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政文摘(2010-4-8)
做完房奴當墓奴 中國走進奴時代
問題疫苗禍子孫 誰為寶寶鳴不平
印度毛游大反撲 新德里束手無策
龍吟大地:美越聯手 中國崎嶇
菩提明鏡:美劍懸而不發
上海金融中心排名意氣之爭勁無聊
建筑的壽命是一個城市的遠見
短命皆因豆腐渣
人壽長 樓命短
貪官自有后來人
「飛鴿炸彈」深圳惹恐襲驚魂
白酒廣告泄國家機密
吉爾吉斯內亂 打亂中國輸油部署
重溫尼遜震撼主義
..............................................
做完房奴當墓奴 中國走進奴時代
東方日報
當今中國人可謂千辛萬苦,活著當房奴,死了還要做墓奴。不僅高昂的樓價難以負擔,就連死后能否有一個葬身之地都成問題。中國人到底是走進新時代,還是走進奴時代呢?
目前的中國樓價節節攀升,很多人為了一塊蝸居之地,迫不得已做了房奴,經過三十年省吃儉用的辛勤供樓,等到終于走出房奴的陰影之后,人生已到了風燭之年,而這時候又得步入墓奴時代,以便自己能夠百年之后入土為安。
據內地媒體報道,北京現有合法公墓三十三處,其中最便宜的為一平方米價格單穴三千元。一般墓地均在每平方米三萬元以上,最貴的一座高達近百萬元。而北京大興區離陵園不遠的房價是每平方米一萬兩千元,墓地價已超過了樓價。
吉林長春市更離譜,現售最貴的墓地一平方米二十六萬八千元,一塊墓地的總價約等于城區一套七十平方米商品房的售價。山東青島的豪華墓地,一平方米三十萬元,買一個十平方米墓地,在當地可以買幢別墅。買房還是買墳,已經成了現今孝子一個兩難的選擇。墓價超過樓價,很多網民直言「死不起」。
神州大地不僅有房奴、墓奴,還有為了還信用卡貸款而苦苦掙扎的卡奴,每月給車輛供款的車奴,為了孩子教育費用而愁眉苦臉的孩奴,以及為了償還高昂醫療費用的醫奴。諸如此類的「奴」已成為當代弱勢群體的主體,他們為了溫飽和健康,活在壓力之下,甚至掏空幾代人的心血與積蓄。
社會不公 民怨難遏
不過,弱勢群體的「奴時代」,對既得利益階層來說確實是「新時代」。中石化前總經理陳同海,每天的交際費就達四萬元,并豪言不會花錢就不會賺錢;國家開發銀行前副行長王益,為了出國聽一場音樂會,用公款坐頭等艙前往歐洲,第二天再悄然回國;重慶市公安局前常務副局長文強,包養情婦、強姦女生,受賄上千萬元;廣東前紀委書記王華元,嫖娼為樂,即便身患梅毒二期仍然樂此不疲。對這些官員們來說,意氣風華走進「新時代」,又怎能看見民間的「奴時代」?
房奴、墓奴、卡奴、車奴、孩奴、醫奴,這一系列的奴,并不是簡單的造詞運動,里面包含著中國人難以言說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奴時代」其實是當代中國的一面鏡子,折射出社會的不公與不平等。
當年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一聲高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但如今在教育、醫療、樓價等多座大山的重壓之下,中國人民又情不自禁地跪下去了,做了新時代的奴隸。如果老百姓居無定所,病無所醫,葬無所穴,生死兩難,還會有多少人能忍下去呢?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奴時代」的來臨,預示著社會動盪的開始。
問題疫苗禍子孫 誰為寶寶鳴不平
太陽報
本文重點
• 官 商勾結 集體腐敗
內地問題疫苗層出不窮,日前江西爆出有十多名小童接種問題疫苗之后,身體出現病變,有的女童出現黑鬍鬚,有的小童昏迷十幾天,受此影響,內地很多家長已中止小童的疫苗接種計劃。疫苗信任危機蔓延全國,禍延子孫。
據內地媒體報道,江蘇和河北廠商生產的問題疫苗高達幾十萬份,已全部銷售完畢,流向全國二十七個省市,具體有多少小童受害,目前仍無法統計。據了解,這些問題疫苗生產時間是二○○八年七月至十月間,發現存在問題的時間是去年三 月,但國家藥監局公布的時間卻是去年十二月,也就是說足足等了九個月之后,藥監部門才對外發布消息。這中間到底有何黑幕呢?
國家藥監局直到二十一萬份問題疫苗已賣完,才宣布暫停生產和銷售,這樣的公布對保障百姓健康有何意義?如此不及時的訊息公布機制,是不是拿百姓的健康當兒戲?按國際常規,一旦發現問題藥品,監管當局必須雷厲風行,全面禁止,但在 中國,國家藥監局卻如此玩忽職守,這到底是以人為本,還是以商家利益為本?
疫苗是一種生物製品,其作用是預防傳染病的發生,應比普通藥品監管更嚴格。從制度上看,國家藥監局對疫苗生產的監管的確無懈可擊,規定每批疫苗出廠上市或者進口時需進行強制性檢驗、審核,檢驗不合格或者審核不被批準者,不得上市 或者進口。
官商勾結 集體腐敗
但實際上,這種監管卻是不堪一擊。只要生產商買通國家藥監局的工作人員,其生產的問題疫苗便可暢通無阻,所謂的檢驗,也不過是例行公事。有錢能使鬼推磨,在萬能的金錢面前,再嚴格的制度、再嚴厲的監督都變成廢紙一張。今年一月,國家藥監局多名官員因腐敗被雙規,便是 最好的明證。
近些年來,國家藥監系統已成腐敗的高發區,國家藥監局前任局長鄭筱萸便因收受巨額賄賂被處死刑。藥監官員本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神,如今卻變成無良奸商的幫兇,成為不折不扣的劊子手,他們收的一分一毫黑錢,都浸透了人民的鮮血。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對這些貪官污吏處以 極刑,實在難以平民憤。
中國災難寶寶實在太多了,地震寶寶、結石寶寶、愛滋寶寶、血鉛寶寶、疫苗寶寶,這一連串的災難寶寶壓得天下父母親都喘不過氣來,當這些原本天真活潑的小童因官商勾結的腐敗,早早閉上雙眼或者經受疾病的煎熬,有誰為他們鳴不平呢?
縱容製造結石寶寶的官員們接二連三官復原職,而為結石寶寶鳴冤的人卻被關進監獄,這便是中國特色的政治。或許這一幕,也將發生在疫苗寶寶事件中,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印度毛游大反撲 新德里束手無策
太陽報
印度毛派游擊隊在東部森林根據地重創安全部隊,造成七十六死,這場四十多年來最傷亡慘重的襲擊,震撼全國,輿情洶涌要求政府出動軍隊剷除禍根。不過,出兵并非萬應靈丹,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成立的毛派,隨著印度經濟起飛卻未能惠及農村貧困階層,影響力有增無減,在東部與中部形成所謂「紅色走廊」的勢力范圍,今 次襲擊反映毛游實力不可小覷,對印度國內安全的威脅,已愈來愈大。
毛游今次施襲,相信是報復當局的「綠獵行動」。從去年底開始,中央后備警察部隊連同當地警察,在毛游最為活躍的六個邦展開清剿,要把毛游趕離藏身的森林,這項無異大海撈針的行動,顯然收效甚微。專家指出,安全部隊之間欠缺協調,人員訓練不足裝備差,又不熟悉地形,資 訊不足,行動變得難上加難。今次安全部隊在切蒂斯格爾邦遇襲,正是「在錯誤策略下白白送死」,他們在一個完全陌生環境巡邏三、四天,像盲頭烏蠅般,就如印度內政部所言「掉進毛游陷阱」,連連中伏,碰到掛在樹上炸藥,踩中埋藏的地雷,在敵眾我寡下,一味捱打,據悉毛游出動逾千人,但安全部隊卻僅一百多人。毛 游武器不見精良,正是憑這些傳統游擊戰術,屢屢出奇制勝。
然而毛游更厲害的是其「反對社會不公,為窮人謀福利」旗號。毛游一九六七年在西孟加拉邦一個名叫「納薩爾」的村莊成立,故又稱納薩爾派,奉行毛澤東暴力革命策略,在東中部地區一呼百應。印度近年經濟急速發展,城市中產階層冒起,可是農村窮人未絲毫得益,最貧困者不能 翻身,仍處社會最底層,造就毛游勢力不斷擴大,印度二十九個邦中,目前毛游活動遍及二十個邦,毛游戰士估計在幾千至二萬之間,但所控制人口多達二億。
印度當局對毛游採取既清剿又對話的策略,一直表示只要對方放下武器,即可以展開談判,但毛游堅持不得有先決條件。在今次襲擊后,總理辛格備受壓力,遭指摘長期忽視毛游威脅,他對毛游態度不免更趨強硬,但實際可做的并不多,內政部長奇丹巴拉姆已排除出動軍隊清剿的可能 性。
事實上,毛游在農村地區具有強大號召力,軍事行動無助趕絕毛游,恐怕反激起更大對抗,而且軍隊亦隨時像安全部隊一樣,陷入老鼠拉龜困境。說到底,毛游根源在于印度農村的赤貧問題,但這要解決,難如登天。
龍吟大地:美越聯手 中國崎嶇
本文重點
• 美國越南一 拍即合
• 中國必須未 雨綢繆
東盟峰會昨日開始在越南召開,東道主在峰會上炒作南海問題,意圖協調東盟立場,共同對付中國。此前,越南國家主席阮明哲就在越南軍艦的護衞下,視察有主權爭議的島嶼,并表示越南不允許別人侵犯其領土、領海和島嶼,不會對任何人作出一寸土地的讓步。
越南之所以迫切地出手,主要是因為中國加大對南海的開發力度。二月底,中國自發研製的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在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順利出船塢,這座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三千米深水鑽井平臺,自重超過三萬噸,甲板面積相當于一個 標準足球場大小,從船底到鑽井架頂高度為一百三十六米,相當于四十五層的高樓,電纜總長度超過八百公里,該鑽井平臺將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鑽井作業。
美國越南一拍即合
過去,由于中國缺乏類似的深海鑽井平臺,對南海資源一直無力開發,坐視越南等國利用美資石油公司在南海開採。如今中國製造新式鑽井平臺,將改變過去在南海問題上「擱置主權,別人開發」的屈辱歷史,終于揚眉吐氣,但這也令南海諸國高度緊張。
值得關注的是,越南之所以如此底氣十足叫板中國,很重要的原因是美越關係迅速接近,特別是美越在南海的軍事合作進入實質階段。日前美國第七艦隊證實,美軍補給艦「理查德.伯德」三月底在越南進行了超過十六天維修,這次維修由越南國營金蘭灣船廠處理,地點是靠近金蘭 灣。
這次維修作業看似商業行為,實際上美國是暗度陳倉、重返金蘭灣的戰略測試。金蘭灣這個天然深水軍港可停泊航母,地處印度洋與太平洋交匯的水路上,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越戰期間,金蘭灣是美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軍事基地。由于越戰失敗,美軍退出,越南將金蘭灣轉給蘇聯。蘇 聯崩潰后,進駐金蘭灣再度成為美國的目標。一旦美軍以建立維修基地為名再次進駐,美軍對南海伸入以及對中國航運的封鎖將更加有力。
當然,越南歡迎美軍巧立名目重返金蘭灣并不是沒有收穫,美國為此會加大對越南軍售的力度,將先進戰機和艦艇出售給越南,增加對抗中國的資本;美國也會幫助越南反潛監測線,以對付中國在海南部署的先進核潛艇。美國利用南海問題渾水摸魚,增強在南海地區的軍事存在,完善 對中國海軍的軍事封鎖;越南背靠美國狐假虎威,加強對南海資源的搶佔,雙方一拍即合。
中國必須未雨綢繆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將面臨美國不斷加大介入的局面,必須未雨綢繆。在南海資源開發方面要加快進度,能佔就佔,能採就採,只有造成既定事實,才能為今后南海談判提供依據;軍事斗爭準備須全速前進,更要擺出不惜一戰的決戰姿態。
馮海聞
菩提明鏡:美劍懸而不發
美國推遲提交關于中國匯率政策報告,北京的媒體似乎鬆了一口氣,認為這是一個積極的訊號,為進一步磋商和談判創造了空間,有人甚至說,「美國服軟了」。北京媒體的反應,說明這回美國是抓住北京的軟肋了。
中國人向來以為自己足智多謀,計策天下,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殊不知,這次玩謀略的明顯是美國。說甚麼美國「服軟了」,真是基本邏輯都不通,北京又沒有出招攻美國,美國不需要作甚麼防御,有何「服軟」可言?事實上,美國只是推遲發表中國匯率報告,而不是明確說中國并非匯率操縱國家,美國及歐洲都暫時不會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看來這是他們對付中國的最后利劍,這把利劍,現時不是作廢,而是懸而不發。
一把利劍高懸在頭上,隨時有刺下來的危險,西方人所謂的「達摩克利斯劍」就是如此。三禪相信,受到這把劍威脅的廠家更希望「乾乾脆脆砍將過來」,是輕傷破皮,還是重傷致殘,也好過整天吊在頭上,分分秒秒提心吊膽。于是,你也知道,美國佬也會用計,懸而不發的威力大過赤裸裸砍將過來。
北京喜歡「聽言觀行」,這本質是強者對弱者的手段。這回美國推遲公布「報告」,其實也是一種「聽言觀行」,他抓住了你的軟肋,置劍于上,說到底還是逼你就范,你不就范,「報告」還是隨時會公布。三禪猜想,美國其實非常清楚北京的底牌,也明瞭北京高層的心態,對臺軍售,美斷定北京停止軍事交流不超過八個月,實質上現時北京也顧不上這件事,但求不要發生貿易戰。
三禪愚見,北京有種,就對美國說,你就放劍過來吧,要就大家一齊死,可能還可「化劍為犂」。
柳三禪
上海金融中心排名意氣之爭勁無聊
太陽報
全球的國際金融中心向來以倫敦及紐約為先,東京、新加坡及香港等緊隨其后,縱使排名并非一成不變,也相距不遠。作為后起之秀的上海,按照中央的規劃,要到二○二○年才會問鼎國際金融中心。不過,由上海一家民間諮詢機構編製的首份「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指數」報告,顯示上海的競爭力排名位列全球第三,僅落 后于紐約及倫敦,香港只得第六名,被即時比了下去!
這個「國產版」的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指數,是由上海浦東國際金融航運雙中心研究中心編製。該機構表示,指數是從金融中心能級、發展與引領潛力、金融生態系統等三個分項中,選取六十八項指標編製而成。另一方面,倫敦金融城在過去數年也委託一家顧問公司,在每年三月 及九月,公布另一個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最新的報告剛于上月發表,在七十五個金融中心之中,紐約與倫敦齊居榜首,香港排第三,上海反而只得第十一名。
兩家機構的調查結果大相逕庭,原因是研究方法有別,根本是各取所需。倫敦金融城的調查方法,主要是詢問身處各個金融中心的專業人士,由他們評分;至于內地諮詢機構,則選用從各地公開資料獲得的統計數據,并強調這樣更權威,更公平、公正。言下之意,顯然是指倫敦金融城 的調查偏幫歐美,貶低上海,多少有點意氣之爭,非常無聊。
內地機構認為,A股的市值、交投、新股集資額,以及期貨市場的成交額,于全球均名列前茅,凸顯上海在全球的分量,而且在金融海嘯之后,內地強勁的經濟更是歐美望塵莫及,證明上海實至名歸。不過,由金融專業人士評分也未嘗沒有道理,因為人才匯聚正是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 特徵,他們才是真正用家。如果單憑「地大物博」,只求以量取勝,說不上是真正的國際化。
自從內地「欽點」上海于二○二○年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之后,即時觸動上海與香港的雙城競爭,不少人擔心香港金融業將被邊緣化,慢慢被上海取代。同時,上海亦積極推進金融國際化,力求在硬件上追上香港。不過,「軟實力」看來更加重要,例如人力資源、營商環境、市場準入、 金融監管、資訊流通等,上海仍有待改進。民間機構自吹自擂,反而顯出急于求勝的心態,在大國崛起之后,不甘再被歐美指指點點。
當然,香港也不見得好到哪里,不久前有國際媒體以「紐倫港」形容香港與紐約及倫敦鼎足而三,逗得特區政府開心不已。坦白說,香港能維持較高排名,不過是在食老本,不進則退。現在面對上海積極發展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民間機構銳意「催谷」排名,對香港既是鞭策,也是強 烈的警號,如在金融規劃上仍是得過且過,不久將來肯定會被超越。
建筑的壽命是一個城市的遠見
來源:華商晨報
近幾年,諸如“樓脆脆”等質量低劣建筑不斷出現,讓人們對于建筑質量充滿了憤懣和憂慮:這些口口聲聲稱自己質量合格的建筑都是如何蒙溷過關的?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加上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大,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也就逐漸暴露出來,過度追求外在形象而忽視整體性的規劃,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背后是遠見的缺乏和“大躍進”式的浮躁。(劉言)
建筑的壽命是一個城市的遠見
2010年04月07日 華商晨報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近日透露,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但這些建筑只能持續25-30年,每年中國消耗全球一半的鋼鐵和水泥,產生了巨大的建筑廢物。據資料顯示,英國建筑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則可達74年。(4月6日《中國日報》)
在這里,我們要明了這種壽命的差異,并不只單純地說中國的建筑存在著簡單的質量問題,還有那些大規模盲目的拆遷。梁思成的一句名言,對待建筑 “要讓它延年益壽,不要返老還童”,這個說法背后,就反映著對于盲目的破舊立新的那種形象工程的反對。城市的規劃與建設,是需要遠見的。而25-30年的建筑壽命,讓我們看到的卻是鼠目寸光的短視。
在中國城市建設中,存在的一個最普遍問題就是急功近利,過分追求一種外在的形象效果,而忽視整體性的規劃與對于遠見的追求。
我們見慣了道路建了又挖、挖了又填,幾乎每個城市都在重復再重復地進行這種“熱火朝天”的建設。而且,更深層次的還有那些城市建設中的種種失誤,以及沒有遠見的規劃,如暴雨一來就洪澇、淹城,車輛一多就嚴堵的那些尷尬。這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一個城市如果沒有遠見,很容易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問題卻一再以不同面貌浮現的困境。短視的建設不僅在資源上是一種絕對的浪費,那些反復進行的施工,還將因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而嚴重影響到居民的生活和惡化環境。
城市發展戰略作為對城市未來的根本謀劃,必須要富有遠見,要在時間上看得“遠”和看得“見”:五十年、一百年后會怎么樣,沒有這種眼光和預見能力,就很可能做出錯誤的決策和抉擇。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北京古城墻、城市濕地、城市地下文物、城市名人故居等等規劃保護的缺失。在這方面,借鑒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經驗,可以少走彎路。
舉兩個遠見規劃的例子:包頭市是由蘇聯專家設計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由于包括火車站等都被規劃在當時認為的比較偏遠的地方,設計一出來就被老百姓罵個不停。可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隨著城市的擴張和急劇發展,如今的包頭火車站卻依然不需要搬遷;還有,青島市舊城區的排水管道是一個世紀前德國人設計的,管道可以并排行駛兩輛裝甲車,到現在一下雨還是完全不積水。
芬蘭著名的城市規劃和建筑專家伊利爾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人追求的是什么”。因此,我們不妨也可以這么說:讓我看看你的建筑,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追求的是什么!而每一個城市的追求,匯合起來,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追求。
強詞有理:短命皆因豆腐渣
人類愈來愈長壽,而中國的建筑物則愈來愈短命。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一位副部長透露,中國每年新落成的建筑物面積達到二十億平方米,消耗了全球約一半鋼材和水泥,但這些建筑物的平均壽命只有二十五至三十年,真是奇哉怪也。有人作了一項比較,英國建筑物的平均壽命是一百三十二年,美國建筑物是七十四年,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中國建筑物根本無法和人家相提并論。
說來實在諷刺得很,以前沒有鋼材,沒有水泥,只有石、磚、木、泥土、茅草等等,可是以前的建筑物保存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比比皆是,反而如今用鋼材和水泥興建的建筑物卻如此短命,這到底該如何解釋呢?
有人擔心,建筑物太過短命,不僅會浪費鋼材和水泥,也會帶來建筑垃圾的問題,不利環保,其實這些問題都還在其次,建筑物短命的最大問題是對老百姓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威脅,君不見如今到處都是豆腐渣工程,樓脆脆、樓歪歪、樓薄薄……這豈止是浪費的問題,簡直是草菅人命。前年四川一場地震毀了一萬三千多間學校,當局聲稱其中沒有豆腐渣工程,你相信嗎?
當年詩圣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頗發了一番牢騷,如果他知道今天的樓宇沒有秋風吹襲也會忽喇喇倒塌,他大概就不會有牢騷了。這年頭,即使有瓦遮頭,也未必可以庇得天下寒士俱歡顏。
陳競立
雪地鴻爪:人壽長 樓命短
人有壽命,樓也有壽命。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一位官員表示,歐美樓房的平均壽命是一百歲,而中國樓房平均壽命是三十歲。外國人買一次樓可以供自己生活一輩子,而中國人窮其一生必須買二至三次樓,所以一輩子都要供樓,永遠是房奴。
但是,大家要搞清楚「平均壽命」這個概念,中國還有不少北京故宮那樣數百年屹立不倒的古建筑,如果撇除這些「老不死」,可以推斷,新建樓房的平均壽命只有二十年,甚至更低,不然各地就不會頻頻出現「樓薄薄」、「樓脆脆」、「樓塌塌」、「樓歪歪」等奇觀。中國每年消耗全球一半的鋼鐵及水泥,集中了全世界一半的吊臂機,就是因為樓房壽命很短,未老先衰,搖搖欲墜,不得不頻繁地拆與建。
同樣是大地震,其他地方死亡人數僅數百或數千人,有指四川地震就死了八萬多人,關鍵在于樓房質量不同。偏偏中國多災多難,一年到頭,地震、洪水、風災、雪災不斷,而樓房不堪一擊,死人就特別多,說中國樓房是「活死人墓」并不過分。
當然,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壞事也可變成好事。建樓成本愈低,發展商的利潤愈高,而官老爺對樓房質量不監不管,不少問題樓還獲評建筑或設計大獎,背后原因不問自明。中國富豪人數增長得特別快,其中不少與短命樓有關。
經濟學上有「掘窿填窿」的理論,在中國變成「拆房建房」論。拆了建、建了拆,雖然樓仍然是一棟,但「雞的屁」(GDP)卻翻了好幾倍,中國經濟增長率長期保持一枝獨秀,秘訣就在于此。
香桐仁
山寨流水:貪官自有后來人
近期山西、河北、江蘇等地接連爆發問題疫苗事件,令大批民眾致殘、致死,輿論廣泛關注藥品監管制度是否出了問題。果然沒錯,疫苗事件曝光后,傳聞國家藥監局多名官員被拘捕或雙規。據披露,有人涉嫌收受藥商賄賂,為問題疫苗大開綠燈。
據稱國家藥監局下屬的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去年三月已發現江蘇延申藥廠生產的疫苗有造假等問題,卻秘而不宣,不但沒有及時回收,也不叫停銷售,一直拖到去年下半年才開始調查。如果這一指控屬實的話,只能用「喪盡天良」四個字來形容這些狗官。因為正是在這大半年中,問題疫苗迅速向全國二十多省市蔓延,各地不知有多少人因而喪失健康,甚至生命。
國家藥監局官員再次頂風作桉,令人不能不驚嘆金錢的魔力。當日國家藥監局多名高官因受賄被查處,局長鄭筱萸更被處以極刑,本以為治亂世用重典,總可震懾一下藥監部門的腐敗風氣了,沒想到才過了兩年多,又爆出驚天大桉。
其實大家不必大驚小怪,製藥行業利潤豐厚,製造假藥、劣藥更是無本生意,可以大發特發,業內奸商為追求巨額利潤,不惜撥出巨款作為「公關費」,賄賂藥監部門的大小官員。在白花花的人民幣誘惑下,貪官們早已忘記了老上司伏法的教訓,更把黨紀國法拋諸腦后。真是「殺頭不要緊,只要金錢真,殺了鄭筱萸,自有后來人」。
因此,如何從機制上杜絕這種「貪官殺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狀況,將考驗當局的政治智慧。
申小舟
「飛鴿炸彈」深圳惹恐襲驚魂
福田地標附近爆炸 北京反恐專家南下調查
【明報專訊】深圳發生懷疑涉及恐襲的「鴿子炸彈」爆炸事件。據本報獲悉,上周三(3月31日)上午,一隻來歷不明并綁有炸藥的鴿子飛至福田地標建筑「信息樞紐大廈」西北角附近時突然爆炸,鴿子當場粉身碎骨,但并未造成人命傷亡。由于爆炸地點距離市政府大樓(市民中心)僅500米左右,當局懷疑是「有目的事件」,嚴密封鎖消息,而來自北京的反恐人員已到深圳調查事件。
當局封鎖消息 加強警戒
屬于中國電信深圳分部所在地的「信息樞紐大廈」位于福田益田路和福華二路交匯處,記者昨日到現場察看時,大廈保安和治安聯防員均對「鴿子炸彈」一事三緘其口。記者在現場并無發現任何爆炸痕艫,而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場增加了保安數量和駐點巡邏,氣氛相對緊張。
據了解:事發于上周三上午,一隻身上綁有炸藥的鴿子正飛往「信息樞紐大廈」,但在接近目標、穿越樹梢時炸彈突然爆炸。因爆炸發生在空中、威力不算大,又值中午時分行人不多,未造成傷亡。有大廈對面商場清潔女工透露,當時她聽到一聲巨響,只因正在打掃衛生,不遠處又有工地,于是認為這聲巨響可能是施工聲音,并未在意。
港人聚居樓盤 名企密集
信息樞紐大廈由裙樓、主樓及副樓組成。總建筑面積達到18萬平方米,主樓48層,高240米;副樓22層,裙樓8層。大廈內有許多國內外知名的電子科技公司,所在區域是福田CBD商務區、高級寫字樓密集,不遠處又有多個港人聚居的高級樓盤如「星河世紀」等。
記者昨向深圳信鴿協會查詢,有工作人員表示未聽聞此事,雖然深圳的信鴿都有登記和編號,但這也難證明鴿子主人涉嫌恐襲,因為信鴿經常去別的鴿巢交配或參加比賽時有其他人接手。就算是鴿子炸彈,也應是野鴿,因為信鴿只認識回程路,不認識去程路,除非肇事者在「信息樞紐大廈」內養信鴿,由外面放飛進行攻擊。而信鴿負重能力也不大,一般只有50克。
反恐專家、中國現代國際關係學院反恐中心主任李偉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認為,不排除有人惡作劇或惡意報復,至于鴿子炸彈是否屬于恐怖襲擊新方式,目前因資料有限尚難下結論。
(明報記者深圳報道)
白酒廣告泄國家機密
明報
內地的電視廣告有兩多,一是藥品廣告,一是白酒廣告,尤其是酒廣告,茅臺、五糧液等名牌自不待言,各個地方都有本地的名酒廣告,最近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的一隻名為「清樣」的白酒廣告,卻引來人們的側目。
比喻高干如封建帝王
清樣本來是印刷行業的術語,是指有大致的排版格式、但不是正式的文稿樣版。用它來作酒名本來就有點不倫不類,但原來「清樣」在內地還別有含意,原來是指官方新華社向高層官員呈報的「內參(內部參考資料)清樣」,屬于機密級文件。
在央視播出的「清樣」酒廣告中,先是出現古代帝王的形象,然后就是奴才呈上奏摺的畫面,旁白說「在古代,清樣是地方大員呈報給朝廷重臣乃至皇帝參閱的朝報」。接覑畫面一轉,出現一名高干狀男子在閱讀文件,旁白說,「今天,清樣依然是為領導者提供決策的直接參考」,此時,那位高干率一眾秘書隨從走向酒席,舉杯一飲而盡… …
「清樣文化」就是「密報文化」,「內參」屬中共發明,說古代皇帝也讀「清樣」純屬無稽,但該廣告無意中泄露了一個「國家機密」。在中央電視臺的眾目睽睽之下,這樣一個將今日高干比喻成封建帝王,嚴重詆眥高干形象的廣告,如何卻能照播無誤呢。
原來,酒廠的文宣披露,該酒是2006年5月,奉湖北省委之命研製,動用5名國家級評酒師,採用地窖窖藏多年的原漿老酒調製出樣酒,由時任湖北省委書記的政治局委員俞正聲品嘗后,大加讚賞,并以新華社向政治局委員呈報的內部材料「清樣」為其命名,作為湖北省委、省政府接待黨國領導人和政要名流的「專用酒」,其寓意是「代表中國白酒的最高級別和最高密級」,難怪廣告可以暢通無阻了。
一段白酒廣告,透視豐富的中國政治文化和酒文化資訊,可謂綿長醇厚。
孫嘉業
吉爾吉斯內亂 打亂中國輸油部署
明報
毗鄰中國的吉爾吉斯,雖是前蘇聯地區中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因處于中亞戰略據地,是美俄在中亞「大博弈」的主要戰場。事實上,吉爾吉斯蘊含石油、天然氣及金礦等天然資源,亦是中國通往中亞產油區如烏玆別克以及里海的重要中轉站。吉爾吉斯一旦內亂,有可能打亂中國從西部輸油的部署。
吉爾吉斯總統巴基耶夫(Kurmanbek Bakiyev)自2005年鬱金香革命上臺后,屢被指貪污及用人唯親。外交上,巴基耶夫一直採左右逢源策略,同時與美俄中合作,但要平衡列強利益并不容易。今次吉爾吉斯局勢惡化,有分析便歸咎于巴基耶夫跟俄羅斯關係轉差。
支援美軍戰線 與俄關係轉差
美俄一直關注中亞伊斯蘭武裝分子勢力,兩國在吉爾吉斯都有駐軍。由于美國正在阿富汗作戰,吉爾吉斯是美軍補給線的重要一站,該國的美軍空軍基地負責支援阿富汗戰爭。俄國去年初向吉爾吉斯提供21.5億美元援助,分析家相信俄國是要換取吉爾吉斯終止美軍的馬納斯空軍基地租約。巴基耶夫一度宣布不再續租,但美國總統奧巴馬親自介入,并大幅提高租金,美軍得以保留基地,引起俄國不滿。俄國總理普京本月1日便宣布,將對輸往吉爾吉斯的石油製成品徵收新關稅,分析指這可能令吉爾吉斯的汽油價格大漲三成,嚴重打擊吉爾吉斯經濟。分析家相信俄國此舉是向巴基耶夫報復,試圖令民怨火上加油。俄國傳媒近日亦大肆攻擊巴基耶夫。有傳言甚至指俄國有份幕后策劃近期反巴基耶夫示威,但俄國副外長昨嚴辭否認。
明報記者 林康琪
重溫尼遜震撼主義
早報
● 哈羅德•詹姆斯
已經逝世15年的尼遜,最近好像在美國借尸還魂了。這位美國第37任總統認為,光靠磋商不太可能改變國際貨幣關系,激進的單邊行動是必要的。如今,美國財政部正面對日益增加的彷效尼遜錯誤做法的壓力,最遲于4月15日裁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編者按:美國政府已決定暫時延后向國會提出是否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裁定)。
約130名國會議員聯署信件,要求對中國采取行動。這場“戰役”獲得美國頂尖經濟學家和貿易專家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的大力支持。
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尼遜時代的問題似乎相對容易處理,甚至顯得微不足道。當時,全世界的貨幣儲備分布略顯不均:在1971年底,德國擁有172億美元的儲備,日本則是141億美元,分別占世界總量的14%和 11.5%。在2008年(我們擁有的最新數據),日本擁有全球儲備的23.4%,中國則擁有44.8%,比之前的數字更高了。
1971年,美國人感受到德國、日本出口飆升的沖擊。德國當時的經常賬戶盈余占GDP的2.1%,日本則占4.4%。到了2008年,日本的盈余是GDP 的3.2%,德國為6.7%,而中國則是9.8%。
當年的情況同今日一樣,對造成全球貿易不平衡的原因存在不同的看法。歐洲人和亞洲人認為,美國過分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是罪魁禍首。美國人則反過來說,日本和德國刻意壓低自身貨幣的匯率,為具政治影響力的出口產業牟取不公平的貿易優勢。
尼遜不相信多邊主義
面對美國的壓力,德國當年比較愿意合作,主要是因為它必須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德國先讓馬克在1969年小幅升值,然后在1971年5月轉向浮動匯率。但日本政府卻不肯就范。任憑美國把開放市場和公平貿易的好處說得天花亂墜,就是無動于衷。結果,當時的美國財長約翰•康諾利(John Connolly)決定向日本的“管制經濟”發動攻擊。
美國采取兩種策略來使日本的所謂封閉經濟失去市場。一種叫“善意忽視”,就是放任盈余國家積累儲備,直到它們察覺自己面對一個巨大的問題。然而,儲備積累起來似乎沒有頂限,所以就只剩下對抗這個選擇。
尼遜骨子里根本不相信多邊主義。當年和如今一樣,傳統觀點是單邊行動有引發貿易保護主義浪潮的危險。當年的美聯儲主席阿瑟•伯恩斯(Arthur Burns)以其他國家可能報復為由提出反對,康諾利回答說:“那讓它們報復吧。它們能做什么呢?”。他的意思很清楚:“其他國家會不高興。那又怎么樣?”
1971年8月15日,尼遜向進口貨物加征10%的臨時附加稅,以“確保美國產品不會因不公平匯率而陷于劣勢。”與此同時,當局還下令凍結工資和物價、終止美聯儲向其他央行提供支持的貨幣互換,以及限制黃金交易,這意味著美元的貶值。
這些措施沒有一項能夠讓美國經濟恢復增長或糾正競爭對手的貿易盈余。在動蕩的1970年代,日本和德國的對外收支的確遭遇劇烈波動。日本的巨額盈余在1973和1979年兩度轉為赤字,德國則在1974、 1975、1979和1980年面對同樣情況。但這不是因為它們同美國的雙邊貿易關系有了調整,主要是因為當年飆升的油價,讓嚴重依賴能源的這兩個國家備受沖擊。
在赤字之外的年份里,德國和日本的巨額盈余又卷土重來,比如在20世紀的頭十年。實際上,70年代后期的一些調整,的確是因為美國的強大財政和貨幣擴張壓力所致。這擴張又轉化成通脹壓力,日本和德國人可以預料的又把問題怪罪在美國人頭上。
美經濟增長在1970年代劇烈下滑
經過一段最初的快速通脹期,美國的經濟增長在1970年代又劇烈下滑。全世界的通脹形勢都有所加劇,保護主義也有所抬頭。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又回到了1930年代,主要是因為對能源的依賴迫使工業化國家維持開放的貿易體制,以便它們掙到足夠的錢來購買石油和天然氣。
當年,美國的匯率單邊主義迫使全世界團結起來對付華盛頓所引發的溷亂。歐洲人加快了他們的區域貨幣和經濟一體化進程。美元亂局也促使產油國成立(一度)十分有效的卡特爾(Cartel),即石油輸出國組織。
只有日本,也就是1971年8月的行動的最明顯目標,遭受了被日本人稱為第二次 “尼遜震撼”的沉重打擊(第一次是一個月前,尼遜宣布將于1972年訪問中國大陸的時候)。日本之所以受創,是因為它不像德國,它是孤軍作戰的。
今日的中國并不像1971年的日本那樣孤立。相反的,它很容易就能把美國施壓所激起的憤怒情緒凝聚成區域團結的動力——正如70年代的德國所做的一樣。
“尼遜震撼”并沒有帶來美國的復興,反而催生了很多探討美國帝國過度擴張和衰落的理論。如今,要把這個世紀變成“亞洲世紀”的最快辦法,莫過于給亞洲出口國一次類似的不愉快震撼,刺激這些盈余國家組織起來。
剛剛在國內醫療改革爭議中取得重大勝利的奧巴馬,是否能夠承擔采取尼遜做法的代價?
作者Harold James是普林斯頓大學威爾遜學院歷史學和國際關系學教授,以及位于佛羅倫薩的歐洲大學學院歷史學教授
英文原題:The Nixon Shock Doctrine Revisited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