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是造成嚴重社會問題的根源
——評中央黨校的“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笑 多
新華網近日有一條消息說:“中新網12月18日電 據《北京日報-理論周刊》報道,中央黨校“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對黨校部分學員進行的主題為“今明兩年的社會問題與走勢”的問卷調查顯示:領導干部對2006年存在最嚴重的社會問題的關注焦點中,“社會治安”今年首次成為最嚴重社會問題的首位,取代了多年來一直居首位的“收入差距””。調查顯示,領導干部對2006年中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判斷情況,最嚴重問題的前三位依次是:“社會治安”(36.6%),“居民收入差距”(23.2%),“腐敗”(8.0%)。其他依次是:“社會風氣”(7.1%)、“失業”(6.3%)、“地區發展差距”(5.4%)、“看病難看病貴”(5.4%)、“農民負擔”(2.7%)、“教育不公平問題”(1.8%)。等等。
中央黨校調查組只說領導干部對最嚴重社會問題的位次變化,由“居民收入差距”變為“社會治安”,而不分析產生這些社會問題的原因。只羅列現象,關注現象位次的變化,顯然是不夠的,而分析這些現象產生的根源,才應該是調查分析的主要內容。中央黨校“中國社會形勢與預測”課題組恰恰回避了這一點。與此同時,毛澤東旗幟網站上卻有唐堯的《一個未想明白的安全問題——毛澤東時代咋就恁安全呢?》文章,說他1971年在內蒙生產建設兵團某連當武裝班副班長,還兼“武器彈藥庫的管理員”:“這幾十條破槍和相應的子彈、手榴彈、雷管炸藥等,你得管起來。其實管啥?就是管一把鑰匙。這庫房與其他房子沒什么不同,沒有防盜門、防盜窗、防盜鎖,連鐵欄桿也沒有。這門一腳可以踹開。那時不覺著存在什么安全問題。連隊首長還是囑咐,不要丟了,按時提醒武裝班槍械保養,就這么簡單。我嫌庫房味道不好,也不愿意多進去”、“當年,每月連隊發放工資,連隊出納(女)去團里取現金(全連隊戰士的津貼和上百人的職工工資,再加上連隊開支的現金,一書包滿滿的,還不老少呢),要不是我,就是連隊的上士,陪著去就行,十多里地騎個自行車就成,要不然趕個毛驢車也行,連個燒火棍都不用帶。現在,實槍實彈、全副武裝、專用車壓運。社會的安全感為何到了這樣的境地?”事實正像唐堯所說那樣,當時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比現在低不少,但是,社會治安狀況與現在根本不可比。那時基本上達到了夜不閉戶,夏天晚上,長沙、武漢等地不少市民就露宿街頭,而現在,防盜門、鐵欄桿不斷加固,但殺人、搶竊、強奸等惡性案件不斷發生。毛澤東時期因為我國社會是以公有制為基礎,勞動者人人有崗位,生活有保障,生、老、病、死有依靠,社會治安當然就好。
而當前“社會治安”惡化、“居民收入差距”、“腐敗”、“失業”等社會問題嚴重,根本原因就在于把公有制經濟演變為私有制經濟,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必然出現的現象。
失業現象是私有化的結果。20世紀70年代中期,我國就有近4億勞動力,數量居世界第一,但是,當時沒有失業的現象,沒有“下崗”的問題,勞動者只要有勞動能力,就都能勞動,這種現象表明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主人,不是出賣勞動力商的無產者,我國經濟是公有制經濟;而改革開放以來,失業已經成為“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說明廣大勞動者已經演變成為出賣勞動力商品的無產者了,說明我國的經濟已經演變為私有制經濟了。對于失業的問題,資本主義國家都非常重視,美國能源部長博德曼最近在北京說,與中國簽署轉讓核電技術協議,“將給美國創造5000個就業崗位”(《參考消息》2006年12月19日第一版)。與之相反,我國的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談國有企業時,只講利潤,說:“中央企業主營業務的銷售額達到了8萬億,實現利潤預計可以超過7200億,凈資產收益率可以達到10.5%,這都是歷史上最好的紀錄。”(《李榮融:央企責任心大大提高 今年利潤可達7200億》新華網2006年12月19日)根本不提國有企業的工人下崗、失業問題。這是不是說明“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國資委主任,還不如美國的能源部長更關心工人的就業問題?
腐敗現象的加劇,也是私有化的必然。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經濟是公有制,廠長、經理只是公有經濟的代表,他們只有維護、壯大公有制經濟的義務,沒有化公為私的權力。他們的活動既要受到國家的領導,也要受到群眾的監督;而實行私有化路線以來,反正是要把公有財產化為私人所有,官員們不把財產化歸自己或親屬所有,就歸外人所有,官員們以權謀私、腐敗現象當然是不可避免的了。這就是1989年“動亂”以來,腐敗現象不僅沒有得到遏制,而且愈演愈烈的根源,人們諷刺為“前腐后繼”。
居民收入差距擴大還是私有化一種表現。所謂“居民收入差距”的說法,首先就掩蓋了不同收入的本質區別。改革開放以前,如果說居民收入差距如何,還可以說得過去,因為當時人們都是靠工資收入。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收入的性質有了根本的不同:有的人仍然靠工資收入,但是,時時面臨著失業的威脅,“勞動力商品”賣不出去,得不到工資;而另一些人,則是靠利潤收入,這種收入和工資不僅只是數量上的差距,而是有本質的區別。僅僅靠“抽肥補瘦”,在再分配上做文章,是絕對解決不了問題的。因此,當前我國的居民收入差距問題,根源仍然是私有化,是我國已經形成了的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已經形成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是階級分化的表現。
社會治安的問題的根源,仍然是私有化。當前我國一方面是大量失業人員,有勞動力而不能勞動,沒有生活來源,連基本生活都沒有保障;而另一方面又有人暴富,驕奢淫逸,一擲千金,這種鮮明對立的社會狀況,必然導致少數人鋌而走險,造成社會治安的惡化。所以說,生產、生活水平的高低,并不直接決定社會治安的狀況,直接決定社會治安狀況的是經濟關系,是公有制經濟,還是私有化。走私有化的道路,必然造成社會治安的嚴重惡化。
至于農民負擔、地區發展差距、看病難看病貴、上不起學等,都是私有化路線的必然結果。依靠外國資本、私人資本發展經濟,他們會幫助我們發展利潤少、甚至于不賺錢的農業經濟和內地經濟嗎?資本只是為利潤而活動的,不是為勞動者的利益而運動的;教育、醫療等部門產業化,一定出現有錢人上“貴族學校”,有專門的醫生看病等;沒有錢的人就上不起學,看不起病。中央黨校“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只排列各種社會問題的次序,不分析這些現象的內在聯系和本質,不是失職,就是有意回避問題。
失業、居民收入差距、社會治安惡化、腐敗等,這些在資本主義國家是天經地義的現象,而我國走私有化的道路,也必將成為反復出現的社會現象。只有經過廣大群眾和革命干部的斗爭,重新回到公有化的軌道上來,走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根本上消除這些現象。
再論私有化是造成嚴重社會問題的根源
——兼評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的《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
笑 多
前幾天,中共中央黨校的“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發表了一個報告;12月25日,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也發表了《200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的社會藍皮書,這兩個報告的共同點,是只羅列突出社會問題的現象,人們(領導干部、居民)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及排列次序,就是不揭示這些現象的本質與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現在,就利用他們的調查材料,再次分析造成失業就業、收入差距、“看病難、看病貴”、“教育收費問題”、“貪污腐敗問題”、“住房價格過高”、社會治安等等社會問題的內在聯系,揭示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后的本質。
一,失業就業問題
據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的報告顯示,失業就業問題是居民十分關注的突出社會問題之一,在被調查的對象中有33.45%的人關注這個問題,被排在第二位。
確實,失業就業問題不是一般的、孤立的社會問題,而是反映社會經濟制度根本變化的社會現象,是一系列社會問題的中心。它的出現和加劇,正是我國經濟由公有制為基礎,被不斷地私有化這一轉變過程的反映,是勞動者由社會財富的主人,轉變為雇傭勞動的主要表現。
新中國建立以后,特別是實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后,失業現象在我國就逐步消失了,失業已不再是一個社會問題了。沒有失業問題,這不是我國特有的現象,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共同的現象。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保羅。A。.薩繆爾森也承認,原蘇聯就不存在失業問題。(參看《經濟學》第12版 下冊 第1306頁)可見,這是公有制經濟社會的特征。
社會主義國家以公有制為經濟基礎,所以不存在失業現象。公有制、社會主義都是本質的概念,但是,它是可以通過一系列看得見、摸得著的現象表現的。在這些現象中,有沒有失業,是最能反映經濟關系本質的。社會主義國家是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首先就表現為沒有失業現象和就業問題。沒有失業現象和就業問題表明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是直接結合的,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勞動者只要有勞動能力,就可以勞動,就可以獲得生活資料。如果工人可以隨意被解雇,失業和就業問題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還說工人是生產資料的主人,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這種所謂的“公有制”、“社會主義”是無法令人信服的。勞動者連“飯碗子”都沒有,還說是生產資料的主人、社會的主人,那完全是騙人的鬼話。不管人們怎么說,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好,實際上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
但是,當前我國的理論界十分混亂,有的人根本不顧現象,隨意闡述所謂的“本質”。例如杜潤生就說:“我國上世紀50年代末人民公社推行集體農莊,實際上是無償剝奪農民財產。”如果是剝奪農民財產,那么農民靠什么生活呢?憑什么勞動呢?事實是實行人民公社制度之后,我國農村勞動者由1958年的2。66億,增至1978年的3。98億,農村并沒有出現失業現象。如果當時的勞動者不是生產資料的主人,不能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怎么沒有像現在這樣有成億的“農民工”流落到城市“打工”呢?
還有人說,當時,農村和工廠都人浮于事,是“潛在著的失業現象”。失業是勞動者沒有工作可做,沒有人購買他的勞動力,勞動者不能獲得勞動收入。有工作、能獲得收入,說他是“潛在的失業者”,這種所謂的“理論”能夠成立嗎?當然不能!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失業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尖銳。
失業現象表明了什么呢?表明勞動者不掌握生產資料,不具備進行勞動的物質條件,只能出賣勞動力商品,而且是勞動力商品還沒有賣出去的表現。勞動力商品賣出去了,叫就業,沒有賣出去才是失業。失業就業作為社會問題,是雇傭勞動制度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
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是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的制度: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而勞動者則一無所有,只有出賣勞動力商品。資本的運行,是以無產者的存在為前提,而且以存在一批失業者為條件,因為沒有這樣一個失業者隊伍,資本家就不可能“自由地”解雇和招聘工人。美國是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它也保持著一個失業者隊伍。按薩繆爾森的說法:“在60年代早期,肯尼迪總統的經濟學者斷言,處于勞動力充分就業的狀況,失業率會是4%以下;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這個數據估計是5%。到了80年代早期------自然率被認為是6%或者更高。”(《經濟學》下冊 第356—357頁)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美國的失業率保持在4—6%叫“充分就業”。
總之,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由不存在失業現象、不存在就業問題,而現在失業、就業問題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這是我國經濟基礎發生根本變化的一個標志。事實也是這樣,目前我國已經出現了一個相當龐大的資產階級(包括內外資),雇傭了數以千萬計的無產者。我們這里不考察資本家與無產者在國民經濟究竟占有多大比重,只揭示隱藏在失業現象背后的本質。
我們調查的目的不只是考察失業就業問題排列在第幾位,排位是靠前了,還是靠后了,而是要反映社會經濟制度發生的變化,反映事物的本質。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都是我國社會科學的最高研究機構,但是它們的調查報告,只羅列現象,排列現象的次序,根本不觸及現象背后的本質,也就不可能科學地分析、預測我國社會現象的走勢。
失業就業問題反映了社會經濟關系的根本變化,是所有制的轉變和私有化的結果,也必然會帶來整個社會現象的根本改變。
二,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
調查表明有32。06的人認為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是突出的社會問題,被排列在第三位。但是,調查就是不涉及各種社會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其實,失業現象與收入差距大、貧富分化現象是緊密相連的。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經濟以公有制為基礎,所有勞動者都以工資、工分為主要收入來源。國營企業的職工實行“八級工資制”,人民公社的社員實行的是“工分制”,勞動者的收入有一定差距,是以勞動的差別為依據;而實行雇傭勞動制度以后,少數人憑資本占有利潤,大多數勞動者則只能獲得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工資,而失業者連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微薄工資都得不到,與占有工人剩余價值的老板們相比,差距當然就更大了。
失業現象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雇傭勞動制成為主要的經濟制度,表明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這和改革開放以前實行的公有制有著本質區別,這是從生產領域考察。而從分配領域考察,則是由勞動者全部靠工資收入,轉變為一小部分人依靠利潤收入和大部分人靠工資收入,這樣,收入差距必然要發生根本的改變,貧富分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馬克思早就指出,分配形式不過是生產形式的背面,兩者有著內在聯系。“個人以雇傭勞動的形式參與生產,就以工資形式參與產品、生產成果的分配。”(《馬恩選集》第二卷 第98頁)以資本形式參與生產,必然以利潤形式參與分配。這里的工資只是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不同于公有制下的工資,那是占有自己勞動的一部分。這里我們不分析兩種工資本質區別,只是說明生產形式與分配形式兩者有著內在聯系的事實。
不區分收入的性質,是利潤還是工資等,抹殺收入的本質區別,只考察量的區別;孤立地考察分配現象,不把生產與分配聯系起來考察,是資產階級經濟學慣用的手法。而我們的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也采用這種方法,就令人難以置信了。
三,看病問題、上學問題、住房問題等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實行的是公費醫療制度(農村是合作醫療,有“赤腳醫生”)、義務教育,住房由單位提供(農村已有少數先進的單位開始集體建房,大多數仍是社員私人蓋房),這也表現了勞動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主人。正因為勞動者是社會財富的主人,社會、單位就要保證勞動者的健康,使之能夠不斷地勞動;要使勞動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和勞動能力,就需要進行教育,不僅是勞動者要受教育,而且要讓他們的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就要保障他們生活的基本需要,包括住房的需要等等,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就是再生產出主人公地位的勞動者。
改革開放以后,作為主人公的勞動者,再次淪為雇傭勞動者,他們與老板的關系,僅僅是勞動力買賣的關系。原來由勞動人民積累的國有資產、集體資產,被化為私人財產,醫療、教育實行“產業化”,與勞動者的關系也轉變為“買賣”關系,所以勞動者面對的一定是“看病貴、看病難”、“上不起學”等社會問題。至于住房,那更成為私營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成了房地產開發商的一顆“搖錢樹”。近些年來,我國500名富豪的排行榜中,前幾名中多數是房地產開發商;反之,由于房價不斷上漲,老百姓則只好“望房興嘆”!總之,這些社會問題的產生和日益尖銳化,都是改革開放以來推行私有化路線的結果,都和勞動者由社會財富的主人重新淪為雇傭勞動相關聯。
四,貪污腐敗
調查表明,根據城鄉居民認為貪污腐敗問題,占突出社會問題的第四位。
腐敗現象的加劇,也是私有化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經濟是公有制的經濟,廠長、經理只是公有經濟的代表,他們只有維護、壯大公有制經濟的義務,沒有化公為私的權力。他們的活動既要受到黨和政府的領導,也要受到群眾的監督,因此,當時很少有貪污腐敗現象;而推行私有化路線以來,公有財產反正是要轉化為私人所有,官員們不把財產化歸自己或親屬私有,就歸外人私有,因此,官員們以權謀私、腐敗現象不可避免,加之建國以來,廣大勞動人民積累了大量財富,足夠官員們貪污腐敗一陣子。這就是1989年“動亂”以來,腐敗現象不僅沒有得到遏制,而且愈演愈烈,被人們諷刺為‘前腐后繼’的根本原因。
五,社會治安
調查表明,根據城鄉居民的看法,社會治安也是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被排列在第八位。
社會治安的問題的根源,仍然是私有化,而且這一問題與失業現象的聯系更緊密。當前我國社會一方面存在著大量的失業人員,有勞動能力而不能勞動,沒有收入來源,連基本生活都沒有保障;而另一方面又有人暴富,驕奢淫逸,一擲千金,這種鮮明對立的社會狀況必然導致少數人鋌而走險,造成社會治安的惡化。所以說,生產、生活水平的高低,并不直接決定社會治安的狀況,直接決定社會治安狀況的是經濟關系,是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還是實行私有化。實行私有化,走資本主義道路,必然造成社會治安的嚴重惡化。
其他的社會問題,如干群關系、社會風氣等等,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正如馬克思主義所指出的,經濟基礎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因此,只要實行以公有制經濟為社會基礎,這些問題都能得到緩解(當然又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前的事實就證明了這一點;反之,實行私有化,走資本主義道路,這些社會問題就一定會反復不斷地出現,而且會愈演愈烈,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必然。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就是在這種反復出現的事實中得到證明。
中央黨校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調查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不調查事實,如我國的失業人數究竟有多少?占全部勞動力總數的百分比?當前我國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貧富分化到了什么樣的程度?等等。這些事實本應該是他們調查的對象,而且也只有他們具備這種條件,但是,卻有意地回避對事實的調查,偏偏只收集人們對社會問題的看法,把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羅列出來,排列次序,而不調查事實,不揭示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本質,不揭示這些社會現象的內在聯系,這種調查當然是不科學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