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城市與農村
(加)馬耀邦著 林賢劍譯、林小芳校
據中國國家減災委員會的消息,自2009年秋天以來,中國西南逾1600萬人缺乏充足的飲用水供應。由于干旱,到2010年5月,云南省的糧食收成銳減50%,貴州、四川、廣西和重慶市的收成均出現了缺口。該地區可能將面臨糧食短缺。嚴重的干旱影響到這一地區重要的農產品的價格,如糧食、水果、茶葉,甚至花卉。1.2
由于沙漠化、濫伐森林、城市無序擴張和過度放牧,近年來沙塵暴和干旱在中國已日益頻繁。顯而易見,中國農民已喪失了集體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用一位村長的話來說,災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灌溉用水主要來源于雨水;降雨少就極大地影響到農作物種植”。2
這個真相令人震驚,因為自1949年解放以來,中國的農業政策一直是自力更生,農民集體參與到大量的灌溉工程。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農作物產量,使其不受到天氣條件影響。隨著50年代后期人民公社的發展,水利工程獲得了很大的發展。正因如此,在中國開始改革之前,中國的農民除了種植莊稼這種農活外,還得從事農懇、防洪和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等工作。八萬座水壩和其他水利工程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省北部林縣的紅旗渠及其1500公里長的分流網絡。由此,中國農民的生計,歷史上第一次不再脆弱地受制于天氣狀況和自然災害。由于認識到他們將從自身勞動成果中受益,中國農民以極大的熱忱歡迎農田基本建設,并一年到頭投入到這種工作。因此,總的灌溉耕地由1952年的18%略強上升至1979年(改革的前一年)的超過45%。中國在歷經數十載密集的農村基本建設后,終于實現了糧食自足。非常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在改革前沒有失去任何耕地,因為國家對農業不懈的支持和保護農田面積一直是優先考慮。3
不幸的是,自改革以來,由于放棄了自力更生的政策,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已因工業和商業用途,而持續性地每年喪失數以萬計公頃的農田。而且,由于資本主義的抬頭和公社的解體,農業用地被分割成小的地塊,使得農業機械化無法實現。自中國改革和實行家庭生產責任制以來,灌溉地不斷減少;其原因就在于所有的水利建設都停頓了,而現有的水壩和排水系統又沒有得到持續的維護。很不幸,中國農業又重新回到了舊中國靠天吃飯、收成無法預測的那些年月。3
不僅如此,公社的解體也使農村大部分人失去了醫療和教育機會。許多農民因不得不依靠一小塊土地謀生而陷入經濟困境,尤其當農業投入不斷增加而農產品的價格在下降之時。他們別無選擇,惟有拋棄土地,遷移到沿海城市。
與此同時,由于照搬了西方工業化耕作的道路,化肥在中國的使用已越來越多,導致了環境惡化、土地退化和中國消費者的健康危害。同樣,中國的城市由于沿用了美國式的城市發展道路,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社會和環境代價。因空氣和水污染、為農業提供純凈水源等環境問題,中國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將不得不面對嚴重的衛生問題和糧食供應不足。
事實上,自改革以來,中國的城市人口已實現跨越式的增長。城市化所帶來的問題,因中國照搬美國“蔓延式發展、私人小汽車和高能耗做法”的模式,而越發嚴重。4這種發展模式將中國變為一個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國家,其臭氧污染可能將使農業產值減少10%或者更多。據估計,“由于氣候變化,到2050年,中國的農業收成將下降14-23%?!?SUP style="LINE-HEIGHT: 1.5em! important">5
由于快速的都市化,連同對城市中心區的過度投資,以及對農村農業發展的忽視,中國很快就成為一個糧食入超國。城市人口的增長會給水資源、糧食和污染控制帶來巨大的壓力。這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都市化導致進一步的土地征用和農業水資源的短缺,從而造成中國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惡化。
放眼中國未來,這確實是一個令人擔憂的景象,它與四十多年前中國領導人的提法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中國提出“城市農村化(甚至也許有一天,城市不復存在)……”的說法。6人民公社的發展設望了農村的都市化和城市的農村化?!叭嗣窆鐚⑷〈械牡胤秸M織……每個人民公社將成為一個農工復合體,管理自身的事務,成為一個小政府,但通過文化、經濟、政治和軍事一體的紐帶,與所有其它人民公社相聯系?!?SUP style="LINE-HEIGHT: 1.5em! important">7
因此,在這種權力下放的過程中,城市和人民公社的角色將換位。城市將不再扮演一種“文化中心、科學與藝術寶庫、機構據點和政治中心”的角色。6另一方面,“由于既擁有自身的文化、通訊、防務、教育,又具有屬于自己的工廠、糧食生產和外匯市場,人民公社成為一個單元,一個完整國家的靈活的微型復制品?!?SUP style="LINE-HEIGHT: 1.5em! important">8
人民公社涵蓋了“城市和鄉村、集貿市場和生產中心,不區別農民、工人、軍人和白領階層,也不劃分工業、農業和智力勞動?!?SUP style="LINE-HEIGHT: 1.5em! important">8因此,中國決定不再興建都市,并力求避免許多西方城市中心區的最終命運——城市蔓延式的發展造成了交通阻塞、污染、貧民區,貧困和人口擁擠無處不在。中國“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園林”,中國的公社將擁有停車場、娛樂設施、醫院、學校和超市。8至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計劃在所有公社實現機械化和電氣化,到2001年,這些公社將成為“這個國家堅強、穩定的糧食和工業單元”。9
2001年也適時地成為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一年,周恩來總理1975年宣布了這一目標。四個現代化包括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周總理強調,自力更生是推動中國在新千年伊始邁向經濟強國前列的一種手段。遺憾的是,由于放棄了自力更生,采納了門戶開放政策,以貿易作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動力,結果,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離目標越來越遠。
更令人震驚的是,自改革以來,中國農業部門遭受了水資源的短缺,因為水資源已經被引入高速增長的出口部門。水資源的短缺將嚴重影響農作物生產,并降低農民的收入。
由于人民公社的解體,基礎建設資金和新型設備的購買大大減少,因為地方企業被拋售和私有化,它們不再能夠制造任何盈余。沒有資金盈余,使農業現代化面臨困境。這與改革前的發展戰略形成鮮明的對比,改革前,多年來地方工業的稅收和農業設備穩定的降價,加速了農村的農業現代化。
在人民公社時期,農村現代化的另一主要特征是工業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水泥、化肥、鋼鐵、機械和發電站等所有與農業相關的小型工業都取得了發展。這些農村工業鍛煉了本地工人,利用本地原材料,從而節約了運費。當本地技術人力得到培訓和資源得到利用時,基礎工業也逐步擴展至食品加工業和其它輕工業。這種農村工業化顯得極具活力,在全球發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因為它使中國農村地區的技術知識提升至一個新的水平,降低了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兩極分化和都市化的需求。更引人注目的是,在經歷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之后,中國同樣實現了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充分就業。這說明了繁榮的國內經濟的重要性,與出口相比,國內需求對本土工業來說顯然更加重要。3
這與改革后形成鮮明的對比,改革后的中國見證了城市和農村地區失業人口均達數以千萬計的情形。隨著人民公社的解體和農村工業的私有化,如前所述,來自農村地區的數億中國農民不得不遷往沿海城市。他們在“血汗工廠”里勞作,拿著微薄的工資。在大城市,這些農民工及其家庭受到不公平的歧視。他們的孩子在城市里失去了基礎教育的機會,農民工不得不在最惡劣的工作環境里勞作,他們沒有醫療保障和基本保險,而他們的工作是非常危險的。10中國社會的兩極分化將帶來社會緊張和不穩定。這是中國都市化和改革的丑陋一面,而這竟然發生在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以非同尋常的兩位數增長時。
不幸的是,在過去的15年至20年,雖然中國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兩位數的增長,但中國在城市地區過度投資,而完全忽視了農業部門。對城市地區的機場、高速公路、高層建筑、購物中心等的過度投資,不僅導致利用不足,而且將最終引發金融泡沫。這種投資在很多情況下是非生產性的,然而,與農業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是生產性投資,它會有效保護中國糧食安全。從而,由于改革政策,“中國農業將繼續惡化,因為它極度需要更多的投資?!?SUP style="LINE-HEIGHT: 1.5em! important">3
中國農業部門的衰落再次引發了糧食自給自足的問題。由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被強加的條件,這一狀況更為惡化。在中國入世協議的作用下,得到補貼的美國農產品充斥中國市場,中國農民遭受激烈的競爭,失去了市場占有率和收益。中國農民喪失了耕作動機,這將給中國糧食供應帶來難以想象的后果。
自改革以來,中國農民失去了超過32%的收益。3中國農業部門的環境如此脆弱,資源如此有限,毫不奇怪,中國農民已經喪失應對2010年西南各省干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而易見,沒有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國的現代化,而想要完成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只有將中國農民組織起來共同勞作,就如同改革之前一樣。
注釋:
1. Chen, Jia and al: “Drought causing food prices to increase”, China Daily, March 23, 2010.
2. Peng, Yining: “No crops, no money, no food as Yunnan waits for rainfall”, China Daily, April 8, 2010.
3. Ching, Pao-yu: “How Sustainable is China’s Agriculture?” www.foodsov.org.
4. Leslie Jacques: “China’s pollution nightmare is now everyone’s pollution nightmare”,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March 19, 2008.
5. Lin Shujuan: “China’s water deficit will create food shortage”,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February 23, 2009.
6. Han Suyin: China in the year 2001, Penguin Books, 1967, P. 51.
7. Ibid: P.50.
8. Ibid: P. 52.
9. Ibid: P. 53.
10. The Economist: “Invisible and heavy shackles”, The Economist, May 8-14, 201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