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會計記賬時,把收入小于支出時出現的負數用紅字來表現,于是紅字(赤字)就代表虧損、超支、入不敷出的意思。比如財政赤字就是指財政收入小于財政支出。與此相似,人們把女性人口少于男性人口這種情況稱為“女性赤字”,又稱為“性別比失衡”。按照國際上的通用標準是:出生性別比正常值范圍為102~107,即一定時期內的人口,在沒有人為干預胎兒性別及出生時有足夠量活產嬰兒的條件下,每出生100個女嬰相對出生102~107個男嬰。
有人說:“中國根本不存在性別比失衡現象!”他還舉出如下數據:2001年中國總人口性別比為105.99,2002年為106.06,2003年為106.20,2004年為106.29……他這些數據都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應該說屬于權威數據。那么,既然中國總人口性別比并沒有超過107,為什么我還是要說中國存在很嚴重的性別比失衡現象呢?原來,一般所說的性別比失衡,是指出生人口的性別比失衡,而不是指總人口的性別比失衡。我們知道,女人一般是比男人長壽的,因此,在65歲以上的老人中,女性是多于男性的,但這對緩解性別比失衡問題沒有任何幫助,因為現在雖然“老夫少妻”并不罕見,但“少夫老妻”卻極為罕見。因此,在討論性別比失衡問題時,主要關注的應是64歲以下的人口,特別是49歲以下的人口。
那么,中國的“女性赤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在1980年以前,中國的出生嬰兒性別比是基本正常的;自從1980年起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后,出生嬰兒性別比就開始逐漸攀升----1982年的出生性別比為107.6,略高于正常范圍上限值,之后,就一直不斷升高,1990年為111.3,1995增至115.6,2000年增至116.9,而根據《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的數據:“出生嬰兒性別比居高不下。1996年至2005年出生嬰兒的性別比達127。”
有人認為:“現在農村還有很多超生女嬰沒有上戶口,所以不用擔心性別比失衡問題。”其實,自從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布后,人口學家看到1989年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92,出生性別比問題開始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并逐漸成為人口學界研究和爭論的熱點問題。當時中國絕大多數人口學家都把199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性別比失調成因,歸咎于主要是瞞報和漏報女嬰,把嚴重的出生性別比失衡看成是統計不實。但實際情況是既存在瞞報女嬰現象,也存在瞞報男嬰現象。近年的農村社會調查顯示:雖然要生一個男孩家庭的比例仍十分突出,但是想生一男一女的家庭卻占絕大多數。由于現在大多數農村地區實行“一孩半”政策,因此,有些夫婦第一胎生了男孩之后為了再生一個,于是要么是將男嬰誤報為女嬰,要么是瞞報出生。這就造成這樣的結果:瞞報的男嬰要多于女嬰,甚至女嬰還有可能多報。如果是這樣,那么性別比失衡的實際情況會比統計數據更加嚴重。
從未婚人口的性別比來看,根據2004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的數據,在20~64歲這個年齡區間未婚人口的性別比為177.67,也就是每177名未婚男性對應100名未婚女性。隨著年齡的增加,未婚人群中男性的比例也迅速增加----性別比從20~24歲組的127.38,上升到30~34歲組的421.88,再上升到35~39歲組的637.88,45歲~64歲更是飆升到1000以上,反映出未婚人群尤其是大齡未婚人群以男性為主的鮮明特點。
從總量上來看,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0~19歲出生性別比偏高的出生隊列的女性赤字已經達到2116萬人。如果排除漏報女性的影響,相同年齡段的女性赤字也達到1981萬人。未來中國的女性赤字規模取決于具體的出生性別比。如果出生性別比=120,則0~19歲的女性赤字總數將從2000年的1981萬人增加到2030年的2976萬人;2030年0~49歲的人口女性赤字將超過6000萬人。如果出生性別比=115,則2030年0~49歲的女性赤字為5204萬人。如果出生性別比=110,則2030年0~49歲女性赤字依然高達4100萬人。
綜上所述,即使未來的出生嬰兒性別比有所降低,到2030年0~49歲的女性赤字規模依然達到4000萬~5000萬人,這幾乎已成定局。至于性別比失衡的原因,我在《中國不缺人,但是缺女孩》、《性別比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孩半”是重男輕女的生育政策》等文里已經討論過,在此不再重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