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談判中國鋼企再遭日本暗算
年02月19日 東方早報
早報記者 王恒利
如同2005年的鐵礦石協議價一樣,在今年的鐵礦石談判中,中國鋼鐵企業再次遭到日本的“暗算”。
北京時間昨晚8時,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與日本新日鐵、韓國浦項達成的2008年度鐵礦石基準價,巴西圖巴朗粉礦、南部粉礦上漲65%,每噸價格從47.81美元提高到78.90美元;高品位的卡拉加斯粉礦則漲了71%。這一協議價格將從今年4月份起執行。
再遭日本暗算
寶鋼集團內部人士昨天向早報記者表示,目前寶鋼還在與淡水河谷在海南三亞進行鐵礦石談判。不過由于新日鐵率先與全球鐵礦石供應商達成協議,“以寶鋼為代表的中國鋼鐵企業將不得不接受這一價格。”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市場調研部主任陳先文昨天表示,中國鋼廠很可能會接受已經率先達成的礦價漲價幅度。
在2005年的鐵礦石談判中,由于日本鋼廠率先與鐵礦石生產商達成了71.5%的漲價協議,中國企業最終“含恨”接受。而在2008年的鐵礦石談判中,舊幕現在再次重演。
不過,全球礦業巨頭對65%的漲幅似乎仍不滿意。淡水河谷提出要體現優質優價的差異對待,對于高品位的卡拉加斯粉礦,增加6%的漲幅,達到71%。截至昨晚發稿前,淡水河谷發布的最新消息顯示,這一要求已得到滿足,寫進了2008年鐵礦石基準價的協議中。
為什么又是日本?
為什么會是日本,而不是中國寶鋼取得今年的鐵礦石談判的首發權呢?聯想到2005年的鐵礦石談判,中國在鐵礦石價格上再次遭到日本“暗算”之聲迭起。
實際上,在日本企業結束鐵礦石談判前,曾一度放出“煙霧彈”迷惑中國鋼鐵企業。如日本鋼廠先前曾經表示,日本在2008年度的談判中不會貿然與供方達成協議,會先等待和觀察中國方面的談判進程。因此,多數機構都堅信寶鋼仍然會像2007年一樣主導談判,并與淡水河谷達成協議。
“日本鋼鐵企業是出于自身利益才確定這一價格的,要理性對待。”聯合金屬網分析師胡凱表示,“談判期間,澳大利亞企業提出了額外要求,如必和必拓表示,要引入類似澳大利亞煤炭貿易參考BJ動力煤指數的模式,采取靈活的價格機制,實際意圖就是打破原有長期合同。”
“盡管寶鋼和中鋼協隨后公開表示,抵制澳大利亞礦山不合理要求,但由于沒有明確采取措施,被日本方面誤解。加上中日企業之間溝通不力,這可能是造成日本企業急于結束談判的主要因素。”胡凱稱。
據了解,日本企業是以100%長期合同方式進口鐵礦石,一旦長期合同體制被打破,其受到的沖擊大于中國鋼鐵企業。雖然摒棄長期合同對中國同樣危害很大,但客觀上也拉近了中日企業之間的競爭力,日本鋼廠仰仗的成本優勢不復存在,中國鋼材因為廉價勞動力資源,可能在國際鋼材市場較日本更有優勢。
而另一位分析師汪建華也認為,在2008年度鐵礦石談判中,寶鋼面臨的壓力非常大,因此對于日本談下的這一價格要以平常心看待,要用商業的理念來思考問題,不用用狹隘的眼光,“誰讓中國的鋼鐵企業集中度不夠高?鋼廠之間缺乏合作?與周邊國家的鋼廠之間沒有建立穩固的聯盟呢?”
另有分析人士認為,由于日本鋼廠在全球擁有多處礦山的股份,同時中鋁收購力拓12%的股權對日方刺激很大,所以日本率先達成協議便不足為奇。
塊礦球團礦價格待定
業內人士稱,寶鋼的談判之所以繼續,是因為粉礦的價格已經敲定,但塊礦和球團礦價格仍懸而未決,中國仍然可在這兩個品種上謀求較低漲價幅度。
據了解,2007年粉礦價格上漲9.5%,而球團礦價格僅上漲5.28%;2006年,粉礦價格上漲19%,球團礦價格下跌3%,因此中國方面的談判還有很多內容,仍未完全結束。
這是國際鐵礦石價格連續第6年上漲,而在此前則是有漲有跌。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08年,國際鐵礦石基準價格漲幅分別為8.9%、18.62%、71.5%、19%、9.5%和65%。
實際上,日本新日鐵和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敲定新年度鐵礦石基準價的消息在17日夜間已經悄然傳開。“此前市場普遍預期最高是50%,所以消息出來,業內人士頗覺意外。”聯合金屬網分析師胡凱告訴早報記者。
據了解,2007年淡水河谷的鐵礦石產量達到3.3億噸,超過了另外兩家鐵礦石企業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力拓的產量總和。新日鐵是世界第二大鋼鐵企業,產量超過3300萬噸。
截至目前,參與鐵礦石談判的亞洲鋼廠除了寶鋼外,其余的均已與淡水河谷達成了協議。而按照鐵礦石談判價格機制成立28年來的慣例,這一價格隨后將為參與談判的各供需方所接受,代表中國企業參加談判的寶鋼也必須接受這一漲價幅度。
目前,寶鋼與淡水河谷的談判仍在海南三亞“秘密進行”。不過截至昨天,寶鋼方面以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尚未對此發表公開意見。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