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08-3-7
如果1980年代高招不公因受國力限制,讓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尚情有可原,那么1990年代高等教育的全面不公卻是政策及人為所預設和強化的,高招不公并非什么不治之癥,只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本著體現社會公平,逐步改善地區之間日益加大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賦予每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擁有平等享受教育權利的宗旨,從有利于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立場、觀點出發,高考招生的不公平問題一定能夠解決迎刃而解,其意義不亞于解決困擾我國多年的“三農”問題,全國人民特別是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將深受其惠。
我國高考招生中存在著名額分配不公、發達地區擁有事實特權的問題,雖然是一個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歷史形成的復雜問題,但不能因為困難而因循守舊,而只維護發達地區一部分人的利益,忽視廣大中西部及東北欠發達地區多數人的利益。發展是解決此問題的根本,但歷史與人為形成的巨大差距,還是要靠強有力的政策調整,否則巨大的不均何時了。高考招生,既是為國育才,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我們提出的三十所名校聯考與春秋兩次高考是對現有高考制度的改進和完善,并非否定現行高考制度。鑒于發達地區業已存在多年的高考特權問題,我們提出如下的對策及解決辦法。
一、發達地區高考特權的主要表現及嚴重危害
1、高考錄取分數線逆向傾斜
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區與欠發達的中西部及東北地區相比擁有更多的教育資源和文化資源,京、滬、津三市擁有重點大學的數量占全國的40%以上。其高考錄取分數得到了人為的強勢傾斜,不公平狀況令人瞠目結舌。如2001年山東省的文理科重點線為580、607,而北京市的文理科重點線分別是454、488,分別相差126和119,2002年海南省文理科重點線為687、668,而北京市分別為462、469,比海南分別低225分和199分。在北京能上清華的分數,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點大學,在北京能上重點的,在一些省則無學可上。1999年,北京的考生只要獲得相當于百分制的43.6分就可以上大學,各科平均不及格也可以讀本科,因此其錄取的比例高達72.6%,其理科考生更高達78.9%,與多數省份不到30%的錄取比例形成鮮明的對照。一省之內的差異也同樣明顯,就山東省2000年非重點院校的錄取線而言,省城濟南為全省各地市最低,其文理科都低于最高地區63分,結果是,由于處于劣勢的地區往往是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也就意味著農民子女將首先被淘汰。
2、 城鄉之間招生名額分配差距巨大
進入1990年代以來,城鄉之間在高考招生中的不平等現象也愈來愈嚴重,差距巨大。以1999年為例,清華、北大兩校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中農村學生只有902人,僅為17.8%,與同年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近70%形成鮮明的對照,全國9億農民中,能夠進入北大和清華的人數不及一個北京市。例如,在清華大學1990-1992年招收的三屆本科生中,來自全國農村的學生為433人、385人和381人,而出自北京市的競分別達到437人、410人和481人,1992年整整高出100人。
3、發達地區擁有事實上的高考特權所導致的嚴重危害
高考招生制度的不平等使北京、上海等沿海發達地區成為在高考方面享有特權的城市,為了下一代,為了低分能上好大學,全國的人才均向發達地區流動,中西部及東北地區人才流失嚴重,而發達地區人滿為患,各種資源全面緊張,關鍵就是高考制度不公平所造成的。以北京為例,人人都想擁有北京市戶口,戶口又不能當飯吃,北京人多、車多、房價高、空氣污染嚴重、交通擁擠、消費水平高,北京既不產油、又不產氣,沒有多少自然資源,缺水、少電、無油、沒氣,僅有的就是比別的地區多的招生指標,招生指標造成了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是對中西部及東北欠發達地區的事實侵權和資源掠奪,使其相對于發達地區的差距愈拉愈大,而且這種不平衡,已向“代際轉移”,在發達地區(京、滬、津等)能上重點大學的人員,其下一代也有更大可能上重點大學,而廣大其他地區上學難,上重點大學更難的人們,其下一代也更難有機會上重點大學。上重點大學被一些地方、一批人人為壟斷,而廣大不發達地區的人們“世襲”了上大學難,這種狀況較長時期來被固定化與結構化了。如不徹底解決,社會將面臨危機威脅,這與中央關于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共同發展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二、實行兩次考試相結合模式試點的辦法與對策
1、逐步取消發達地區的高考特權、建立三十所名校聯考的制度。
在每年六月由教育部會同中紀委、監察部在全國統一舉行中國最著名的三十所名校聯考,試卷全國統一,考試時間全國統一,其中三十所名校中每一所學校拿出當年招生總數的5%參加全國統招,錄取分數線全國統一(最低分數線),即全國所有考生的成績參加排名,不分省、市、自治區公平競爭5%統招指標(以后逐年遞增1%,最終達到10%,而錄取其它方面權重也將做出調整),充分體現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照顧現實,拿出2%作為自主招生及保送生選拔專用,拿出3%作為對西藏、新疆、青海、寧夏、內蒙、云南、廣西、貴州、甘肅等少數民族較多的地區實行特殊照顧,明確規定為定向招生名額,余下的9O%根據全國每一個省(市、自治區)的總人口、前一年考生數、前一年實際錄取數確定分省錄取招生計劃。
2、 分省投放錄取名額的計算方法
X省當年招生計劃數的90%= ·Y名校當年招生計劃數的15% +
·Y名校當年招生計劃數的20%
+ ·Y名校當年招生計劃數的55%
三十所名校當年全國招生計劃數= 當年招生全國計劃數的90% + 5%的全國統招指標 + 2%自主招生及保送選拔專用指標 + 3%的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照顧指標
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均根據公式確定各重點名校分省投放錄取名額,15%——系對應人口應得的名額的權重比例,2O%——系對應前一年考生數應得的名額的權重比例,55%——系對應前一年實際錄取數應得的名額的權重比例,X省:系指全國所有省、市、自治區中任何一個,Y名校:系指30所名校中的任何一所學校。
3、改革高考錄取分省定額投放辦法的原則及依據
全國三十所名校聯考每校只有5%的名額參加全國統招,其根本原因是我國人口多、底子薄、東西之間差距巨大,為此,既要考慮現實不公平的問題,又要考慮二十多年來業已形成的固有模式,高考改革以漸進方式推進比較穩妥可行,否則欲速則不達。因此,參考上一年30所名校在該省(市、自治區)所投放的實際名額,同時考慮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區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濟發展及就業壓力均很大,能否持續穩定發展關系到國家的安定及全局,只要不是差別太大給這些地區一定優惠政策全國人民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前一年實際錄取名額所占權重比例高達55%,占有分省投放錄取名額的大部分,而分省(市、自治區)總人口及前一年考生數均是從全國高招公平的角度所設置的兩個指標,另對于教育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給予3%的特殊照顧,正是堅持了公平基礎上的差異原則,這里的差異應該是由強向弱的傾斜。然而,當今的高考錄取名額和錄取分數不是向中西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落后地區傾斜,而是向發達地區和特大城市傾斜。此方案就是根據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由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傾斜、由東部向西部傾斜、由城市向農村傾斜,在堅持公平的基礎上同時體現效率,并照顧歷史現實。投放錄取總額的2%作為各名校自主招生和保送生錄取專用指標,目的在于繼續調動各高校自主辦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符合高考招生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基本宗旨。如果對此名額分配方案有不同的意見,可采用由全國人大召開大型聽證會的辦法,由全國各地代表協商確定高招名額分配方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后交由教育部執行的辦法來解決。
4、中國三十所名校的評選辦法
中國三十所名校的評選,由教育部會同中紀委、監察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單位組成評委會,推出候選中國名校40名排行榜,由公眾評、專家評、政府評、社團評、企業評五大評議部分組成,采取加權平均排位,以促進高校之間的競爭及分化重組,中國三十所名校的評選每兩年舉行一次,實行競爭淘汰制度,評上的國家重點投資支持,以抵制跑北京去教育部、發改委“攻關”,要錢、要項目、要牌子“跑部錢進”等不正之風,有利于高校之間的平等競爭,改善競爭環境,端正黨風,端正校風,凈化社會風氣,提高黨的執政能力。
5、春季招生的模式及原則
凡未列入三十所名校的高校則參加春季招生考試,春季招生考試原則上維持現有模式,由各省自主招生,考試時間全國統一,錄取分數線各省自行劃定,錄取維持現有模式。
三、實行兩次考試相結合模式的可行性
1、封建時代的文官考試選拔制度,考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均不論地方、門第、年齡,以文章、才華定高低、決勝負,只要是中國人,均有平等的機會參加考試(競爭),操作中間可能有腐敗,但規則是公平的、機會是均等的。而我們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西部地區不要求中央給特殊政策,只要求給平等機會,法律上公平,政策上平等就行。
2、1977年全國首次恢復高考的考試是在1978年的春天舉行的,1978年的高考是在同年的秋季舉行的,所以春秋兩季考試的制度完全具有可操作性。
3、在北京、安徽等地區曾多次進行過春秋兩次高考的嘗試,為全面推行一年兩次高考積累了經驗。
4、西南聯大(清華、北大、南開)解放前曾舉行過聯考,培養了眾多人才。春、秋兩季兩次招生使學生擁有兩次考試機會,第一次沒考上還有第二次,減輕了大量學生復讀等一年的壓力,減少了家長的經濟負擔,這是最忠實的踐行“三個代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政治理念。
5、全國MBA招生就是實行聯考制,同時又有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招生考試,兩套考試系統各自獨立進行,并行不悖。
6、拿掉高考特權,北京市的人口壓力就會迎刃而解。全國實行統一公平、公正、公開的高考選拔制度,只要有本事,住在哪里都一樣上北大、清華,為什么一定要住在北京呢?對于離開北京、遷往外地的北京居民給予安家搬遷補貼,鼓勵他們去中小城市安家置業,既減輕了北京市的環境及就業壓力,又給中小城市帶去了投資。
全國人大代表洪可柱
代表證號:0163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