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洋中藥”盛行 中醫藥業守望“中國身”
2009年11月25日 來源:中國新聞網
香港大公報24日就中國中醫藥產業在國內外的發展現狀刊發文章,文章提及,如果不盡快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土中藥”很難抵御“洋中藥”的沖擊,中國在中藥市場上的損失將是難以估量的。民族中藥不但難以走向國際市場,弄不好連國內市場都無法保留。
文章摘錄如下:
日前,瑞士藥企諾華制藥在中國高調宣布,將針對中國市場研發中草藥,并欲以5億元并購中國藥企。
據預測,中藥產業是21世紀最具發展空間的產業之一。目前世界草藥市場銷售額正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遞增。這對在中醫藥方面擁有大量獨特資源的中國而言,是絕好的機遇。
然而,近年來外資藥企利用中國在知識產權管理上的缺陷,通過合作、收購、兼并來獲得中國中藥知識產權。同時,禁止中國企業生產和銷售,將“洋中藥”返銷中國市場,賺取巨大利潤。這無疑敲響了中國中藥知識產權保護的警鐘。
有關專家指出,在未來的競爭中,我們要守住中醫藥大國地位,必須盡快出臺專門用于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政策法規,避免以后再發生中醫藥知識產權被不當占有的事件。同時,將傳統優勢與現代醫學理論和高新科技結合,提高傳統中成藥生產各個環節的科技成分。
“洋中藥”在中國盛行
近日,剛剛上任的諾華中國非處方藥(OTC)部門總裁江華在廣州高調宣布,未來諾華將為中國市場專門研發中草藥,并將有條件并購銷售在5億以上的本土藥企。
其實,覬覦中藥以及中國醫藥市場的不僅僅是諾華,眾多的外資藥企對于中藥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有180多家公司和40多個研究機構正在從事天然藥物的新藥開發。
美國已開始進行中藥復方與制劑的臨床試驗,德國則打算在現行醫療保險法中將中藥列入傳統療法范疇,俄羅斯、瑞士等亦看好中藥。
過去數年來,外資中藥企業正悄悄以合資、獨資等形式介入中國的中藥市場,并將大部分產品銷往內地。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世界植物藥市場年銷售額超過160億美元,并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遞增。而作為中藥大國的中國,中藥制劑年出口僅有1億美元左右,占其中的3%至5%左右的份額。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每年天然植物藥進口已超過6億美元,中國中成藥市場的進口量已遠遠超過出口量,這種勢頭還在不斷增長。
在日本,中藥生產原料75%從中國進口。日本一家中藥企業以中國中成藥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銷售額達1億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銷售到中國。
美國人利用手中8項中藥材薄荷的專利,在口香糖等高利潤市場上,大把大把地收銀子;而作為薄荷之鄉的中國,只能靠著薄荷藕、薄荷茶水賺一點小錢。
在一家中國藥店里,一位顧客在柜臺前看著五六種不同包裝、不同生產廠家的六味地黃丸,猶豫不定。更讓這位顧客為難的是,售貨員竟然向他推薦一種所謂“比純中藥還好”的“洋中藥”。
曾任美國總統府顧問、美國參議院核心成員的美籍華裔知名學者和名醫張緒通博士曾對媒體說:“西方國家的決策者們認為,以中藥為主的天然藥物將成為發展空間巨大的戰略性產業。同時,也把‘中醫藥國際化’看成一場對中國的商戰。”
外資瘋搶中藥配方
今年7月初世界治療糖尿病的龍頭老大諾和諾德公司中國研發中心在中關村生命科學院落成。緊隨其后,跨國制藥企業羅氏的中國研發中心也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設立。
業內人士一語道破玄機: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瞄上的不僅是中國“物美價廉”的科研人才,還有中藥國自身的科技研發存在的優勢和漏洞,更重要的則是盯上中藥缺少“專利”這一天然屏障。
自1985年以來,中國中藥發明專利的申請數量始終未見明顯增長,一直徘徊在1700件左右。迄今為止包括華佗再造丸在內的5個國家一級保密處方,無一有專利。中國在國外申請中藥專利有3000多項,而外國在中國申請的中藥專利卻高達1萬多項,“洋專利”已經占中國醫藥領域高新技術的80%以上。
據稱,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外制藥企業對中藥專利申請卻不斷升溫。去年,諾華大張旗鼓地與中國中藥研究所合作,以獨特方式進軍中國中藥產業。其它一些外資藥企也不斷利用合作、收購、兼并等方式“瘋搶”中國一些有價值的古方、驗方。
近幾年來,已有來自10個國家的40個植物藥品種在中國注冊成功,而中國卻無一例植物藥品種在海外正式注冊,這不能說不是一種讓人心酸的悲哀。
據統計,國內大約90%以上的中藥都沒有申請專利。專家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很多中藥缺乏足夠的臨床試驗數據,很難證明其療效,申請專利的難度較大,并且很多中藥都是作為秘方存在,雖然療效顯著,但機理是什么卻說不清楚。另一方面,中藥尚待標準化,這是打入國際市場的最大阻力之一。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中國的中藥配方大量流失。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已經成為困擾中國傳統醫藥企業的重要難題。
守住防線刻不容緩
近年來,發達國家利用中國在知識產權管理上的缺陷,通過合作、收購、兼并來獲得中國中藥知識產權,其結果導致一些有價值的古方、驗方和祖傳秘方被外商以低價掠走。
同時,國外企業利用中國申請專利,禁止中國企業生產和銷售,將產品返銷中國市場,或者通過侵權賠償打垮中國企業。國外眾多的醫藥企業就是通過無償侵占中藥方劑資源而賺取了巨大的利潤。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不盡快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土中藥”很難抵御“洋中藥”的沖擊,中國在中藥市場上的損失將是難以估量的。民族中藥不但難以走向國際市場,弄不好連國內市場都無法保留。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知識產權無疑是民族中藥產業面對挑戰時必須緊緊抓住的利器,這已成為共識。目前中國中藥界應強化知識產權意識,把中藥的資源優勢和專利開發緊密結合起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