區的醫療質量依然偏低。經合組織稱,中國近半數醫生僅限于高中學歷,許多農村醫生只有初中學歷。由于基礎醫療不足,公立醫院——因不斷上漲的費用而聲名狼藉——通常是病人在城市里看病的第一站,即使是一些小疾小患。調查顯示,1/5的醫院患者只不過是著涼或感冒。
一旦住院,病人就面臨毫無必要的手術風險;例如,半數孕婦被實施剖腹產手術,該比例高出醫療專家建議的3倍之多。患者們甚至可能被開出無效處方。藥品是醫院第二大收入來源,更多提成導致醫生開藥過量,或將其收入與昂貴的檢查費掛鉤。
10年內,衛生部曾先后23次勒令醫院降低特定藥品的價格,但世行表示,醫院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訂購更昂貴的替代藥品。一些專家擔心新近打開的政府保險資金龍頭將引發愈演愈烈的過度開藥,而非降低大多數中國人的看病經濟風險。實際上,研究表明,家庭支出中的醫療費用比例僅小幅回落——從2003年的8.7%降到2008年的8.2%。
醫生們看起來和病人一樣不高興。他們抱怨報酬過低,被人輕視和不受信任。每4名醫生中就有1人抑郁,每3名醫生中還不到2人覺得病人尊重他們。▲(作者莎倫·拉弗蘭尼艾爾,王會聰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