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并購中國企業為何能輕易得手?
邱林
近日,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收購山工機械剩余60%股權獲得商務部批準,從而將這家大型國有企業變成外商獨資企業。由于山工機械是卡特彼勒在中國第一家“整體收購”的本土企業,卡特彼勒采取了“分兩步走”的策略,即先收購40%股權,再收購剩余60%股權。同時,通過整體收購,卡特彼勒將加重在中國輪式裝載機市場的投資,
進一步鞏固其在該業務領域被本土品牌蠶食的領先地位。(2月19日《21世紀經濟報道》)
這是卡特彼勒等外資企業并購或合資中國企業慣用的手法。早在2003年,卡特彼勒就宣布要在中國投資100億美元,建立全球的競爭性生產基地。2006年,一份卡特彼勒并購名單被媒體曝光。其中,廈門工程機械公司、廣西柳工機械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機械公司、濰柴動力公司等一大批大型企業都是其狩獵目標。而并購或合資的“投資合作意向書”中有如下要求:合資要在它全球戰略下進行,并服從它的全球戰略;它要求擁有品牌,強調全球一體化,限制使用原中國企業品牌;將把該企業建成具有能生產卡特彼勒產品技術的企業,成為其在中國的生產基地。
基于此,這幾年卡特彼勒進入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的力度、深度和廣度與其它外資企業有所不同。其目的已不僅僅是占領中國市場,同時也意圖把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納入其全球產業鏈,從而形成更強有力的資本吞食。從近幾年來卡特彼勒收購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行為,我們可以看出它在中國的掠奪式收購的目的昭然若揭,但是許多人卻看不到其中的危險性。我國工程機械制造業龍頭企業不能讓卡特彼勒完全控股,因為這將大大損害我國的產業安全,減弱國家競爭力。
分析人士指出,卡特比勒實現對山工機械的整體收購,是對國內工程機械制造業發出的一個危險信號。因為這將會極大地刺激國際工程機械制造業巨頭搶灘中國的熱情。盡管他們目前還不能控股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企業,特別是大型工程機械制造業,但誰也不想失去這個充滿誘惑的市場。今后,國際工程機械制造業巨頭勢必在我國展開新一輪競爭,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企業在這股“西風”的裹挾下將會面臨一場新的挑戰。
人們不禁會問,為何卡特比勒能輕易地得手,為何中國不像美國那樣建立嚴格的外資并購審查制度。這可能與中國引進外資的政策有很大關系。因為卡特比勒此次整體收購山工機械,不僅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認可,而且還獲得了商務部的批準,這與美國限制或禁止中國企業并購美企形成了鮮明對比。例如中國華為公司2007年10月聯手美國一家股權投資基金收購美國3Com公司,雖然只購買3Com公司16.5%的股份,可是,美方硬要把這筆商業交易向“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上引,到現在也沒有批準這項收購案,其實質是不讓華為公司收購成功。
這說明,我們與美國實行的外資引進政策恰恰相反。正是這個原因,在外資企業迅速膨脹中,中國不少地方或行業不僅讓出了龐大市場空間,而且也讓許多地方政府或企業患上了軟骨病。有專家在研究中國引進外資問題時得出結論,中國的外資對有效率的內資的比例在0.29和0.58之間。這樣一個比例十分接近于目前世界公認的外資依賴國,如新加坡、荷蘭和愛爾蘭等。即便是在經濟更為自由化、更為開放的美國、韓國等國家,內外資比例也遠低于中國。因此,調整引進外資的戰略,強化國內經濟的主體意識,是防止依賴外資的重要方面。
卡特彼勒在中國龐大的行業整合計劃,對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的生存已經構成了巨大威脅,因為卡特彼勒在拿下徐工、山工后,下一步的目標將是廈工、柳工、三一重工等,目前中國只有為數不多的工程機械強勢企業,如果沒有了他們,我們自己的民族裝備制造產業可能就是名存實亡。在引進外資中,我們不能讓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傷筋動骨,被動地讓出市場。
因此,中國應該像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實行更加嚴格的外資并購審查制度。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聯合發布并于2007年12月1日起實施的《外商投資指導目錄(2007年修訂)》,表明國家將不再繼續實施單純鼓勵引進外資的導向政策。這個新政策成為我國改變引進外資政策的一個強力信號,從以前不計效益和成本的數量引進,到控制外資引進的風險,尤其是對中國自主研發能力毀滅性沖擊,以及中國經濟由外資主導的警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