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低估國際糧價暴漲對中國的沖擊
邱林
8月2日,國際小麥期貨價格沖破了近22個月的歷史記錄。另外,自6月下旬以來,歐洲小麥期貨價格已上漲近50%,創30多年來最大單月漲幅。國際糧價的劇烈波動,也使得市場對國內糧價上漲預期進一步提升。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近日多次公開表示“目前糧源充足”,后市價格將保持基本穩定。多位專家也認為,今年國內接二連三的災情加大了糧食增產壓力,但不會出現長期、大幅度的漲價。(8月9日《每日經濟新聞》)
國家糧食局官員和一些專家也許過于樂觀,他們可能忘記了一個問題,即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國際糧食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不同程度地傳遞到國內來。眾所周知,造成這波國際糧價暴漲的主因,是全球氣候異常。糧食出口國前十強的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遭遇了百年難遇的高溫干旱,與他們一樣,中國今年也遭遇了氣候異常重大影響,先是西南大旱,而后是南方、北方洪澇災害。
由于氣候異常,俄羅斯等國家的糧食生產都十分糟糕。俄羅斯是全球第三大小麥出口國,僅去年就出口2140萬噸糧食,而俄羅斯總理普京8月5日宣布,為保證國內需求,俄羅斯禁止糧食出口。在這之前的7月下旬,烏克蘭農業部長表示,該國將大量減少糧食出口,大約于今年削減近四分之一的出口量。
這意味著,全球產供失衡,糧價猛漲的局面將不期而遇,從而導致全球處于糧食危機的邊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是否能夠獨善其身?回答是否定的。國家發改委8月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從今年2月到7月份,國內小麥、稻谷、玉米收購價分別上漲1.22%、6.73%、15.12%。其中,漲幅最為明顯的玉米,6月單月上漲4.24%。另外一個不好的消息是,據國家減災委、民政部統計,截至7月27日16時,7月14日以來的暴雨洪澇災害造成全國4040.7萬人(次)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251.3萬公頃,其中絕收面積41.7萬公頃。
雖然我們對中國遭遇的西南大旱、南方與北方洪災,對糧食生產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現在還不得而知,但一些機構對于“三季度糧食價格可能增長、CPI或攀高點”的預期卻越來越濃。摩根士丹利的最新分析報告指出,如果中國國內平均糧食價格在現有基礎上再上升30%,而其他條件不變,將使中國的CPI上漲到9.5%。食品價格上漲是導致CPI高企的主因之一。
盡管中國糧食連續5年豐收,然而,保障糧食供求平衡的壓力絲毫沒有減輕。有數據顯示,中國目前靠本國糧食生產只能滿足90%至95%的需求,其余差額部分需要從國際市場上進口。隨著形勢的發展,中國糧食進口數量可能還會持續增加。據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預測,再過一兩年,中國將每年進口3000萬至5000萬噸糧食。當然,與中國年需求量5億噸相比,中國現在進口增加到 3000萬至4000萬噸對于中國不算什么,但是對于國際糧食市場來說,這卻是一個很大的數字。
問題是,中國人如果吃飯依賴國外,必將受制于人,特別是現在國際糧價猛漲的時候,如果中國大量進口高價糧食,勢必加大國內糧價飚升的壓力。當前,中國人均占有耕地面積本來就少得可憐,現在人口急劇膨脹,大量耕地城市建設、交通發展等所占用,一旦中國發生糧食危機,即使有糧食出口國前十個強供給糧食也救不了中國。
預計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國近期宣布停止或減少糧食出口,將對中國的造成較大影響。畢竟中國的部分糧食短缺是靠國際市場的糧食供應來彌補的。例如廣東省近年來糧食年產量和畝產量都逐年下降,糧食播種面積已從1980年近597萬公頃減少到了2008年的約440萬公頃,減少157萬公頃。相對于廣東每年3400多萬噸的糧食消費需求量,每年2000多萬噸的糧食缺口必須依賴省外采購或從國外進口。
我們從近期國際糧價的暴漲看出,目前糧食價格已脫離了供求關系和生產成本,變成了一個復雜的金融化的產品。如果全球糧食緊張傳遞到國內,如果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糧食緊缺,誰能救我們?這些都是十分沉重的話題,但又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低估國際糧價飚升對中國的沖擊,更不能在糧食生產上有大的閃失,否則,像廣東這樣每年缺口2000多萬噸的省再增加幾個,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就大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