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行中國對賭調查:設好圈套讓中國企業鉆
2008-11-08 08:52:12 來源: 中國經濟網(北京)
監管真空販賣甜蜜毒藥,誘騙設賭暗藏細節魔鬼
國際投行在中國設立的賭局正不斷浮出水面,一方是貪婪無知的中國企業,一方是狡猾的國際投行。對賭背后是甜蜜的毒藥,魔鬼就隱藏在對賭細節中,看似不可能的小概率事件引發的卻是驚濤駭浪,讓中信泰富、深南電等中國企業深陷困境的魔鬼是什么呢?
11月7日,紐約商業交易所輕質原油價格盤中跌破60美元,已經跌破深南電與國際投行高盛旗下杰潤公司對賭協議規定的62美元的觸發價格。按照協議,深南電需要支付高盛80萬美元的賠償,今后國際石油每下跌1美元,深南電還需要追加40萬美元。
來自華爾街的衍生品像埃博拉病毒一樣傳染到中國,由于法律監管的缺位和不熟悉衍生交易,深南電、太子奶、中國高速傳動、碧桂園、國航和中信泰富等一批中國企業成為華爾街金融危機的買單者,在這場國際對賭中,國際投行是如何席卷這些中國企業財富的呢?
11月4日,國內權威的金融衍生品專家專題研討了高盛和深南電之間的對賭協議,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大學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金鵬期貨董事長常清教授就是參會的金融衍生品專家之一。
“衍生品本來就很少人懂,一份合同100多頁,表述云山霧罩,還加上一大堆數學公式,企業能看懂嗎?表面上看沒有任何風險,稀里糊涂簽了字,這實際上是一個打著衍生品名義的金融詐騙。”常清教授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國際投行早已做好一個局,等著一無所知的中國企業鉆進去,而對方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中國企業的底牌。
一場能看到底牌的賭局
國際投行對賭的目標都瞄準了中國優質企業手中的財富,中國企業是如何被誘騙參與這場國際對賭的呢?
一位曾經在國際投行從事衍生品設計的資深人士以深南電與高盛對賭的案例向記者進行了解剖。
表面上看,深南電與高盛簽訂的這份石油對賭協議風險不大,但魔鬼就出在細節上。幾年前,高盛旗下的杰潤公司將中航油陳久霖拉下馬,這次落入高盛虎口的是深南電,不同的是石油對賭合約一個發生在商品牛市,一個發生在商品熊市。
深南電與高盛對賭的標的石油數量是20萬桶,從今年3月到12月之間,紐約商業交易所原油價格高于62美元,深南電每月最高可獲得30萬美元的收益,如果石油價格低于62美元,則深南電需要向高盛旗下公司支付(62美元-浮動價格)/桶×40萬桶,也就是每下跌1美元,深南電要向高盛支付40萬美元。
如此不對稱的對賭協議深南電為何會簽呢?如今看起來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但只要看看當時的國際石油價格就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年3月,石油期貨價格牛氣沖天,達到100美元附近,并呈現一路上沖的走勢,高盛預測石油價格要到150美元,并可能超過200美元,深南電這份合約似乎可以每月穩賺30萬美元,油價回到62美元之下在當時無異于癡人說夢,至少是概率很小。一樁無風險穩賺不賠的買賣,深南電當然會毫不猶豫地簽署這樣一份對賭協議。
那么,高盛明知道與深南電的對賭協議一簽訂就要每月向深南電白送30萬美元,為何還要設計這樣一份愚蠢的對賭協議呢?
這位曾經在國際投行從事衍生品設計的人士告訴記者,高盛完全可以為石油生產商設計一個20萬桶標的額反方向的石油期權進行對沖,不僅能夠賺取中間費用,還可以獲得差價收益。對沖操作可以是這樣的,當石油價格在62美元之上時,石油生產商每月給高盛40萬美元(2美元/桶×20萬桶),石油跌破62美元之后,每下跌1美元,高盛給石油生產商20萬美元的套期保值收益,完全可以覆蓋高盛與深南電對賭協議的財務風險。通過期權對沖,高盛穩賺手續費,另外還賺得對沖者之間每月10萬美元的差價收益和深南電一份免費20萬桶標的額的看跌期權收益。
也就是說,高盛可以找到一個石油生產商來支付深南電每月30萬美元的對賭損失,自己不僅可以獲得每月10萬美元的期權差價收益,當石油價格跌破62美元之后,每下跌1美元,高盛還可以獲得20萬美元的期權收益,因為深南電是按照40萬桶的標的額來賠付的,這就是杠桿給高盛帶來的好處。高盛在這場賭局中完全可以穩賺不賠!
這位業內人士說,高盛是石油期貨市場的多頭,也可能是今年3月石油上漲到100美元之后,高盛要對自己的多頭部位進行對沖。如果高盛這筆200手相當于20萬桶的多頭部位在62美元左右建倉,到今年3月份高盛這筆合約賬面盈余已經達到幾億美元,每月給出30萬美元的保險費,套保石油跌破62美元的風險。一旦石油跌破62美元,每跌1美元,高盛可以獲得40萬美元的收益,覆蓋200手石油多頭合約跌破62美元之后,每下跌1美元導致的20萬美元損失,深南電賠付的錢完全可以對沖高盛在期貨市場的損失,還能獲得額外20萬美元的收益。
穩賺不賠:魔鬼出在細節中
對賭協議本來就是零和博弈的游戲,國際投行正是利用了企業這種貪婪、好賭和無知,憑借手中的信息優勢將對賭協議經過一系列操作,變成了企業贏少輸多,而國際投行穩賺不賠的一場賭局。
在石油牛市當中被忽視的一個細節魔鬼就是高盛與深南電對賭協議中反向標的額放大到40萬桶,正是這個不可能出現的魔鬼意外出現了。根據概率的大小,這份對賭合約中深南電的收益有封頂,而高盛的收益卻是無限的,這種設計同樣出現在中信泰富的澳元對賭合約和其他企業對賭協議中,成為國際投行與中國企業對賭過程中一個致命的細節魔鬼。
中原證券投行部總經理賴步連認為,對賭協議大概率獲得平均收益,而小概率獲得超額收益,并不存在公平不公平,表面上看沒有任何風險,但國際投行不僅能夠利用交易規則和信息不對稱找到有利于自己穩賺不賠的辦法,高盛這樣的國際投行背后的市場力量能夠影響和左右市場走勢,具有某種未卜先知的能力。
高盛商品部門這個不起眼的小部門,正是利用衍生工具曾經創造出高盛公司超過三分之一的利潤,高盛旗下擁有多只對沖基金,縱橫商品市場和各種衍生品交易,憑借與財長保爾森、美聯儲之間的特殊關系,高盛對全球金融市場的變化總能未卜先知,即便這樣,在金融風暴中高盛仍然沒能獨善其身,在這次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中今年陷入首季虧損。
“無論是中信泰富還是高盛,出來混都是要還的。”這位資深投行人士對記者說。
對沖變成賭博暗埋下的危機
香港一位投行人士11月4日上午向《華夏時報》透露,金融市場最近又開始擔心近幾年來發展過度膨脹的信貸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s,英文簡稱“CDS”)衍生交易產品泡沫。“倘若對沖基金爆發破產潮,以及企業倒閉潮蔓延的話,CDS可能會掀起另一波金融海嘯。”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后了解到,CDS是在1990年左右由摩根大通設計,目的是借此分散信貸風險,又不用撥留過量現金以防備壞賬而出現的。
簡而言之,CDS性質類似于保險,保障的是企業會否倒閉,能否履行對發行債務的責任,CDS買方給予保險金給承保人。有了CDS,如果涉及的企業當真倒閉的話,買方就會得到賠償;相反,如果經濟健康穩定增長,跨國大企業倒閉的機會很小,CDS賣方就能穩賺保險金。
這位投行人士告訴記者,CDS起初的目的是讓金融機構可以對沖信貸風險。比如銀行向某企業借貸,又擔心企業倒閉的話,便會購入CDS,以避免到時清盤血本無歸。但后來金融機構見CDS有利可圖,于是大力推動CDS,致使CDS由對沖性質演變成完全投機導向。
在這位人士看來,CDS由此變得不再是去對沖企業倒閉風險,而變成機構投資者純粹賭博某家企業會否倒閉的金融工具,透過賭博信貸息差變化而獲利的工具。
中國社科院一位研究國際金融市場的研究員向記者分析指出,CDS是場外交易(OTC)的衍生工具,沒有統一化的報價系統機制,難以公開客觀地評估其合理價值,而且金融機構進行有關交易時,又不喜歡公開所有有關資料——因為這是商業秘密及有利于他們收取更大買賣差價,這會進一步令投資者難以評估市況逆轉后帶來的風險。
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CEO鄧肯•尼德奧爾11月4日下午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強調,中國的投資者也要學會區分兩種不同的衍生產品,一種衍生品是在交易所里掛牌交易,這會受到交易所的監管,還有一種是在OTC市場交易的,而這部分交易目前還不在監管范圍之內。
場外交易市場:全球監管真空
香港這位投行人士向《華夏時報》透露,CDS提供類似保險性質的保障,卻巧立名目取名為“掉期”,原因是這樣做可避開監管機構的監管。
同樣,在中國企業參與的國際賭局中,摩根士丹利與蒙牛、永樂與中國高速傳動,高盛與太子奶、雨潤食品等簽訂了類似股權掉期的對賭協議,這些對賭協議一直處于法律監管的空白。
事實上,在中信泰富出事之前,已有鴻興印刷投資累計股票期權招致重大虧損,而中信泰富事件曝光后,引發同類虧損的數家公司陸續申報損失,開始使得眾多投資者廣泛關注上市公司的監管問題。
在鄧肯•尼德奧爾看來,任何一個市場的產品創新和監管都應該是密切相關的,現在承擔風險和風險管理之間似乎已經脫節,很多創新性的產品沒有受到監管,或者說監管部門在這方面沒有趕上創新的速度。
“美國對衍生品都沒有監管,中國更無人去監管國際投行販賣過來的有毒資產,目前,國家還沒有法律禁止這種帶有欺騙性質的衍生品交易。”常清說。
銀監會外資銀行監管處何曉軍副處長告訴記者,銀行開發的衍生品歸銀監會監管,國際投行的衍生品應該歸證監會監管,但是,由于這些衍生品非常復雜,操作也很不透明,實際上很難監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