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為我國的大糧倉,東北地區的玉米、水稻、大豆三種主要作物在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和高蛋白作物,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榨油是大豆的最主要用途,國外生產的轉基因大豆由于含油量較高,在榨油方面更具優勢,更容易得到大豆加工企業的認可,而我國出產的非轉基因大豆在此方面處于劣勢。
我國東北大豆具有高蛋白、營養豐富的特點,應引導農民和企業改變原有生產和加工結構,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品牌。
作為我國的大糧倉,東北地區的玉米、水稻、大豆三種主要作物在我國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和高蛋白作物,在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受到國外進口轉基因大豆的猛烈沖擊,近年來東北大豆產業呈現出衰落趨勢,引起了各方的強烈關注。
雙重沖擊
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國,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自20世紀50年代后才逐漸滑落為世界第四。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全部種植非轉基因大豆的國家,產量占世界非轉基因大豆總量的1/3。
榨油是大豆的最主要用途,國外生產的轉基因大豆由于含油量較高,在榨油方面更具優勢,更容易得到大豆加工企業的認可,而我國出產的非轉基因大豆在此方面處于劣勢。
因此,自加入WTO以來,大豆成為我國受沖擊最大的農產品,3%的低關稅、不設過渡期、沒有進口數量限制等規定使我國的大豆產業基本上處于“不設防”狀態。作為我國的大豆主產區,東北大豆產業因而受到了進口大豆的猛烈沖擊。
同時,眾多外來資本意識到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股、控股國內油脂龍頭企業,國內大豆加工業幾乎全部被跨國企業壟斷。自2004~2005年外資企業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大豆壓榨行業后,目前已控制了70%以上的壓榨能力。
更重要的是,這些跨國糧商逐步壟斷了我國大豆的進口,使國外大豆源源不斷地進入我國,而將我國本土大豆逐漸排擠出油脂企業的采購單。目前,國際大豆產業五大巨頭A(ADM)、B(邦基)、C(嘉吉)、D(路易達孚)、E(豐益)壟斷著我國80%的進口大豆貨源。
在外來大豆和外來資本的雙重沖擊下,東北大豆產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2009年,我國進口大豆量達到4255萬噸,比2008年凈增加500萬噸。增加量正好相當于2009年國庫積壓的國產大豆數量。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進口大豆分別達到478萬噸、408萬噸,使主產區大豆收購又一次陷入癱瘓。
大豆的過量進口嚴重妨礙了國產大豆的銷售,目前已經對大豆產業造成了嚴重危害。主產區4000多萬農民生計,上百萬加工企業職工就業,2000多個大豆食品加工企業的正常經營已經受到威脅。
產業衰落
在劇烈的沖擊下,東北大豆產業面臨衰落之勢。僅以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為例,從2003年開始,黑龍江大豆種植即開始逐年減少,2009年種植面積更比2008年減少4%之多。大豆產量也由從前的近1000萬噸逐年下降到2009年的600萬噸。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現代農業研究室主任蔣和平指出,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大豆產量逐年下降,有著更深刻的背景及原因。
一是黑龍江種植大豆與其他糧食作物的比較經濟效益逐年下降,導致豆農及家庭農場種植大豆積極性銳減。
二是從豆農種植生產到企業加工、流通環節都沒有建立和形成有效的利益約束和平衡機制,為各自的利益單打獨斗、無序競爭、相互掣肘,加之進口大豆及外資企業的快速擴張,黑龍江大豆更是每況愈下。
三是農業產業政策制定存在偏頗。由于多年來黑龍江種植大豆經濟效益較低,豆農及家庭農場種植意愿下降,種植大豆就意味著減少其他主要糧食品種的種植面積,而當前保住和增加水稻、玉米、小麥等主糧作物的種植面積,增加糧食總產量對黑龍江而言更具有現實意義。從今年黑龍江省種植結構調整可以看出,持續壓縮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已經成為客觀實際。
蔣和平認為,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銳減將導致國內大豆總產量進一步下降,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話語權將進一步削弱,國產大豆從種植、生產到加工銷售,整個產業鏈面臨較大幅度的萎縮。
大豆當保
針對國外大豆的侵襲,國內部分人士主張“兩個放棄”,一是要放棄中國大豆生產,認為進口大豆就是進口水和土地等資源,主張依賴進口滿足國內市場;二是要放棄中國非轉基因大豆,主張依靠轉基因大豆取代中國非轉基因大豆品種。
但是,放棄大豆生產同時意味著話語權的完全缺失,這對我國的糧食安全體系勢必造成巨大影響。
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指出:豆油是我國第一大食用油,約占國內食用油消費的40%;豆粕是重要的蛋白原料,占國內飼料蛋白原料的60%左右。大豆加工業與種植業、養殖業、飼料工業和食品工業等行業緊密關聯,已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直接影響著我國的糧食安全。
有專家表示,日本和韓國的例子已經為我國敲響了警鐘,由于完全依賴進口,去年韓國大豆價格高達每市斤20元人民幣,已陷入了完全受制于人的境地。
同時,致公黨中央副主席楊邦杰向本報記者指出,中國出產的非轉基因大豆是世界的寶貴財富,其特點為珍貴、稀缺、蛋白質含量高,具有綠色、天然、營養、健康的優勢,應該大力扶持。
此外,大豆種植業攸關全國4200多萬農民的生計與增收,尤其是黑龍江省北部地區,當地農民主要依靠種植大豆生存,放棄大豆生產將極大影響他們的生產和生活。
收儲困局
我國政府一直對大豆產業發展非常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抵御外來大豆的侵襲。
2008年8月,為扶持國內大豆加工企業發展,國家發改委專門下發了《關于促進大豆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
此次《意見》中,國家鼓勵國內大豆加工企業通過兼并、重組,促進資源整合,并鼓勵企業進行深度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檔次,豐富產品類型,支持企業建立穩定可靠的進口大豆保障體系。
但是,東北大豆產業的根本問題仍在于轉基因大豆的大量進口降低了豆農的種植積極性。對加工企業的支持并不能從根本上幫助東北大豆走出困境。
從2008年開始,國家制定了大豆等作物的收儲政策,用以保障糧食價格,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但回頭看兩年來的執行效果,只能用差強人意來形容。
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為保護金融危機帶給現貨產業鏈的沖擊,穩定價格,國家以3700元/噸(1.85元/斤)三次收儲大豆750萬噸、油菜籽150萬噸。國家明確將以順價銷售方式,在不打壓市場價格的前提下,擇機拍賣。
2009年7月23日,國家開始執行拋儲計劃,第一批以3750元/噸價格拍賣的50萬噸大豆以全部流拍告終;7月28日,50萬噸大豆繼續全部流拍。
有專家指出,國儲流拍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國內大豆沒有定價權,全世界都看著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大豆的價格,而這個價格并不由中國政府掌控。對于一個沒有定價權而需要大量進口的農產品,實施如此大量的收購并企圖順價銷售,結果必然不會盡如人意。
直到目前,國家2008年~2009年收儲的750萬噸大豆中,除了拍賣的不到10萬噸,以及2009年下半年定向銷售的195萬噸外,其余仍在庫中。
為削弱不良影響,2009年11月,國家在2009年秋糧收儲政策中更加注重了市場化與靈活性。
與2008年相比,除了價格提高了40元/噸、收儲數量由725萬噸改為敞開收購外,2009年收儲政策最大的變化在于收購主體。2008年秋糧收購為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簡稱中儲糧)一家獨大,而2009年秋糧收購主體為中儲糧及東北符合條件的大型壓榨企業。
根據收購細則,東北地區壓榨能力在5萬噸/年以上的企業可以進入補貼收購行列。按照壓榨能力估算,黑龍江地區有近六成壓榨企業可以享受補貼收購的優惠。國家將給予指定大豆壓榨企業和中儲糧總公司一次性費用補貼160元/噸。當市場價格高于3940元/噸之后,中央財政適時停止補貼。
收儲主體的增加有利于大豆的消化。2008年的中儲糧一家收儲導致大量國產大豆進入國庫,實際進入壓榨環節的國產大豆數量極為有限,而2009年的補貼油廠收購有利于國產大豆進入壓榨領域。
2009年收儲政策即將于本月底結束,但回頭看實際效果,我們會發現并不樂觀。
蔣和平介紹,目前,進口大豆到港價格每噸約3300元~3400元左右,而國產大豆規定的最低保護價是每噸3740元。雖然部分大豆加工企業能享受每噸160元的補貼,但仍然彌補不了價差。企業每加工一噸大豆,就要虧損180元~200元。
據黑龍江省大豆協會的統計,目前黑龍江省70多家規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業絕大多數已經停產,并已全部停止收購大豆。
大豆價格高、補貼少,是黑龍江大豆加工企業停產的主要原因。按理說,豆價高,豆農應該高興,可由于比較效益低下,豆農也很難高興起來。
根據黑龍江省調查總隊的數據顯示:2008年~2009年度,黑龍江省農戶種植水稻每畝效益438.19元;種植玉米每畝效益304.11元;而種植大豆每畝效益僅為166.87元,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收益也都要比大豆好得多。所以從2004年開始黑龍江豆農及家庭農場在可能的條件產生了盡量少種大豆或不種大豆的傾向,并逐年蔓延。
發揮自身優勢突圍
針對東北大豆產業困境,有人建議國家采取美國的做法,農民的大豆按市場價格銷售,國家直接補貼農民。但由于我國與美國國情不同,操作起來困難重重。
美國大豆多采用農場大面積耕種模式,統計、補貼都相對容易。而我國大豆種植散戶多,種植面積和產量的統計難度更大,實施直接補貼目前并不現實。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揮東北大豆自身優勢,形成品牌效應,提高產品效益成為可行之路。
楊邦杰認為,我國東北大豆具有高蛋白、營養豐富的特點,應引導農民和企業改變原有生產和加工結構,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非轉基因品牌。
他建議,要重點發展壯大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和加工群,建立和打響品牌效應;對非轉基因大豆應進行立法,建立保護區,加強對非轉基因大豆品種的保護;建設非轉基因大豆品種庫,實行非轉基因大豆的地理和物種保護制度。
蔣和平則針對東北大豆產業困境提出了四項對策。
一是針對2010年東北大豆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把大力扶持國內大豆加工和流通企業的發展作為重點來抓,依靠科技創新延伸國產大豆深加工產業鏈,鼓勵大豆加工企業搞大豆種植、加工一體化經營,增強國產大豆加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是加大對收購、加工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財政補貼力度和范圍。在國產大豆市場價格低于國家規定的收儲價格的背景下,將財政補貼的大豆加工企業范圍由東北地區擴大到山東、河北、河南等主要加工區,使有利于我國大豆產業健康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的企業都能獲得國家補貼的機會。
三是支持龍頭企業打造“中國大豆”國際品牌。充分發揮龍頭加工企業的突出帶動作用,培育非轉基因大豆及其產品在國內和國際上的競爭力。
四是要從保護民族產業、保障豆農利益,維護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益出發,完善貿易政策,建立國家大豆品種資源保護區和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發揮非轉基因在食品安全、食品加工方面的優勢和作用。
(科學時報 2010-4-14 B2 區域 產業 作者:張賦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