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紫金礦業(行情 股吧)(601899.SH,02899.HK)三季報甫一公布,福建首富陳發樹、廈門首富柯希平的減持套現金額,隨即塵埃落定:分別套現超過40億元和20億元。另外,董事長陳景河以套現約2.52億元的規模,拔得國內上市公司高管減持頭籌。
按陳發樹、柯希平等當初投資紫金礦業的成本計算,9年實現超過700倍的收益,其財富增速猶如火箭升空。
但到手的錢還沒捂熱,陳發樹、柯希平隨即轉身,這筆牽動市場無數目光的巨額資金,反手變成了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權。其中,陳發樹分別出資2.35億美元和22億元,先后入股 青島啤酒(行情 股吧)股份(00168.HK,600600.SH)與 云南白藥(行情 股吧)(000538.SZ);柯希平則擲出16.8億元,拿下京東方A(000725.SZ)7億股,再以10.47億元將廈門地王攬入懷中。
一邊瘋狂減持套現,另一邊卻高調巨額入股,紫金礦業富豪舞動資本魔方,攪亂了中國市場固有的商業邏輯。
“同樣是股權投資,同樣不是控股股東,陳發樹和柯希平這一出一入令人費解。”某投行人士表示,“這是資源為王的時代,紫金礦業的未來成長性理應高于京東方等上市公司。”
那么,紫金礦業主要股東不約而同的決然減持套現,是否隱藏著不為外人所知的秘密?
“拿著不踏實,紫金礦業改制時存在賤賣國有資產的嫌疑。”福建一位證券人士指出,“陳發樹、柯希平和陳景河等人700倍暴利的金蟬脫殼意圖昭然。”
抽絲剝繭,紫金礦業暴利通道逐漸清晰浮現。
國資打折賣?
“紫金礦業下了金蛋,可我持股19個月依然虧損累累。”福州投資者 趙 先生向本報記者感嘆。
這種巨大反差就像一幕充滿黑色幽默的悲喜劇:紫金礦業 2008年4月25日 A股上市首日13.92元的收盤價,至今仍是其上市以來的最高股價,這意味著當初買進紫金礦業的投資者,現在還深度套牢。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紫金礦業已套牢無數投資者的股價,卻為大小非們帶來超過700倍的回報率。
如此詭異的投資回報反差匪夷所思,總市值已超過1500億元的紫金礦業,當初是如何給這些大小非們創造潛伏的條件和機會?
紫金礦業前身為上杭縣礦產公司,成立于1986年6月,主要業務為開發建設紫金山金礦。
2000年8月,紫金礦業改制設立,興杭國投以其擁有的紫金礦權益,按1.505:1的比例折股48%,金山貿易以其擁有的權益加上現金1217.78萬元折股18.01%,新華都實業、新華都工程、廈門恒興、新華都百貨、福建黃金集團和閩西地質大隊,分別以現金2602.15萬元、1000.83萬元、714.88萬元、246.35萬元、245.63萬元和49.9萬元,按1.505:1的比例折為18.2%、7%、5%、1.72%、1.72%和0.35%。
而新華都實業、新華都工程、新華都百貨隸屬于陳發樹,金山貿易和廈門恒興受柯希平控制。
根據廈門華天會計師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對紫金礦業發起設立時驗資報告,截至 2000年8月31日 ,紫金礦業凈資產為14297.5萬元,發起人的出資按1.505:1同比例折合為股本總額9500萬股(每股面值1元)。
從中可見,紫金礦業改制設立時,其14297.5萬元的凈資產,扣除發起人按1.505:1的出資比例折合的部分即4797.5萬元,紫金礦業截至2000年8月底的實際凈資產只有9500萬元,竟低于經審計的截至1999年底凈資產數額。
但這僅是問題表象,潛藏的事實是,紫金礦業此時改制設立的入股標準,卻是以8個月前的資產凈額折價,在此期間,紫金礦業的營業額和利潤大幅增長。而通行的做法是,只要時間進入下半年,就應該至少以改制當年6月底的凈資產為依據。
根據當年廈門華天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的審計報告,1999年,紫金礦業實現凈利潤3255.28萬元,凈資產為10283.39萬元。
不過,這與政府部門的統計卻有較大出入,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匯編的《冶金工業志》表明,1999年末,紫金礦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9933萬元,凈值14771萬元,利稅5327萬元。而紫金礦業官方網站公布的數字是,1999年生產黃金 3010千克 ,實現利潤5180萬元。
即使按照紫金礦業招股公布的統一數據,其2000年營業額為29610萬元,稅后純利達4830萬元,每股盈利0.73元,比照紫金礦業歷年上半年業績,其2000年上半年所占全年純利的比例應有50%。也就是說,當時紫金礦業的凈資產至少應增加2400萬元。
如按福建省《冶金工業志》的數字,加上2000年上半年的盈利,紫金礦業的實際凈資產,改制時被隱瞞約40%。
而所謂經審計凈資產,只是陳發樹、柯希平等人占大便宜的冰山一角。
無形資產黑洞
其實,大打折扣和嚴重縮水的不僅是改制時的凈資產,紫金礦業截至 1999年10月31日 的資產評估,其評估值和增值率更令人大跌眼鏡。
根據廈門聯盟資產評估事務所有限公司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書,彼時,紫金礦業所有者權益賬面值9583.61萬元,調整后賬面值9483.12萬元,評估值9776.28萬元,評估增值293.15萬元,增值率僅3.09%。
讓人費解的還在于,資產評估報告書中的長期投資,其增值率竟-42.2%,而增值最多的無形資產,增值率只有13.86%。
依照紫金礦業A股招股說明書列舉的各項無形資產,其中探礦及采礦權2193.19萬元、土地使用權721.7萬元,是按原福建省閩西紫金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整體改制為股份公司時,由廈門聯盟資產評估事務所有限公司對該等無形資產的評估值作為入賬依據,而探礦及采礦權按貼現現金流量法進行評估,土地使用權按假設開發法和基準地價修正法進行評估。
值得注意的是,此后8年,紫金礦業購入的探礦及采礦權、土地使用權的原值,如充氣般迅速膨脹,到2007年分別達到1735352601元、170662410元,并且所有者權益為5337027400元。
但2007年,紫金礦業52.29噸的黃金產量,卻有15.89噸來自核心企業紫金山金礦,約占總產量的30%,而其探礦及采礦權、土地使用權的原始購入價值只占該項無形資產的1.26%和4%。
公開資料顯示,紫金礦業改制設立時擁有的主要資產,包括紫金山金銅礦資產、黃金冶煉廠資產、物資公司資產等,其中,紫金山金銅礦是其主要經營資產。而2008年,紫金礦業共生產礦產金 28478.84千克 ,其中紫金山金礦產量高達 17428.43千克 ;產銅61408.58噸,其中紫金山銅礦生產陰極銅10006.35噸。
然而,上市后,紫金礦業四處頻頻出擊收購的礦產資源,均根據礦山資源儲量及礦山生產能力的延續采礦最終服務年限評估測算,其探礦及采礦權、土地使用權的2008年末數,分別達3873750395元、551675939元,同期所有者權益為16134387640元。
紫金礦業改制前,原始出資人興杭國投、金山貿易分別持股86.8%和13.2%,代表的是上杭地方國資和集體全資擁有的紫金礦業資產。可此番改制,興杭國投出資額由6657萬元變為6862.80萬元,金山貿易(改制時在此通過現金出資的新進股東除外)則從1012.2萬元變為1357.20萬元,出資額與之前相比增加,但所持股權卻分別縮減至48%和9.49%。
2000年8月31日 ,改制后的紫金礦業,股本總額從7669.2萬變為9500萬股,凈資產從1999年的10283.39萬元變為14297.5萬元,分別只增加23.87%和39%,但興杭國投、金山貿易的持股比例卻減少44.7%和28.1%。況且,紫金礦業改制前的凈資產評估已存疑。
經過如此“變通”,興杭國投不僅“理所當然”地放棄國有絕對控制權,還將14年的經營果實拱手與之分享,讓民營資本和自然人以表面看與興杭國投同等的代價,完成了一本萬利的潛伏。
根據紫金礦業發起人出資統計,新進股東共出資6077.52萬元,獲得紫金礦業42.51%的股權。
而金山貿易在紫金礦業改制時另外以現金1217.78萬元出資的部分,大多與發起人新華都、廈門恒興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其中,廈門恒興為第一大股東,新華都董事長陳發樹的兄弟陳云嵐、陳志騰、陳志勇等均赫然在列。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張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