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高溢價再逐西安水務 巨額利潤居民買單
2009年06月06日 中國經營報
兩年前,法國的水務巨頭威立雅集團對西安自來水公司的收購在進入最后程序之前,因為遭遇“外資水務將掌控中國水價”的輿論壓力而不得不中止。記者獲悉,西安自來水公司如今正試圖通過“先改制,后引資”的方式再次引入威立雅集團,擺脫自身的發展困境。
據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我國城市水價正以每年約10%的速度上漲。究竟是外資水務導演了這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水價上漲,還是外資水務搭上了中國城市水價提高的順風車?巨大的市場機會之下,城市的水務改革仍是進行時。
最近這幾個月來,張青經常最后一個離開辦公室,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從未有過的勤奮。”張是西安自來水公司(以下稱西水)的一名普通員工。
這種勤奮的動力來自于日前籠罩在自來水公司的一股精簡人員的風潮。“我們這邊現在實行一刀切的政策,從去年年底開始,上面規定無論是干部還是工人,只要年滿55歲,就必須退休,而一些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年輕人也將離開崗位,現在是人人自危。” 張青說。
而這股風潮則與一宗舊案被重新提上日程有關。
“兩年前,威立雅集團曾有意對西水進行收購,后來由于爭議被迫暫停,現在這個事情又被重新啟動了。”一位當年參與此案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有數據顯示,在未來幾年內,我國的水務市場的規模將突破一萬億,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機。而目前國內自來水企業60%都面臨虧損的現實正成為這些企業引入外資最大的動力。
而在威立雅對西水執著的追求背后,是外資水務巨頭們對中國水務市場的信心,以及漸漸蔓延全國的水價上漲潮。
“在外資與地方政府所簽訂的水務合資合同中,都對用水量與水價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水協協會會長李振東在上海對記者表示。
一場曖昧的并購案
“西水與威立雅的故事遠未結束。”5月底,北京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對記者說,2007年,他的公司作為招投標的中介機構,擔任了西安市國資委水務改制的顧問。
金永祥告訴記者,西水與威立雅之間曾經草簽的協議依然有效,這種合作雖然間隔兩年,但只是中斷,而非終止。
一位知情人士則向記者透露,在當年威立雅與西水的合資暫停以后,雙方的接觸并未停止,而近日在西水內部風傳的精簡人員就與外資可能進入相關,“有消息說,在最大幅度的減輕負擔之后,才能與外資在談判中取得更好的籌碼。”張青說。
對張青這樣普通員工而言,合資是一件好事,他目前的工資只有2000元左右,這種收入在西安只能處于中等偏下,“據說蘭州、昆明那些自來水公司被外資收購之后,員工的工資都漲了三五百。”這樣的漲幅對張青而言有明顯的吸引力。
緣何時隔兩年,外資依然對西水遲遲不能相忘?
西水是西部地區最大的自來水公司之一,注冊資金4.1億元,2006年賣水收入5億多,擁有水廠7座,供應著西安市360萬人口的飲水。顯然,無論是資產規模、技術水平還是戰略價值,西水都是投資者眼中巨大的潛力股。
“實際上,兩年前談判都談到關鍵時刻了,最后卻陷于輿論壓力而暫停。”金永祥說,他從1994年就開始從事水務,為多家自來水公司改制提供了方案,也為多家自來水公司股權拍賣作為招標顧問,他也見證了中國水業市場化的改革歷程。
在2007年8月,當時西水的上屬公司西安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公司在西安產權交易中心發布公告,擬出讓西水49%股份。
據金永祥回憶,當時共有6家來自國內外的戰略投資者遞交了意向投資標書,而曾經以“溢價收購”拿下蘭州、海口等城市的水務公司股權的威立雅成為了最有可能的意向買家,然而談判遭遇到了外界巨大的的阻力。
“西水當時的總經理種受命和公司的管理層也并不贊成賣給外資,而中國城鎮供排水協會(水協)的干擾起到了最后決定性的影響。”一位知情人士對記者回憶,水協協會的會長李振東曾經為此特地往西安跑了三趟,在當地國資委的負責人和西安市的主要領導人面前極力阻止此事。
“我的確往西安跑了三趟,因為在我看來外資進入將埋下水價高漲的隱患。”5月中旬的一天,在上海南京路一個安靜的賓館內,已經72歲的水協協會會長李振東接受了《中國經營報》記者的采訪,他此前曾擔任過建設部副部長。
在最近的幾年間,在支持者眼中,李振東是“國有資產保護者”,在反對者眼中,他是個麻煩的“攪局者”。此前,李振東曾以水協和個人名義寫信給國務院領導,力陳外資高溢價收購中國水務資產可能造成的損害。“不過,這個意見并沒有被采納,外資收購的勢頭并沒有絲毫減緩。”
據了解此案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西安市國資委對西水改制有兩種思路:一個是將西水進行重組后上市,為此,在今年年初的西安市國資監管工作會議上就曾提出將積極推動產業整合重組,并努力推動西水等7個國有控股企業的上市;另一個則是繼續選擇外資合作,不過外資控制的股權比例可能進一步降低。
“如果西水要上市,就必須連續贏利3年,這個要求對于目前的西水來說,還是很難的,因此選擇與外資合作也是一種方式,另一方面,當初極力反對此事的一些管理層也已退休,阻力小了很多。”上述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對此,記者未能聯系上西水宣傳部進行相關采訪。記者同樣致電威立雅北京、上海、香港等多個辦事處要求采訪相關進展,均被拒絕。一位威立雅人士在電話對記者表示,“現在是敏感時候,什么也不能說。”
外資“水務帝國”初現
“為什么威立雅對西水念念不忘?就因為拿下西水,整個西部的水務市場都盡在外資掌控之中了。”長期關注水務市場并購案的上海信誠律師事務所劉軍廣對記者說,在他看來,外資近年來已經先后收購了蘭州、昆明、成都、寶雞等西部地區的自來水公司,西安是最后的一步棋了。
相關資料顯示,到2010年,我國的水務市場規模將達上萬億元。而根據“十一五”規劃,僅污水處理一項,總投資就在4000億元左右。“這么大市場怎能拱手讓給外資?”劉軍廣說。
“我并不是反對水務市場的改革,只是對外資的收購手段和地方政府一賣了之的行為表示反對。”李振東說,由于水價長期過低,我國60%的自來水企業都是虧損的,剩下的40%雖然不虧損,但贏利都在1%到2%左右,而這一背景也成為了外資尋機收購的主要原因。
“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熱衷出售自來水公司,一個是因為本身嚴重虧損,另一個就是能拿到一筆優厚的資金。”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蘭州自來水項目賣給外資17億元,當地政府從中拿走了12億元;海口項目9.5億元,地方政府拿走了6個億,“政府把多余的錢都拿走做了其他用處,實際上地方政府所看重的高溢價對水務改造本身來說并沒有任何益處,這只是對政府有好處。”不過該知情人士的話記者已經無法從蘭州、海口等地查證。
“我曾對很多國內合資的水公司進行考察,發現了在外資收購之后,地方政府對水企業的補貼逐漸遞增,財政壓力很大,有的地方政府為了保證外資水廠的贏利,甚至不惜去關閉國有的水廠,一屆政府為了政績,但給下屆政府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劉軍廣說。
而在地方政府為了解決水廠虧損頻頻選擇外資進入之時,一個強大的外資水務帝國已開始在華顯現。
據記者了解,法國蘇伊士集團北自昌圖、南至三亞、東起上海、西達重慶,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擁有22家合資企業,供水人口達到了1400萬。在今年3月底,蘇伊士旗下的中法水務與美國地球工程公司達成協議,收購其在天津的供水項目,中法水務持股52%、而天津自來水集團則持股48%。
而具有153年水務領域專業經營歷史的法國威立雅公司也在中國掀起了收購狂潮。迄今為止,威立雅拿下了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昆明、蘭州等近19個城市的21個合資項目,供水人口達到了3000萬。
此外,據記者了解到,這些外資水務公司的經營期限一般是在30年左右,也有50年的,而其占股權份額均接近或等于絕對控股的50%。
而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在國內多起自來水項目的競標中,高溢價成為實力雄厚外資的制勝法寶。
如2007年8月,威立雅以17億元的高價拿下蘭州供水集團45%的股份,而底價僅為4億多元。2007年10月,威立雅出資9.5億元,拿下底價為3.1億元的海口水務集團50%的股份;而獲得天津自來水公司49%的股權,威立雅出資21.8億元,高出7億元底價兩倍多;而在拿下揚州自來水公司49%股權時,蘇伊士集團旗下合資子公司中法水務出資8億元,其底價僅為1.8億元。
“實際上,這兩年國內也涌現出了一批資質良好的國企和民企,像曾收購了徐州自來水公司等的北京首創水務,但在和財大氣粗的外資競爭中,他們還是不占上風。”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
“外資雖然高溢價進行收購,但收購之后的收益是非常豐厚的。”劉軍廣告訴記者,外資對自來水公司進行股權收購之后,都普遍享有協議規定的水價(不足部分由財政補貼),如此一來,外資在經營期限內的利潤穩定在25%到30%左右,而且是高回報無風險。
“在城市水務領域,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會收取一筆數目龐大的特許經營費用,但在中國并不收取,另外,外資水務也會通過咨詢和向國內水廠推薦進口設備供應商而獲得豐厚的回報。”劉軍廣說。
誰在推動水價上漲?
“外資水務在中國市場已經足夠強大,目前是一個潛伏期,這種高溢價收購將來必然會分攤到老百姓身上,而一旦外資形成了話語權,就會對整個水務市場和水價形成壟斷。”水協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
而在近日,已有多個城市的水價開始出現上漲趨勢,其中大多不乏有外資身影。
5月20日,昆明市發改委發布公告,自6月1日起,把該市居民生活用水單價從2.65元/立方米提高到3.45元/立方米,這已是昆明市自來水集團自2005年年底與威立雅合資之后的第三次上調水價。
在最近的一個月內,上海、南京、廣州等多個城市都舉行了城市水價上調的聽證會,而更多的地方政府和自來水企業也提出了漲價的要求。
“開聽證會只不過是一個形式,即便遭遇到了居民的反對,自來水的價格還是要漲的。”一位參加了聽證會的上海居民說,盡管他知道水價上漲有很多理由,但作為公共資源,水價上漲同樣需要充分考慮低保戶等低收入群體的生活境況。
一位業內人士更是對記者指出,在地方上調水價背后,除了有外資與地方政府的合同約束外,還有追求高額利潤驅使下,外資對地方政府的不斷游說。
“在外資與地方政府所簽訂的水務合資合同中,都對用水量與水價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李振東說。
據李振東透露,在地方自來水公司與外資進行合資時,在地方政府與外資的合同中,對水量輸出和水價都是逐漸提升的,一般都會在合同里對水價上漲進行一個規定,每年合資水廠價格上漲的依據是,以成本水價乘以K系數,而K系數共有5個因素,分別為電價、化學藥劑價格、工人工資、匯率變化系數、CPI指數,“按照這些因素,水價大幅上升不足為奇。”
而據記者了解,自來水在到達用戶終端時,一般要經歷兩個過程,首先是外資水廠進行水處理,然后把水賣給國有的管網自來水公司,然后由國有公司賣給百姓,這樣看起來,外資水務公司和老百姓并不直接發生關系。
“但關鍵在于地方政府往往是根據合同價從外資手里買水的,往往一噸水的成本是1.5元,政府的收購價格在1.8元到2元之間,而后政府再以低于收購的價格賣給居民,這一來一去就造成了虧損,而時間久了,政府無法再承擔之時,水價上漲就是唯一的選擇。”上述人士說。
不過,金永祥并不認為外資是推動水價上漲的主因。在他看來,我國水價多年未漲,資源浪費嚴重,而且很多地方自來水公司人員設置重復,機制冗雜,效益低下,這些造成了自來水公司的虧損,也是如今水價上漲的最直接原因。
據記者了解,此前,我國的水務管網是不對外資開放的,但在2002年3月,原國家計委在公布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中,將原禁止外商投資的供排水城市管網首次對外資開放,此舉表示,外資擁有了向用戶最終零售水的權力。
“現在很多外資收購都把管網一起買了,這就意味著未來他們可能有對自來水的定價權。”劉軍廣說。
劉軍廣分析,之前我國的水務屬于公用事業,由政府定價,部分城市10年都沒有上調水價,但隨著水務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水價在未來很可能市場化,“到那時正是外資謀得巨額利潤的時候,也是普通居民買單的時候。”劉軍廣說。
“其實只要給予自來水公司一個平等的機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