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衍生品之痛再回首
2009年12月08日 第一財經日報
沈易安
近年來,中國企業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發生巨額虧損的事件層出不窮。歷數這些慘痛教訓,其中頗具代表意義的當數中航油石油期權事件。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1993年成立,主要從事中國進口航油采購和國際石油貿易及石油實業投資等業務。該公司于1998年開始從事石油衍生品紙貨互換交易,1999年開始從事石油衍生品期貨交易,初期交易量較小。
但2002年3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未上報董事會和中航油集團便開始從事場外石油期權交易。不過,由于對油價走勢作出錯誤判斷,相關期權交易出現虧損。隨后,為不披露期權業務損失,三次草率挪盤使得公司潛虧進一步大幅增加。截至2004年11月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期權交易潛虧實際為5.7億美元。
后經核實發現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虧空數額巨大,挽救所需資金超出了集團公司的承受能力,為盡可能減少損失和避免拖垮集團公司,決定將全部盤位進行斬倉,并對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申請停牌重組。最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關閉所有倉位的實際損失為5.4億美元。
金融危機的突然爆發,使得中資企業深陷衍生品泥潭的事件出現爆發式增長。
中信泰富股份公司,因簽訂澳元期權合同而陷于破產邊緣。2008年12月2日,中信泰富公開披露的股東通函顯示,過去兩年中,中信泰富分別與花旗銀行香港分行、渣打銀行等13家銀行共簽下24份外匯累計期權合約。
然而,暴跌的澳元正在一步一步將中信泰富逼向萬劫不復的地獄。10月20日中信泰富首告因澳元貶值跌破鎖定匯價——澳元累計認購期權合約公允價值損失約147億港元,至今,巨額虧損已擴大到186億港元。在短短30多個交易日內,中信泰富正以每天1.1億港元的驚人虧損快步沖刺。
此后,壞消息接踵而來。資料顯示,東航集團、中航集團和中遠集團在2008年6~8月國際油價達到歷史最高點(140美元/桶)時,與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境外投行簽訂了高額石油期權合約,在買入看漲期權的同時賣出看跌期權,簽約后不久油價快速跌破了約定的行權價,這3家企業不得不雙倍賠付交易對手,截至2008年底共賠付折合人民幣8.06億元(東航1.5億元、中航4.38億元、中遠2.18億元)。賠付后的合約浮虧仍高達161億元(東航62億元、中航68億元、中遠31億元)。
2008年3月12日,深圳南山熱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深南電”)有關人員在未獲公司授權下與高盛全資子公司杰潤公司簽訂了兩份期貨合約確認書。11月結束時,紐約市場輕質原油月均價55.15美元,低于深南電與高盛全資子公司杰潤對賭協議約定的盈虧點62美元。這意味著深南電將按照協議規定的計算公式向杰潤支付274萬美元的真金白銀。
此外,中遠集團的遠期費用協議合約(FFA)、中國中鐵(6.55,-0.10,-1.50%)和中國鐵建(9.47,-0.19,-1.97%)的外匯結構性存款業務等都發生巨額浮虧和損失,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