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工農為何弱勢到如此程度?
岳青山
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即將開幕。
今讀到新華社一篇題為《農民工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電訊,報導了本屆人大代表組成。其中說到:上海、廣東、重慶三地選出的朱雪芹、胡小燕和黑新雯“是歷屆全國人大代表選舉中第一次選出的農民工代表”,“他們一定會成為中外媒體聚焦的熱點人物。”又說:“一線工人和基層農民代表大幅度增加。其中,一線工人代表比上屆增加了一倍以上,農民代表比上屆增加了70%以上。”還說:“十屆人大代表是高學歷的先進群體,文化層次與往屆相比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在全部2987名代表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92%,其中一半以上具有研究生學歷。”文中還有“專家點評。”
這報導令我疑慮重重,百感交集。
毛澤東開創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他主持制定的第一部憲法,總綱“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人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些年來,修來改去,這“第一條”一字未有改。“精英”們想刪,卻不能刪。
憲法是根本大法。“總綱第一條”規定了國家的性質。全國人大是最高的國家權力機關,履行管理國家的權力。無論是代表的組成,還是代表大會作出的決策,都應當體現總綱的“第一條”。由此對照上述報導就生出了一些質疑。
先從“農民工”的界定說起。人的階級、階層地位究竟什么來的確定?本來這個問題是再清楚不過的。它唯一的依據,只能視其在社會的經濟關系中所處的地位,同血統毫無關系,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常識。
農民進城打工是“農民工”,這已是約定俗成,天經地義。然而,我卻質疑主:這樣的界定根據何在?合不合理?是否公正?
報導中“專家點評”講,農民工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有1·5億人,“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他們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哪里最苦累、最難因、最危險,哪里就都有大量“農民工”。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我無法理解的是:他們既是“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工齡長者二、三十年,為什么被戴上“農民工”的帽子?為什么他們生于農,就一定要“農”終身?
更有甚者,這些來自農村的“產業工人”,有些人表現突出,早已先后“提干”。這“3農民工”代表,都已提為干部。諸如,朱雪芹“有高中文化,進城打工13年,如今已是上海華日服裝有限公司的團支部書記、工會副主席,先后獲得全國紡織工業勞動模范、全國知識型職工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這就表明,這1·5億所謂農民工,不管干“產業工人”時間多長,是否提干,也不管貢獻多大,不能由農變工。真是天可變,道亦可變,唯獨“農民身份,永不能變。”
這只能說明,這“1·5億”人的農民身份是血統命定了的。
然而,過去毛澤東和周總理那個時期,就完全不是這樣。農民一經正式“招工”、“提干”,就改變農民身分,成了工人、干部。
請問人大,如今農民既然“成了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什么仍是“農民工”?為什么同是農村青年,讀過大專,一經“打工”機關、大學、工廠、部隊就可“跳出農門”,沒有什么“農民干”、“農民教”、“農民師”和“農民長”?人大是管法制的,強調“依法治國”,“公平公正”,如此看待這“1·5億產業工人”,如此看待中國農民,法律依據是什么?“公平公正”又在哪里?
再看,本屆人大代表總數是2987名。以全國人口總數計,每43·5萬人擁有1名代表。本屆人大只有區區3個農民工“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所謂農民工就以1·5億計,那是5千萬人才擁有1名代表。這是43·5比5000呀!
請問人大:這是為什么?本屆人大代表中我國私營企業主,即資本家代表又是多少?同總數相比是幾比幾?我斗膽斷定,這兩個比例差距定會大得驚人。這又是為為什么?是因為如今私營企業主已經是“先進的生產力的代表”,而農民工產業大軍只是“勞力者”嗎?
至于專家點評:這3個“從農民工這個特殊群體的代表,步入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履行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的具體而生動的寫照”,吹得也太沒邊了,令人哭笑不得!,殊不知三個“農民工”進人大,好是好,來得也太遲了。此前29年,沒有一個農民工當選人大代表,那又什么“民主政治”的“具體而生動的寫照”?
再看,憲法規定我國是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在全國人大代表中應當有相應而適當 的體現。本屆人大代表,1·5億農民產業大軍中首次有3位代表;“一線工人代表比上屆增加了一倍以上,農民代表比上屆增加了70%以上”,使人欣喜。但我們又不能不看到,這“大幅度增加”的背后,本屆人大工農代表究竟是多少?經網上查得:在2987名代表中,工農代表占9·8%。而我國的工農群眾占13億人口的90%以上,這能說得上公平合理?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隨著“政治民主”改革的發展,幾屆人大開下來,一方面工農代表愈來愈減少,已經邊緣化了。這同整個工人、農民從主人變成“弱勢”,是相應的、同步的。另一方面,知識分子的代表則愈來愈多,私營企業主即資本家代表也愈來愈增多。一增一減,很值得深思。
請問人大:這同我國國家政權的性質是否相容?這是不是我國工農群眾被岐視、排斥的結果?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十幾億工農勞動群眾落到如此“弱勢”地步?
最后還有一點質疑。新華社的報導說,“十屆人大代表是高學歷的先進群體,文化層次與往屆相比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在全部2987名代表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92%,其中一半以上具有研究生學歷。”這也許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教事業的大發展。但我以為,“人代會”終歸是“人代會”,它同“知代會”、“文代會”是不是還應當有所區別?
以上僅就代表的組成,說明廣大工人和農民在改革開放中,應當有的政治權力被剝奪了,澄成為“弱勢群體。”至于他們意志、期盼,反映的渠道還剩幾多,工農的聲音分量有多大?大家心知肚明。
賈平凹的新作《高興》,是一本深刻反映陜西農民進城打工的力作。他們不屑于這三十年一波高過一波的非毛反毛惡浪,喊出“毛澤東為什么不萬壽無疆”吼聲。這是所謂農民工的心聲!
我欣喜到,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年前勞動合同法的修改中,頂住了私營企業主及其代表—知識精英的強大壓力,代表了廣大工人和打工農民的意愿。期盼采取果斷措施,從多方面改變工人、農民的“弱勢”困境,使憲法總綱第一條落到實處,不至成為空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