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探源:草原難負過度放牧之重
| 作者: 方輝、王珊珊 | 來源: 中國經營報
5厘米厚的沙塵,漫天遍野的老鼠洞,眼前的一切讓記者頗為震撼。這里是內蒙古鄂爾多斯300公里外的石勒凱村。
3月中旬一場沙塵暴席卷了大半個中國,3月18日,北京黃塵遮日。5年來,這是北京遭遇的最為嚴重的一次沙塵暴。
內蒙古作為北京防沙的第一道防護墻,國家每年在治沙防沙方面均有巨資投入,然而毫無改善的“沙塵”天氣,外界難免疑問。
為此,《中國經營報》記者深入內蒙古沙漠化最為嚴重的鄂爾多斯和阿拉善盟一探究竟。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沙漠化的背后,過度放牧和難以完善的移民政策與不堪重負的草原不無關系。
觸目驚心的老鼠洞
離鄂爾多斯300公里處的石勒凱村是沙漠化最嚴重的村莊之一,3月20日,這里發生了特大沙塵暴,沙塵暴在兩天過后,記者依然能在牧民的院子里看到5厘米厚的沙塵。
“我們已經習慣了,城里一年幾次,我們這里一年幾十次,只要刮風就會揚沙土。”牧民郝治平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在牧民們的印象中,現在并非歷史上沙塵最嚴重的時期,但周邊的草原一直在退化的事實卻毋庸置疑。那么這里的沙漠化有多嚴重呢?
隨后,記者在當地牧民的帶領下穿越石勒凱村附近的區域,隨著目的地的靠近,晴朗的天慢慢揚起了沙塵,出現了一日兩重天的現象,植被覆蓋的草原也越來越少,沙地越來越多的暴露出來,沙石路上看得見四處亂竄的老鼠,揚沙已經遮蓋了早晨的晴朗。
郝治平帶記者進了他們牧羊的草場,很多草場,一眼望去,竟是觸目的老鼠洞。“這樣干燥多旱的地方,是老鼠的天堂,長勢很好的草種子不等來年生根,就被它們偷回洞里了。這對于本來就吃不飽的羊群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他說。
眼前的一片草場,幾乎一半是清沙,一半是黃沙,地里的草根剛被一群山羊地毯式啃食一遍,所有的草根在這個春天降臨的季節,一點抽芽的跡象都沒有。郝治平痛心疾首:“這里原本有30公分高的檸條(一種固沙的植物,但是對山羊是非常有營養的一種草)現在都被吃光了,沒有5年的時間恐怕不會再長出根草了,檸條死了,就是降雨也長不出草來了。”
過度放牧癥結難解
毫無疑問,漫天遍野的老鼠洞是這里沙漠化的有力佐證。然而原因何在?
現在生態惡化有兩個原因,一是地球大氣候作用,另一個就是人為的、過度放牧行為。阿拉善盟阿左旗林業局副局長張翠華和農牧局的副局長何玉秀都有感而言。
在他們看來,過度放牧和牧民飼養的山羊不無關系。
記者了解到,鄂爾多斯草原上大量飼養的山羊被稱為“鐵蹄子”,饑餓的山羊會將植物連根刨起,甚至連樹皮都啃掉,這無異就是“斬草除根”。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鄂爾多斯的牧民為了得到更多的羊絨,紛紛改養破壞力強的厚絨山羊,并且大大超過當地草原的承載能力,導致了過度放牧的現狀。
根據鄂爾多斯的草原狀況,公認的標準為每30畝草場能養一只羊,但在2000年前后,每7畝草場就養一只羊。整個鄂爾多斯市的山羊養殖峰值達到750萬只,超過當時鄂爾多斯草場的理論載畜量近300萬只。
雖然2000年后,鄂爾多斯市開始禁牧、輪牧、休牧,讓草原的40%禁牧,60%休牧、輪牧,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牧區過度放牧的現象卻一直沒有消除。
時至今日,石勒凱村的牧民們依然是按照每10畝草場養一只羊的標準放牧,羊群數量是草原實際承載能力的兩倍。
多年的過度放牧不僅使草場逐年沙化,草原的地力下降,生長的草越來越少,原先只顧從草原上獲取潤的牧民們也開始嘗到環境惡化的苦果。
“草越來越少,我們只能喂飼料,去年我種了20畝玉米全喂了羊。” 郝治平介紹說。
據牧民介紹,從本世紀初開始,牧民們為了緩解飼料危機,紛紛在自己的草場上開辟水利田,記者看到,這名曰水利田,實則無水,幾乎是在99%的沙子中種植玉米,那1%也幾乎一半都是沙,根本看不見土的成分。但十年九旱的天氣,使得玉米產量很低,而且收割之后,裸露在外的沙土成為了重要的沙塵來源。
“羊絨價格回落后,我們養羊就不怎么賺錢了,如果再按照要求的放牧標準養殖(30畝草場一只羊),我們是沒法生存的。”一位牧民無奈的對記者說。
據了解,2000年前羊絨市場最火爆,每斤羊絨收購價達到了200元,但因為種種原因,在2007年后,羊絨價格一路下跌,到了2009年,每斤羊絨的收購價已經下跌到了100元左右。
多位牧民告訴記者,羊絨收入大大減少,如今牧民主要靠賣羊肉賺錢,而一只羊的重量是有限的,要想獲得更多的收入,養殖數量就很重要,言語中充滿無奈。
一位蘇姓的牧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家有1600畝草場,養160只羊,年純收入3萬多元,如果按照30畝養一只羊來算,只能養53只羊,相應的收入也會大幅縮水。
移民之難
面對如此窘境,郝治平早想結束這樣的游牧生活,他也向往城市,但突然結束40多年的放牧生活,談何容易。
目前,郝治平等一些少數牧民已經和當地政府簽了搬遷協議。據介紹,在今年5月當地的牧民將搬進鄂托克旗政府所在的烏蘭鎮居住,按照鄂爾多斯市的統一規定,郝家3口人將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標準得到一套兩居室的樓房。
成為城鎮居民后,政府會每年給每人補償4000元搬遷費,另外還能享受與城鎮居民一樣的養老、醫療等保障待遇。
然而,城市的高消費還是讓這些牧民望而卻步。據了解,鄂爾多斯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香港,鄂爾多斯的房價也直逼全國一線城市,而鄂爾多斯的許多小城鎮也在大興土木,均按照大都市在建設,讓人看不出這是一個地級市。
記者走訪了10戶牧民,只有3戶簽訂了搬遷協議,剩下的7戶有的要再看看,有的干脆謝絕了政府的好意。
“既然是自愿的,那我就不愿意走,如果是強制的,政府必須給我足夠的補償。”上述蘇姓牧民認為,進城之后收入會下降,難以維持家庭的必要開支,而且他在草原上有十幾萬元的房產,“我在草原上的投入太大,我不會輕易走的。”他說。
與之類似的還有今年46歲的王三飛,他的兩個兒子都未成家,其中一個還在讀大學,每年需要1萬多元的硬性開銷,他對放棄放牧,進城從事二三產業沒有信心。“我現在一年的純收入能有4萬元,我這個年紀,進城能干啥?”
據記者了解,“無人區”是鄂爾多斯市城鄉統籌建設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讓草原得到徹底的修養生息。“這種搬遷完全是自愿的,政府不強制,達到標準的就可以簽協議。”3月24日,鄂爾多斯市宣傳部的喬科長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目前,鄂爾多斯市轉移農村人口進展最快的是東勝區,該市宣傳部提供給記者的資料顯示,2008年底,東勝區常住農業人口只剩1.5萬,2009年又完成8000戶的轉移,按照計劃,東勝區將在2012年將農業人口轉移完畢。
喬科長告訴記者:“牧民們對收入降低的擔心是多余的,已經搬進來的牧民的收入均比之前高,政府也在積極為進城的農牧民進行免費的崗前培訓。”
但是移民政策目前還是退牧還草項目中最復雜的工作,搬遷后的牧民生活水平也參差不齊,有的牧民很適應移民后城鎮的打工生活,有的牧民依舊懷念自由自在的放牧生活,有一些牧民無法適應城鎮生活偷偷跑了回去。
“他們文化素質很低,生活閑散慣了,我們阿左旗就曾經組織過沙漠腹地的孩子去企業培訓上班,結果100個孩子到最后全跑掉了,8點上班,還要記件工作,他們受不了這樣的約束,再說農活是技術活,短期很難掌握。所以他們受不了,直接走了。移民首先要解決居住問題,生產資料,生活問題等等……”阿拉善盟左旗林業局副局長張翠華坦言:“雖然工作不好做,但是移民是必須推行下去的工作,這是生態的需要。”
近年我國的大風沙塵天氣
經統計,上世紀60年代特大沙塵暴在我國發生過8次,70年代發生過13次,80年代發生過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發生過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圍愈來愈廣,造成的損失愈來愈重。其中最為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5年。當年11月7日,山東40多個縣(市)遭受暴風襲擊,35人死亡,121人失蹤,32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0億多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