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吳曉靈:預算公開取決政治決心 保密只是借口
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財政的管理者明白,如果預算徹底公開,他們謀求單位和個人利益的空間也會縮小,所以就以保密為借口來推延公共預算改革。所以,預算公開改革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治決心問題,是敢不敢公開的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趙新社 | 北京報道
3月30日,國土資源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2010年部門收支預算”后,財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相繼公布2010年部門收支預算總表和部門2010年財政撥款支出預算表。
一些針對公開內容的監督質疑隨之而來:國土資源部的住房保障支出為何高達1.36億元?
預算問題又一次形成社會熱議焦點。
之前,民眾對財政預算問題就存在諸多不解。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白廟鄉3月上旬“全裸”公布賬本––––一個鄉政府把自己的賬本都公開了,中央預算細項為何不詳細公開?有人解釋說,因保密問題不能公布。顯然,這樣的回答不會令疑惑者滿意。
日前,就預算公開問題,《瞭望東方周刊》專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
民眾期望關系民生的事人民能做主
《瞭望東方周刊》:國土資源部等部委公布了“2010年部門收支預算”后,引起輿論高度關注。2009年10月廣州市公布部門預算后,刊載網站被“擠癱”;白廟鄉“全裸”公布預算賬本后,鄉大院“擠滿了媒體記者”。預算問題為何如此被關注?
吳曉靈:很好理解,社會民眾一直對腐敗行為深惡痛絕,期望通過政府預算公開了解公款消費的情況,約束腐敗行為。
《瞭望東方周刊》:除了對貪腐的關注,民眾關注預算公開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吳曉靈:有。這反映了民眾更大的期望,期望關系民生的事人民能做主。中國新一輪預算改革即公共預算改革從1999年就開始了,從建設財政轉向公共財政,關注民生和編制部門預算是改革的重要內容,時間過去了11年,今天才有中央部門公開自己的“賬本”,是否有點漫長啊!如果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學術界圍繞公共財政問題展開的討論算起,時間就更長了。
公共財政強調的是加大對事關百姓直接利益的公共事業的投入,比如教育、醫療、文化、社保、就業等,逐步減少對生產建設領域的支出。這些直接關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錢有多少,他們當然要關注、要問“錢有沒有真正花到我身上”。
《瞭望東方周刊》:中央對公共預算改革重視嗎?
吳曉靈:非常重視,并且重視程度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踐行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央提出的新執政理念,其財政基礎就是區別于建設型財政的公共財政。因為,科學發展觀的要義是“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城鄉和諧發展,如果不加大對民生的公共投入能實現嗎?構建和諧社會與公共財政的關系,也是這個道理。
早在2000年年初,中央在中共中央黨校舉辦省部級干部財稅學習班,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同志專門就公共財政問題進行了講解,強調除保證國家機構的運轉外,財政的錢應該用在環境保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科學研究、發展教育、維護公共衛生、維護公共安全、社會保障、賑災救濟、扶貧濟困、外交事務、國防建設等方面。
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政府履行職責的信息公開是一般,不公開是特殊。正是秉承這一原則,中國政府2009年底確定了“三年內公布中央部門預算”,財政部也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預算信息公開工作的指導意見》。今年3月全國人大通過的人大財經委《關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審查結果報告》中明確提出“預算經批準后,應在15日內向社會公開”。
公開瓜子花生招待明細不是中央預算的事情,但應該有所體現
《瞭望東方周刊》:四川巴中市巴州區白廟鄉“賬本”公開的情況、數據十分具體和細致,連“1.5元買信紙”的費用都進行了公布。但稍后財政部公開“回應”說,中央本級預算是在各部門報送預算的基礎上編制的,更細的數據主要在各部門的部門預算和單位預算中體現,一些社會公眾關注的內容可能從中央財政總預算中難以找到。這個問題,你怎么看?
吳曉靈:是的,公開瓜子花生等小額招待明細確實不是中央預算的事情,但中央預算對這類支出應該有所體現。把部門和單位預算中相應部分加起來,不就有了中央預算總數了嗎?
《瞭望東方周刊》:這樣做可行嗎?
吳曉靈:國務院已有這樣的規定,一些地方也已經這樣做了。溫家寶總理明確提出,“政府公共支出、基本建設支出、行政經費支出預算和執行情況等都要公開,讓老百姓清清楚楚地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錢、辦了什么事”。
上海閔行區在試行的預算改革不是按經濟、功能分類,而是按部門分類。比如將各部門的預算支出分為“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其中“基本支出”中分“人員經費”(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助、各種福利等科目)和“日常運行”(包括日常辦公費、交通和公車運行、差旅費、公務接待費等科目)兩大項;“項目支出”中分“經常性項目支出”(包括會議和培訓、調研和活動、出國經費、商品和服務購買、公共給付等科目)和“非經常性項目支出”(包括基本建設和大型修繕、購車、家具和辦公系統、大型慶典等科目)兩大項。如此制作的財政預算明細表就非常容易理解,代表們也看得懂。
代表熱情不高,因為公開的內容沒有反映社會關注的熱點
《瞭望東方周刊》:有報道說,和場外公眾和輿論對預算的高度關注截然相反,今年“兩會”上人大代表對中央預算審議的熱情很低,對預算草案報告的反對票和棄權票達到1/7。
吳曉靈:確實,代表的審議熱情不高。可能是預算報告公開的內容不是大家關心的。如果把教育、衛生和農業、安居工程等預算支出細化了,告訴社會這些錢都花到哪了,大家能不關心嗎?
《瞭望東方周刊》:這是不是被社會批評的“有選擇性公布”的問題呢?
吳曉靈:不是“有選擇性公布”的問題,而是該公布的沒有細化。如果把各個方面的具體項目公布出來,把“三公消費”(公車消費、公費出國、公務接待費支出)公布出來,就不會出現“代表熱情很低”的難堪現象。
《瞭望東方周刊》:財政部在3月25日表示,政府預算作為反映國家收支的“賬本”,是按照財政管理的要求和預算編制的原則、程序和方法編制的,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另外,部分人大代表和社會公眾并不專門從事財政工作。我理解言外之意就是“代表熱情很低”也是正常的。
吳曉靈:代表的熱情不高,與財政預算的專業性特點和代表的自身素質有關,但這不是主要原因。如果像閔行區那樣公布按部門預算分類做的預算明細表格,大家不僅能明白財政資金使用的方向,還會知道具體的用途,還會沒有熱情嗎?退一步講,不管通過什么形式,只要你要公開了,就有人去分析,去琢磨。讓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都看懂財政預算表可能不太現實。我認為現實的做法是應該發揮人大常委會和各專門委員會的作用,讓他們提早介入預算的編制與審議,然后再提交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效果可能更好。
預算公開不是技術問題,是政治決心問題,是敢不敢公開的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有人說,之所以在公共預算改革走過11年歷程后,才有中央部委開始公布自己的部門預算,是中國的保密制度不允許,因為“絕大部分財政信息都屬于國家秘密”,連“三公消費”都納入到國家秘密范疇。甚至在一些啟動公共預算改革的地方,改革所依據的文件也不向社會公布,說是涉及保密問題。
吳曉靈:有技術問題,比如編制預算的程序、科目細化等問題,但更多的是愿不愿意公開接受人民監督的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怎么理解?
吳曉靈:確實,國防、外交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預算是國家機密,但中國的民眾是非常愛國的,并不想了解這些方面的預算支出,他們主要關注的是“三公消費”、政府投資項目的效率和有無尋租的問題。
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財政的管理者明白,如果預算徹底公開,他們謀求單位和個人利益的空間也會縮小,所以就以保密為借口來推延公共預算改革。
所以預算公開改革不是技術問題,是政治決心問題,是敢不敢公開的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之前在公開場合,你也表示公共預算改革是中國民主政治改革的一部分。這種說法,在國內好像講的人不多。
吳曉靈:不是這樣的。我國進行的公共預算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設的關系,不僅有好多人講,而且有經典的結論總結。1908年推動紐約政府預算改革的美國學者就說:沒有預算的政府是看不見的政府,看不見的政府是不負責的政府,不負責的政府不是民主的政府,預算改革就是把看不見的政府變成看得見的政府。因而在美國歷史上把預算制度形成的1908~1929年稱作“進步的時代”。中國的許多財政改革的推動者也秉承這樣的理念。
《瞭望東方周刊》:這種改革在中國有生命力嗎?
吳曉靈:有,并且非常適合中國的國情。
我們不要抽象看政治改革,不要認為改革就是選舉就是投票,要把政改落實到具體的實際工作上。通過預算改革,來嚴格界定政府活動的范圍和方向,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多給老百姓辦實事好事,既約束了腐敗,又促進了社會的公平正義,這是民眾所期盼的。
《瞭望東方周刊》:有實證嗎?
吳曉靈:羅斯福新政靠的就是公共預算制度,才把大量的公共投資落實下去。如果沒有公共預算,就不知道錢往哪投放,就不能保證錢用到該用的地方,哪來的新政啊!
所以溫家寶總理說,“一個國家的財政史是驚心動魄的。如果你讀它,會從中看到不僅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社會的結構和公平正義的程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